訂閱經濟 OTT 雲端 大數據 資料保護

行為模式分析建構使用者個別圖像 投其所好促進商業交易

訂閱經濟首重個資保護 服務可靠互信才長久

2020-08-12
訂閱經濟可說是一種典範轉移,由商品轉向服務、由Ownership轉到Usership、由商品所有權為中心轉成以客戶使用體驗為中心。業者在訂閱經濟模式會更了解客戶,從而提供更適合客戶的商品與服務,然而對於客戶個資隱私的保障也應一併重視,才能獲得充分的信任而繼續維持訂閱關係。

 

現今已進入「訂閱經濟」(Subscription Economy)的時代,從每月收到的電信帳單與信用卡帳單裡關於定期繳費的訂閱品項可見一斑。誠然,喜歡一個商品,不一定要買斷,擁有它也可以採用訂閱制,按量或按時計價,也可能免費且與廣告模式結合;使用一段期間之後,若不喜歡,則退訂,改訂其他商品,這其實更接近服務的概念。

訂閱經濟可說是一種典範轉移,由商品轉向服務、由Ownership轉到Usership、由商品所有權為中心轉成以客戶使用體驗為中心,簡言之就是更重視長久的客戶關係。訂閱經濟的客體很多是數位資產如軟體、資訊及影音內容等,而其發展還會結合雲端架構、大數據及AI分析,屬於數位轉型的一環。

值得注意的是,業者在訂閱經濟模式會更了解客戶喜好與需求,從而提供更適合客戶的商品與服務,然而對於客戶個資隱私的保障也應一併重視,才能獲得充分的信任而繼續維持訂閱關係。

訂閱制的商業潮流

微軟Office文書系統的使用者應該都已收到官方通知:Office 2010的支援將在2020年10月13日結束,且不會再收到任何安全性更新,並建議使用者移轉至Microsoft 365。Microsoft 365不僅包含Office傳統的應用程式,還具備線上儲存空間與雲端連線功能,能讓使用者即時對檔案進行共同作業。值得注意的是,Microsoft 365採用訂閱制,按月或按年支付訂閱費用,即可享有各該版本的功能並持續獲得技術支援與安全更新。

暢銷軟體由套裝銷售版改成訂閱制有名的先例就是Adobe。Adobe於2011年宣布改採訂閱制,震驚業界。Adobe讓套裝銷售版與訂閱制並行而給予使用者一段緩衝期,但仍歷經營收下滑的殘酷市場反應。惟經過充分溝通與持續推廣,終於成功轉型成為訂閱制公司,營收也大幅成長。訂閱制相較於賣斷制更重視客戶關係,因為並非賣出商品就獲利了結,而是需要持續提供並精進服務,讓獲利細水長流。

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線上版採用訂閱制力求突破,以吸引願意閱讀優質新聞內容且願意掏腰包付費的讀者,看來也有好的成果。然而訂閱制並非萬靈丹,例如蘋果日報堅信「新聞有價」而於2019年於線上版採用使用者付費之訂閱制,但迫於形勢不得不承認台灣目前尚未養成付費閱覽新聞的習慣,而於2020年7月1日全面開放免費閱讀,可見訂閱制的成功仍有相當努力的空間。

OTT訂閱應用吸睛

訂閱制最吸睛的應用應該就是OTT影音串流服務,如串流音樂的Spotify與串流影片的Netflix,都是採取訂閱制,也提供使用者免費試用期間的優惠以及可以隨時取消訂閱的權利,以客為尊。

在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期間,OTT影視串流平台如本土的LiTV、myVideo及海外的Netflix、愛奇藝等,更是成長迅速,讓使用者不必綁死在傳統的電視頻道前,而能利用多螢幕,享受海量片庫、隨選想看的影片。而使用者若是願意付費訂閱,則能享有更高的控制權,不僅可看的影片更多,還能跳過廣告,以及享受更好的收視品質與操控快感。

OTT業者在訂閱制下不僅可獲得使用者的個資,也能透過大數據及AI分析更深入了解使用者的行為模式,透過這些行為模式分析,可建構出個別使用著的圖像,而對於所有使用者的綜合分析,可進一步分類及勾勒出客戶群組圖像及流行趨勢。這些資訊有助於業者對使用者提出推薦影片的建議,而增進使用者對OTT服務的喜愛與浸潤式體驗。此外,亦有助於業者於平台上引進深具吸引力的影視內容,甚至跨足自製或合製影片以掌握內容IP。

這背後還潛藏者更大的商機:由於業者從使用者觀影行為而得知其偏好,將更能推測使用者對那些商品可能有興趣,有助於業者對使用者銷售其他商品,或是與廣告業者合作,又如讓品牌商品於影片中置入性行銷。可資參照的是Amazon原本只是銷售書本的網路商店,現在則成為銷售各種商品的電商平台,而相較於一般實體大賣場,Amazon經由客戶閱讀習慣與購物行為模式的分析,更了解客戶,而越了解客戶,就更容易投其所好,而促進商業交易。

對客戶的個資保護

Netflix曾上演一部熱門的英國電視影集「黑鏡」(Black Mirror),該劇就是在探討包括手機等新科技對人類的影響,一旦關閉手機、電腦、電視等螢幕,就像黑色的鏡子一樣,讓人感到恐慌,不知道黑鏡的另一面正如何多彩多姿地播放我們的人生及利用我們的個資。

在傳統的商品買賣交易,商品售出之後,賣家與買家通常就再見了。而在訂閱模制下,商家與客戶的關係可能會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客戶使用商品的行為模式可以被觀察、追蹤、分析及預測。隨著大數據與AI的發展以及行為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的應用,業者可透過蒐集、處理及利用客戶個資與行為模式分析,而精準行銷並改善服務與商品,但也可能構成超過目的之濫用,甚至被駭客入侵而發生個資危安事件。

採取訂閱制的業者也應重視個資保護,不僅在技術面應強化資安措施,防止內鬼外洩及駭客入侵系統而竊取個資,在權益面則要讓客戶了解業者的隱私權政策以及哪些個資將被如何蒐集與利用,更要賦予同意權,此即「告知後同意」的個資保護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歐盟新版個資法GDPR將個人描繪剖析(Profiling)與自動化個人決策也列入規範,這反映出隨著訂閱制與大數據及AI分析發展,商家更有能力就其蒐集的客戶個資與行為資料而描繪剖析客戶圖像,甚至由機器自動做出商業決策,但卻可能會不當侵害個資且構成不公平歧視而須加以管制。

科技越來越人性化,也引發對消費者個資隱私受侵害的疑慮。訂閱制業者亦應重視個資保護與資安維護,才能建立穩固的互信基礎,讓客戶安心訂閱,長期使用而無後顧之憂。

<本文作者:陳佑寰,目前為執業律師。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碩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專攻領域為智慧財產權法、高科技產業議題及資訊法等。>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