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 Foundation Server Microsoft SQL Server 資料庫管理師 資訊這條路 人物專訪 集英信誠 MIS DBA 胡百敬 職涯 顧問 講師 恆逸

換對優勢跑道 再咬牙累積衝到第一

胡百敬:我花十年學習 你就得花十年趕上

2013-01-02
只要是資料庫管理人員(DBA),對於胡百敬這個名字應該不陌生,不論是網路文章、書籍、教育訓練課程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會參考到他的作品。翻開他的經歷,中興工程顧問社開發架構顧問四年、永豐餘集團資料庫顧問六年、微軟顧問十多年、恆逸講師十多年,近三年來又增加集英信誠合夥顧問的身分,實在讓許多人難以望其項背。

其實,胡百敬非但不是資訊本科系出身,且一開始接觸IT時還是從程式開發切入,而非後來最擅長的資料庫系統。現在常被稱為資料庫顧問第一把交椅的胡百敬始終認為,學生時期訓練的是思考能力,而非職業技術,無論是否就讀相關科系,只要肯在資訊領域付出時間,努力學習,仍舊會擁有自己的一片天。而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印證。

認清限制 換方向突破

輔仁大學物理研究所畢業,且還是大三直升第一人的胡百敬,從大四到研二,都是在中研院度過。一般的規劃,應該是畢了業以後留在院內擔任研究員,但胡百敬卻在研究所期間發現自己的思維在物理界難達頂尖。

 

面對IT技術的變化越來越快,胡百敬建議,先要從中找出固定不變之處,並且持續守住。至於其他變動的部分,有餘力再去深究即可。

「物理的特徵是要『跟上帝有默契』,若沒有這層默契,物理是唸不通的。」他解釋,學物理比的是抽象的能力,就是能夠把越複雜的世界現象用越簡單的公式描述,例如一些物理的天才,是用眼睛觀察就可發現大自然的定律,這需要強大的歸納能力,但唸了研究所後才慢慢發現自己專長不在於此。

相反的,資訊技術是由人來創造,一定有其理論基礎來輔助,所以只要肯學習,不須天賦異稟幾乎保證學得會,於是胡百敬開始轉向投入程式開發語言的世界。「民國81年進研究所,直升獎學金、家教、助教、接案,當時月收入就已平均有四萬元,直到當兵兩年空檔期間也是在接案度過。除了為自己賺取充足學費,也訓練出一身程式開發的功力與速度。」

退伍後只投遞一次履歷立即錄取擔任開發人員,雖然表現相當受到肯定,但二年下來薪資幅度始終無法突破,於是胡百敬索性跟公司談妥轉型為顧問職,讓他得以有機會去尋求其他發展途徑,除了開始他的顧問生涯,同時也開始在恆逸擔任講師。

免求雇主 幫自己加薪

「其實我自己有一個潛規則,就是不在原服務單位要求加薪,不論是長達八年的顧問職,還是教了十多年的教育訓練中心,皆未曾要求過調整薪水。」他說,不向原單位要求加薪,是因為他觀察到整體人事費用有限,而IT人員的薪資多數無法透明,幾乎都掌握在主管手上。這是一個總預算的概念,因此如果個人要求加薪資,很明顯會壓縮其他人。

會有這種狀況,在於IT人的價值貢獻其實難以量化,非常難定一般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來衡量。他舉例,有的人技術不強卻擁有產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而這種人在單位中的這個時間點正好很重要,可是經過一段時間,領域知識大致了解後開始要實作,這時則是著重在技術能力,因此每個人在每個時間的重要性一直在變,所以在什麼時間,要找什麼樣的人才,可以付出多少薪資留住人才,只有IT主管心裡最清楚。既然沒有明確的KPI,就很難有明確的薪級比照,自然也無法透明化。

雖然他不在原單位要求加薪,但會跟新承接的公司要求較高的報酬,畢竟他必須不斷創造新的工作,而新工作的開價當然要比既有來得高,「像我現在承接一天的顧問費是二萬五,當然以月或年簽的長期合約並非如此,但對於許多臨時救火的工作,通常都是痛了很久才會找上我,而我只要花一至兩天時間就可處理掉,多數企業還是願意買單。」他說。

對胡百敬而言,把問題處理好、專案建置成功,累積出更強實力,再要求下一份工作的報酬,就是他的工作模式。「像是演講、教課等邀請,他們願意花這麼多錢是因為看上我的經驗,而經驗的來源即是有機會接到微軟第一線新產品的研究,研究完後寫專欄,且必定要在企業端實際應用才會突顯出功能是不是真有用。實驗做完了之後,這些經驗再累積成書,同時也轉變成在專案規劃時,提出可行性建議的基礎。這就是我多年來面對新技術的運作流程。」

「持續累積不歸零,才值得投入」

至於會從程式開發轉向資料庫領域,主要是在2002年參加微軟在美國舉辦的TechEd年度大會時,開始發現光是單一的SQL系列課程,就已經很多都不懂了。「過去我認為自己甚麼都會,可是後來發現技術變化太快,已經沒辦法什麼都會時,勢必要找到一個專長領域鑽研,才選擇資料庫。」他說。

胡百敬的觀念是,找到一個自己花了十年的時間學習,而別人也要花同等時間才能趕上的領域,為此付出才算值得,而不是每隔幾年就得歸零,重新再來。以資料庫技術發展來說,至今約二十二年,當時的程式技術平台是Turbo C、Turbo Pascal、DOS(Disk Operating System),然而就算那時候被譽為程式開發神人,在目前卻已無用武之地,但資料庫不同,即使是二十年前寫的基本語法,至今卻仍舊可行。

另外,企業端的應用系統,可區分為前端介面、商業邏輯、資料,其中企業能夠持續延續的都是資料,前端介面的變動性則最大,所以就算使用者很強,從原來的C語言、VB、HTML、Javascript,到近年較新的Flash、jQuery、Silverlight、HTML 5,開發人員始終不知甚麼是「對的」,因為越貼近人的使用行為,就會有喜新厭舊的因素,而必須不斷地改變。

因此他觀察到常態上,資料是最重要的。而既有的開發技術,則是轉向以團隊工作為主的Team Foundation Server,因為不論是哪一種技術,團隊學習是最麻煩的,該如何順暢運作,讓每個人皆可從中成長,這些學經歷皆有其延續性,所以同樣是開發領域,他則選擇團隊工作管理繼續研究。

這麼多的工作,又要教課、研究、寫書,說不累是騙人的。「或許是因為從小家境並不優渥,比較容易面對現在工作中所謂的辛苦,就算是困難挫折也似乎比較容易看開。」他笑著說。顧問工作一向獨來獨往,工作中當然也會遇到技術瓶頸解不開的時候,通常只能獨自去解決,旁人無法介入幫忙,要訴苦也不一定有人聽得懂,但是如果一開始就認定吃苦當吃補,無入而不自得時,在任何艱苦的挑戰中都會看到機會,而過程中所需經歷的苦就不算甚麼了。相反的,如果只會看到辛苦的那一面,那麼就無法成就為機會了。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