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萬物聯網的深化,物聯網(IoT)資安議題已從單純的設備防護,提升為攸關商業營運持續性與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韌性的複雜挑戰。對企業而言,真正的焦點並非曝露於公網的消費級裝置,而是與製造產線與營運流程緊密相連的營運科技(OT)環境。
TXOne Networks(睿控網安)執行長劉榮太指出,IoT的範疇涵蓋極廣,從港口自走式起重機、企業自建影像監控,到醫療影像設備與智慧製造機台,皆屬於連網資產。然而,企業所需釐清的重點並非這些裝置是否連入公共網際網路,而是它們如何在內部網路、專網與雲端之間形成新的攻擊面,以及資安控管如何與「營運不中斷」的需求相容。
劉榮太強調,近年的主流做法已將IoT安全納入攻擊面管理(ASM)的範式:先建立全域可視性,盤點所有可被外部或內部觸及的資產,評估曝險程度與風險熱點,再規劃修補與補強策略。對多數企業而言,工業物聯網(IIoT)的真正挑戰,不在於是否連上Internet,而在於是否可能被濫用為橫向移動的跳板,或被操控進而中斷產線。
另一方面,OT與IIoT這類高度情境化的場域,往往需要針對特定問題選擇技術領先的專精解決方案。劉榮太直言,平台化的架構確有價值,但現實上難以將數十類安全專業職能壓縮集中在少數供應商;尤其在OT領域,因應營運不中斷、遺留系統生命週期長、通訊協定多樣且封閉等特性,企業多半仍會在關鍵斷點採納最佳解組合。這意味著IT或資安管理者必須在成本效益、整合度與場域適配性之間取得平衡。
人機協作提高準確度
談及人工智慧(AI)在資安中的角色,劉榮太將其區分為三個層次:機器學習、生成式AI(GenAI)與代理式AI(Agentic AI)。機器學習已廣泛應用於工控與網路流量異常偵測、弱點利用預測與憑證濫用跡象分析;GenAI則能將資安知識以自然語言對話形式實現民主化,讓非資安人員也能理解控管要求、撰寫合規文件與標準作業程序;Agentic AI則嘗試讓系統根據情境自動選取或改寫SOAR腳本,進行持續威脅獵捕與動態化回應。然而,AI的導入必須配合組織成熟度,以「建議先行,審慎自動」為原則,所有自動化動作均須可逆、可驗證,並保有人工監督。
他提醒,即便是相對成熟的機器學習,若訓練資料偏態或環境特徵變遷,偵測率也會隨時間下降。在惡意程式偵測領域,若僅依賴學習模型而未善用特徵碼與威脅情報資料湖,成效往往不足以支撐營運級需求。這也解釋了為何OT資安操作更適合「白名單+黑名單」的雙層策略:白名單以行為基線學習正常製程的通訊頻率、協定組合、程式與帳號活動,將場域語境(OT Context)嵌入模型;黑名單則保留對已知惡意行為的指標,以避免被繞過。兩者交織,才能在誤報與漏報之間取得可維運的平衡。
進一步談到Agentic AI,劉榮太主張「先讓人把流程做熟,再逐步授權AI」。若沒有經過人員反覆驗證的既定流程與演練(如應變決策樹),過早交由AI全自動化,將帶來過度風險。OT的本質是以安全(Safety)與可用性為優先,一些設備如自走式起重機與關鍵製程控制,營運時根本不能隨意關閉或隔離。AI若要被信任,必須理解「不能做什麼」。因此,導入路徑宜分階推進:初期階段以機器學習輔助弱點修補排序;進一步透過GenAI生成安全計畫與人員分工的作業流程,縮短從零到一的時程;待流程成熟後,再考慮引入Agentic AI協助威脅獵捕與動態回應,並持續維持人機協作的授權與監督。
法規與供應鏈雙輪驅動
推動OT資安的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有監管規範與供應鏈壓力的驅動。歐盟《網路韌性法》(CRA)將於2027年強制施行,關鍵基礎設施亦納入《NIS2》框架的擴大義務。對設備製造商與系統整合商而言,若產品安全與維運控管能力未達法規門檻,將不僅難以獲得市場准入,更可能面臨高額罰款。
劉榮太指出,歐洲市場已出現「資安即交付」的現象,大型機台製造商在產品銷售時同步提供資安能力,或透過外掛安全元件滿足CRA特定條文,例如以隔離機制或虛擬修補技術來降低即時更新的困難,務實填補合規落差。在供應鏈端,半導體產業則積極以準則與產業社群推動安全能力標準化,將其作為投標與驗收的必要條件,藉此建立共通語言,讓上游元件供應商與下游客戶能更有效率地溝通風險與緩解措施。
TXOne Networks執行長劉榮太指出,OT資安的核心在於People、Technology、Process三者協同到位,AI的角色並非取代,而是補足流程與知識的斷層,進而降低導入的難度與時程。
然而,阻礙OT資安規模化落地的關鍵挑戰往往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人力與流程。兼具OT與資安專業的人才極度稀缺,加上OT環境對停機的敏感度極高,稍有疏失便可能造成工廠現場對資安專案的負面觀感與口碑傳播,形成所謂的「部署陰影」。因此,成功的導入策略必須兼顧「不干擾營運」的部署手法,並輔以可複製的作業範本。
劉榮太透露,TXOne正嘗試將標準作業程序與最佳實務轉化為可互動的GenAI輔助機制:先透過感測設備蒐集網路流量,建立資產輪廓與弱點概觀,再以問答方式釐清產線關聯、維護時段與人力配置,最後輸出排序後的風險清單與部署建議,甚至包含角色職責分配。這套方法能根據企業規模彈性調整,無論僅有三名維運工程師或是百人團隊,都能獲得適切的落地方案,將原本「專家限定」的門檻降低至「合格工程師可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