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n Technology Report 2025報告指出,進入二〇二五年後,科技產業的節奏再度被人工智慧徹底改寫,人工智慧不僅是技術進步的下一個循環,而是全面重建產業競爭、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的關鍵節點。對軟體產業而言,這場變革的意義遠超自動化或效率提升,它將重新界定「軟體」本身的邊界。
據《Bain Technology Report 2025》指出,進入二〇二五年後,科技產業的節奏再度被人工智慧(AI)徹底改寫,AI不僅是技術進步的下一個循環,而是全面重建產業競爭、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的關鍵節點。對軟體產業而言,這場變革的意義遠超自動化或效率提升,它將重新界定「軟體」本身的邊界——從單純的功能性應用,進化為能夠推理、決策與執行任務的「代理型(Agentic)」系統。
報告指出,當前的科技巨頭仍具有強大的吸收與自我重塑能力,能將外部的顛覆力量納入體系之內;然而,AI的滲透速度與規模,讓這種優勢開始出現鬆動。軟體業者應從中看到三個啟示:第一,競爭層次的擴散,意味著從模型、平台到應用層的每一環都可能出現新的顛覆者;第二,AI驅動的價值轉移不再集中於單一產品,而是擴散到資料、運算、標準與能耗的整體生態;第三,地緣政治、主權科技與算力限制,使得軟體的全球化策略必須重新設計,過去的「雲端即全球市場」思維將不再成立。
對軟體公司而言,最明顯的挑戰在於「中層失守」,傳統SaaS依賴穩定的應用層關係維持營收,但AI代理可直接穿透應用,透過API操作甚至取代人機互動,若軟體廠商無法提供足夠的獨特資料或流程價值,其產品將淪為「被代理執行的工具」——使用者只透過AI下達指令,而非登入應用。這不僅威脅訂閱收入,更削弱品牌與介面控制力。
因此,Bain提出的核心建議是:軟體企業必須重新奪回「系統真實性」的地位,也就是成為資料與邏輯的源頭,誰擁有最完整的業務資料、最嚴謹的流程約束與最可信的安全架構,誰就能在AI代理時代成為不可或缺的節點,對軟體來說,這意味著必須將AI視為內生功能,而非外掛模組。
從「人加應用」到「AI加API」的轉折
在SaaS與AI的交會點上,Bain描述了一個明確的演化方向——三年內,絕大多數的重複性任務將由「AI + API」取代「人 + 應用」,因為AI模型的成本曲線正以超過摩爾定律兩倍的速度下降,性能卻持續上升。
這種轉折將改變軟體的價值衡量方式,過去,軟體以「登入人數」與「功能模組」作為計價依據;未來,客戶將以「任務完成度」與「成果輸出」來付費。換言之,軟體從「工具」變成「代理服務」。
Bain對SaaS產業的分析尤其值得注意,它指出,在可被AI自動化的工作流中,傳統SaaS若不主動調整,將面臨四種命運:被AI增強、被市場壓縮、被取代,或在高壁壘領域中創造新價值,軟體業者若能利用自身掌握的專屬資料、規範化流程與合規性優勢,就能在「AI增強SaaS」的場景中維持核心地位;反之,若產品結構鬆散、API開放卻缺乏資料護城河,則容易淪為被AI代理套用的「開口程式」。
這也意味著,軟體企業應積極主導產業語意層(Semantic Layer)的標準制定。Bain提及Anthropic的Model Context Protocol與Google的Agent2Agent只是語法層的溝通協定,真正的價值在於「語意層標準」——誰能定義發票、訂單、報價、請款這些概念的跨模型語意,誰就能成為產業的神經中樞。
地緣政治下的軟體本地化挑戰
另一個對軟體產業具啟發性的觀察,是「主權AI(Sovereign AI)」的崛起,隨著美中科技戰與出口管制加劇,越來越多國家要求資料與模型在本地訓練與部署,這對跨國軟體企業的衝擊極大——過去的全球雲端架構,如今被迫分割成多個「地緣雲」。對軟體產業而言,這不僅是合規問題,而是架構問題。AI模型若須在歐盟、中東、東亞各自部署,意味著SaaS必須能在不同區域中同時維持版本一致性與法規差異化,未來單一產品的AI模組可能須依國家法規重新訓練與上線,甚至使用當地語料或文化偏好資料。
這種「多核心運算的全球化」將催生新的軟體設計邏輯:可移植的模型容器、可審計的資料治理、與區域間API對等協議,對開發者而言,挑戰在於如何讓系統既符合法規又能保持商業可擴性,這種趨勢也讓「平台決策的可選性(Optionality)」成為企業競爭關鍵——在確定性高的市場中大膽投資,在不確定性高的地區保持靈活,對軟體公司而言,這代表需要設計模組化、可移轉的系統核心,並能快速重組供應鏈、演算法與合作夥伴。
軟體產業長期以高毛利與快速擴張著稱,這種「輕鬆成長」的時代正在結束,隨著滲透率飽和、估值倍率下降,未來的報酬將來自營運效率與新型價值創造,而非單純的市場擴張,這意味著軟體投資必須回到基本面——重新定義營收來源、建立差異化的定價策略,並藉由AI導入改善研發與銷售生產力。
AI在此扮演雙重角色:一方面,它能透過開發者輔助工具提升研發效率;另一方面,它也迫使企業重新思考「以成果為定價」的商業模式。當AI可自動完成工單、撰寫程式、甚至決策採購時,傳統以「使用者數」或「模組數」為基礎的計費方法將被淘汰。
換句話說,軟體產業未來的「價值創造」將更接近製造業邏輯:透過流程優化、資料驅動與能源利用效率,追求「每單位運算或任務的邊際報酬」,這將迫使軟體公司具備跨領域能力,理解能源供應、資料中心成本結構以及算力配置的地緣政治影響。
從軟體公司到智慧公司
綜合Bain報告的脈絡,AI時代的軟體產業不再只是提供「數位工具」的供應商,而是逐漸轉化為「智能系統建設者」。這種轉型的關鍵在於:首先,從功能導向到目標導向,軟體不再以功能模組吸引用戶,而是以能否直接產生業務成果為價值核心,未來最成功的軟體公司,將是那些能夠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讓AI代理完成實際工作流的公司。
其次,從封閉架構到語意主導,在多代理互動的世界中,資料結構與語意標準的制定權,將成為新的壟斷來源,誰能定義工作、票據、合約或任務的語意結構,誰就掌握生態系的流量入口,這讓標準制定、API安全與資料治理,成為軟體公司的戰略要務。
最後,從全球雲端到區域智能網格,當主權AI與能源供應成為核心議題,軟體企業勢必要在各區建立本地部署與合規節點,這不僅是法律需求,更是市場信任的基礎,未來的「雲端」將是多區域、分布式、具備能源感知與政治敏感度的網格系統。
<本文作者:Howie Su(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