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中型企業挺進多雲之路

2025-11-21
過去十年間,雲端服務的蓬勃發展徹底重塑了中型企業的營運模式。雲端運算讓中型企業得以透過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享有大型企業級的技術與基礎架構。雖然初期「節省成本」是企業採用雲端的主要誘因,但隨著資料規模成長,成本優勢逐漸被侵蝕,反而帶來沉重的雲端支出與管理壓力。

除了成本,不同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各有優勢,有些專注於特定雲端部署模式或主機方案,有些則聚焦特定應用領域。若要在多雲環境下釋放最大潛能,而不被專有工具與服務所形成的封閉生態系統所局限,中型企業應採取多雲導向策略,將雲端體驗延伸至自有IT環境,以簡化管理並優化營運。

多雲策略可提升基礎架構效率、加速產品上市並改善整體效能。對成長中的中型企業而言,唯有找到最契合自身架構的組合,才能兼顧短期成效與長期發展。

第一階段:目標設立與需求評估。導入多雲前,企業應先明確界定目標與動機。除降低IT成本外,提升合規性與市場競爭力亦是關鍵考量。此階段須讓關鍵利益關係人參與並建立共識,確保後續轉型方向一致。同時盤點現有應用,評估哪些應保留、汰換或調整,從多雲策略角度決定行動,以確保達成既定目標。

第二階段:需求分析與架構設計。在明確掌握導入多雲的業務目標與應用現況後,企業需進一步定義雲端服務供應商必須滿足的技術需求。這些需求會因部署模式而異,但核心在於讓技術決策回應商業目標。例如,在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環境中,「自動化與API存取」可對應「提升市場競爭力」;「安全政策落實」則可支援「強化合規性」目標。完成需求定義後,便可進入架構設計階段。透過以多雲為設計原則的架構,IT團隊能靈活分配工作負載至最適雲端,提升效能並降低成本。

第三階段:凝聚共識與推動落實。當需求與架構確立後,下一步就是讓企業為變革做好準備,而這往往是多雲導入過程中最具挑戰的一環。要真正發揮多雲環境的效益,IT團隊必須採用服務導向的運作框架,以充分發揮多雲環境的效益。例如,從IT為中心轉為客戶導向,讓技術服務更貼近實際需求;從獨立部門轉向跨部門、多技能協作,打破組織邊界以提升企業應變力與靈活性。

<本文作者:廖仁祥現為台灣戴爾科技集團總經理。>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