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微軟 CoPilot Agentic AI Ryan Cunningham

打造人機協作模式 構築持續改善的AI型組織

智慧代理驅動 企業營運系統全面進化

2025-10-13
當前企業面臨的數位轉型浪潮,已不再僅止於導入單一應用,而是進入以人工智慧(AI)驅動營運模式重塑的新階段。特別是在生成式AI(GenAI)與智慧代理(Agent)技術快速成熟的推波助瀾下,企業正從傳統軟體導入轉向由Copilot與Agent組成的智慧組織架構,將工作流程、決策過程乃至營運效率全面升級。

微軟(Microsoft)Power Platform企業副總裁Ryan Cunningham日前在公開的技術分享會中指出,企業正走向一個由AI驅動、由代理協作、由人機共創的新型組織模式,這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問題,更是組織營運系統的深度重構。

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企業面臨的挑戰遠超過單一工具的部署。傳統資訊系統與營運流程是在生成式AI尚未普及的時代建立,這些既有環境複雜而龐大,包含人力操作、紙本表單、孤立資料庫與封閉式應用程式介面。企業必須在這些既有基礎上導入自動化代理,逐步推進AI成熟度,才能真正實現10倍級營運效能的躍升。Cunningham以美國大型運輸企業CSX為例,展示企業如何從單一Copilot助理開始,逐步擴展到整合多個Agents的智慧營運架構,並最終建立起持續改善的組織文化。

Copilot與Agent重塑企業營運系統的新中樞

Cunningham以一個家庭故事作為開場,他提到自己九歲的兒子在使用Copilot App時,透過一連串對話從惡作劇靈感一路探索到自製懸浮船(Hovercraft)的構想,展現生成式AI所帶來的創造力與互動性。但他隨即點出,企業應用AI並非如此單純。對許多企業決策者來說,一旦見識到AI的「魔法時刻」,便會期待團隊能以十倍速度完成軟體開發或流程改善,然而這種期待背後其實蘊藏龐大的技術與治理複雜度。

企業的營運環境不是一張白紙,而是歷經數十年累積而成的系統與流程。許多企業早在生成式AI興起之前,就已建立起ERP、SCM、CRM等複雜系統,這些系統往往缺乏開放的介面,也沒有為自主代理預留整合空間。與此同時,新創企業則沒有這些包袱,能夠直接以AI為核心設計營運模式,進而挑戰市場現有秩序。Cunningham將這類企業稱為「前沿企業(Frontier Firm)」,它們思考的不是漸進式改進,而是規模級的躍進。

對多數傳統企業而言,問題在於如何像前沿企業那樣運作,逐步推進AI成熟度。Cunningham描述了一個三階段的成熟模型:第一階段是讓每一位工作者都擁有AI助理;第二階段是讓人員能夠指揮多個Agents共同完成任務;第三階段則是讓Agents逐漸具備自主運作能力,由人類進行監督與治理。這個過程需要的不僅是工具,更是營運模式的轉型。

他以CSX的安全與法規遵循(Safety and Compliance)作業為例,傳統上這些流程仰賴紙本與人工電話通報,回報延遲且錯誤率高。透過導入AI Agent,CSX能夠自動完成合規報告、通報主管機關、重排列車路徑,並由人員透過統一介面進行監控與決策。這不僅改善效率,更是將企業營運系統的中樞從人工驅動轉變為AI驅動。

從單一助理到多代理協作 企業AI成熟度的實踐路徑

Cunningham進一步展示如何從一個簡單的Copilot工具開始,逐步建構完整的多代理營運系統。首先,他示範在Microsoft 365 Copilot中呼叫「Researcher」代理,針對CSX近季事故回應時間上升的問題進行調查。Researcher並非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像一位團隊成員一樣主動詢問區域、營運重點等澄清問題,接著依序蒐集報告、分析資料,最終產出一份結構化的分析報告,並建議在Power Platform中使用特定提示(Prompt)來改善流程。

接下來,他將這段提示輸入Power App,展開與多個Agent的協作過程。首先是「Process Agent」,負責解析業務流程、使用者角色與需求。接著「Data Agent」會分析企業內部資料來源,建立關聯式資料模型,並允許人員以圖形化方式共同編修資料結構。最後,「Technology Agent」則會根據前兩者的成果,推薦應用程式(Applications)、AI Agent與自動化流程的組合,形成完整的解決方案藍圖。

更進一步,Cunningham示範如何在Copilot Studio中建立具體的代理。代理的「程式碼」不再是傳統語言,而是以自然語言描述的工作流程,例如「當事故發生時,請依序完成以下步驟」。關鍵在於代理不只是聊天機器人(Chatbot),而是擁有實際行動能力的軟體實體。藉由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標準與1,500多個現成連接器(Connectors),代理可以直接與企業內部各類系統互動,包括沒有現代API的老舊應用,透過模擬操作界面來完成任務。

例如,在CSX的示範中,當事故資料被輸入後,多個代理會同步啟動:法規遵循代理查詢資產資訊、班組調度代理安排替補人力、路線可用性代理重新規劃路線。這些代理在Copilot Studio中被視覺化、可測試並可編排,形成一支「虛擬團隊(Virtual Team of Agents)」。

值得注意的是,這套架構並非侷限於單一模型。Cunningham展示如何將在Azure AI Foundry中後訓練(Post-train)的DeepSeek推理模型(DeepSeek Reasoning Model)整合至Copilot Studio,讓資料科學團隊的成果能被企業內部其他開發計畫快速重用。這種結合企業內部AI能力與代理開發環境的方式,使企業得以大規模推動多專案AI落地。

建立持續改善的營運文化 AI轉型的關鍵不在工具

技術架構建好只是起點。Cunningham強調,AI解決方案的部署日是改進的起點,而非終點。企業必須建立持續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的文化,才能在非決定性(Non-deterministic)與高度變動的環境中不斷優化代理效能與人機協作模式。這正是Power Platform與Copilot Studio的價值所在,讓更多業務人員能快速參與改進,而不再完全依賴專業開發團隊。

他示範如何利用Power Apps快速建立事故追蹤介面,透過Generative AI自動產生React程式碼,並由「Developer Agent」接手實作。這種方式讓流程專家能像擁有一名24小時待命的軟體工程師,快速完成應用開發與改進,並保有企業級的資料連結與治理能力。

在這樣的架構下,企業應用不再只是靜態的表單與表格,而是實時顯示代理活動的資訊流。管理者能隨時檢視代理自動完成的工作、進行抽查,也能即時介入未完成的任務,與代理共同完成流程。透過這種人機協作迭代,企業能不斷縮短事故處理時間,並持續提升營運敏捷度。

Cunningham提到,CSX的案例只是整個企業營運的一小部分。真正的轉型來自於將這種代理協作與持續改進的模式,重複應用在財務、人資、供應鏈、前線營運等各個環節。唯有透過成熟的平台與工具,企業才能將零散的流程改善匯聚為整體營運系統的演進。

以人為本的技術轉型 創新不在工具而在人

Cunningham指出,全球各地已有不同產業實踐這種AI轉型策略。例如北美大型銀行在4,000多個分行導入代理,電信公司利用代理即時監控供應鏈狀態並調整計畫,零售商則透過代理改善退貨與退款政策,每年節省上百萬英鎊。這些案例的共通點在於,真正的創新來自於企業內部的實踐者,而非技術供應商本身。

他強調:「我們所建構的,只是工具。真正的創新,是企業如何使用這些工具,成為更好的製造商、更具前瞻的金融機構,或是效率提升十倍的零售業者。」這正是企業領導者與技術決策者在這個AI時代所肩負的任務:不只是導入工具,而是重塑組織運作方式,推動持續改善的文化,最終打造以AI為中樞的未來型組織。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