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verge 不斷電系統 DCIM 資料中心 PDU 機房 融合 台達

優化IT機房整體運行 介面與友善操作更關鍵

2015-11-25
DCIM能帶給企業端的效益,與過往在工廠自動化或大樓系統管理中所談論的環控系統有所不同。它能確保資訊機房的可靠與安全性,同時防止昂貴的運作中斷損失,保障商業營運的連續性,也能降低資料中心的運作成本及總體擁有成本。
在IT趨勢與技術的發展潮流下,IT部門與設施管理人員同樣都面臨著更嚴苛的挑戰。IT部門被賦予創新的任務,從原本的成本單位轉型成為引領創新營運的角色,而為了因應業務需求,IT部門必須更快地做出反應;而設施管理人員則必須因應不斷變化的工作負載來提供更彈性的配置,如果還像以往那樣,以人工記錄各項設施的數值,從長年累積的經驗中判斷配置方案??,很容易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提高營運風險。

台達關鍵基礎架構事業部資深業務經理林士基認為,DCIM(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資料中心基礎架構管理)能帶給企業端的效益,與過往在工廠自動化或大樓系統管理中所談論的環控系統有所不同,它能確保資訊機房的可靠與安全性,同時防止昂貴的運作中斷損失,保障商業營運的連續性,也能降低機房運作成本及總體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另外,即時的告警通知能讓管理人員迅速解決問題,由於提升了機房管理的透明度、能見度與可追蹤度,使得資訊機房的使用壽命也能因此獲得延長。

完整架構 消弭營運鴻溝

為了協助企業有效消弭營運鴻溝,台達在DCIM(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領域,也推出一整套基礎設施管理整合方案,以協助企業透通資訊機房管理。這套基礎設施管理整合方案主要包含了幾個元件,包含環境監測器、中央監測站以及InfraSuite Manager資料中心管理解決方案。

環境監測器負責採集資料,能在單一機櫃或區域內偵測溫度與濕度,並且可提供額外4組的乾濕接點輸入,將資料中心內的相關環境監測裝置(門禁、偵煙、火警、漏水等等)的訊號回傳至中央監測站。

而中央監測站的工作是將各種環境與監控訊息集中,同時也能夠支援Third Party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並且把所有訊息提供給 InfraSuite Manager資料中心管理系統負責展現。萬一設施或設備在非正常的情況下運作,透過使用者定義的警示,可以及時反應處置,保護資料中心的安全性。


▲從基礎設施到監控運行管理,乃至於資料分析與決策,台達推出的DCIM方案已能全面涵蓋,並協助企業輕鬆應對所有挑戰。

至於InfraSuite Manager資料中心管理系統,可視為DCIM的指揮管理中心,其涵蓋了IT相關設備及資料中心基礎設施,能針對各項實體設備進行連接、資料採集及監視。包含不斷電系統(UPS)、精密配電櫃(PDC)、電源分配器(PDU)、模組化機櫃、精密空調、發電機等等,皆能與InfraSuite Manager進行整合,提供一個全面的監控與管理平台。

七大管理模組方案更全面

DCIM發展目的主要是為了橋接設施管理人員以及IT部門過往各自為政的管理策略,因此,不少解決方案中也會涵蓋環境控管以及資產管理兩個面向,台達InfraSuite Manager資料中心管理系統也是如此,目前InfraSuite Manager已提供七大管理模組,包含能源管理、電力系統管理、製冷系統管理、環境管理、保全管理、資產管理以及伺服器與網路設備監控管理等等,都在其監控管理的範疇。

比較特別的是,台達在能源管理模組中特別加上電價分析,林士基指出,相較於其他國家的電價計費模式,台灣電價計算其實相當複雜,例如尖離峰、夏季與冬季用電、契約容量、超載費率計算等等,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收費方式,「為了讓企業清楚得知應該如何申請適合的契約容量,開發人員特別把所有台灣的電費計算方式都寫入到能源管理模組中,系統在收集完資料、經過分析後,會建議企業採用哪一種計費模式較為划算,如此才不容易有電力過剩或不足的情況發生。」

另外,在伺服器與網路設備監控管理模組部分,台達也與Intel技術合作,提供伺服器電源管理(Power Capping)功能。以往遇到市電斷電,IT基礎架構只能依賴UPS不斷電系統支撐伺服器來渡過這一段時間,在滿載的情況下,企業所購買的電池或許只能支撐15~20分鐘,而Power Capping則能讓伺服器以最低的運轉量運轉,例如原本是95%的運行量降到15%的運行量,如此一來,耗電量就會從500W降到100W,因此UPS的備載時間就可以拉長,從原本的10分鐘拉升數倍的時間,而人員就有更多的時間來解決電力系統的問題。

評估導入三要點考量

經過數年發展,DCIM方案也愈趨成熟,林士基建議,企業評估DCIM方案的過程中,應該留意幾項要素,包含UI介面語言、權限設定以及後續的維護都很重要。「撇開成本預算的考量,對於管理人員而言,一些環節的設計會影響到使用者是否易於理解,例如許多DCIM系統並不支援繁體中文,較常見的是簡體中文以及英文版本,但是每個國家的用詞意義不同,往往會有認知上的落差甚至導致操作失誤,而且雖然都是圖形化顯示,並不是有畫出圖形就交差,重點在於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其中代表的意義。」

另一方面,權限劃分與設定能不能輕易上手也是一個關鍵。一家企業不可能在導入後完全沒有人員異動,當員工一離職或是管理人員改變了,能不能很快地因應這些變化而調整。他提到,通常這都需要手動來設定,因此更改的方便性也很重要,包含人員工作內容的設定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常見的溫度告警就直達中階及高階管理層,這樣的設計其實是會製造大家的困擾,重要的事件應該讓中、高階主管都知道,但是如果只是基層人員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自然是優先讓基層人員確認即可。

另外,在維護方面也必須有配套,「我們會先把設定值備份一份到資料庫,如果企業端的資料中心管理系統的伺服器突然故障,或是系統有問題,最終極的解決方式就是我們準備一台伺服器重新安裝軟體、輸入設定值,直接送到企業端,接好網路就可以上線。」林士基說明,這種作法的風險在於故障期間的資料可能會遺失,這時IT管理人員可能就必須勤於巡查,但是卻有助於企業更快速地恢復系統運作。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