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排放 範疇三 ESG 永續 CDP GHG Protocol IFRS S2

新秀進軍國際市場有成 拿下越南首個工業園區案例

支援跨據點降低管理難度 範疇三盤查克服五挑戰

2025-07-28
近年來,在供應鏈壓力驅動下,越來越多國際品牌要求供應商提供完整碳排資料,再加上國際標準規範,如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也都要求企業從整體供應鏈掌握碳足跡(包含範疇三),這也是使得範疇三日益受到重視。然而企業在範疇三盤查中,也最常面臨到五項挑戰,包含數據收集困難、供應鏈過長過廣、資料格式與品質不一致、重覆計算以及缺乏制度與工具支援。

在碳盤查管理平台市場算是後起之秀的昕力科技,於去年底推出GreenSwift碳盤查管理平台後,短短半年期間即在國際市場有所斬獲,近期宣布已與越南的南草健工業園區(Nam Cau Kien Industrial Park)及當地ESG顧問公司GGI Technology,攜手推出一站式ESG平台Shinec Digital Green Economy。

該方案除了結合GreenSwift碳盤查管理平台外,也整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統ElectriSwift,其中GreenSwift主要是協助企業有效蒐集與分析碳排放數據,能快速生成符合ISO 14064-1國際標準的報告,提升稽核與盤查效率,而ElectriSwift則可即時監控能耗,偵測異常用電,提供數據分析與告警,協助企業優化能源使用策略。除此之外,還可檢測廢水處理前後的污染源變化,並計算整體碳排放,強化環境合規管理。

昕力資訊總經理葉怡蘭觀察,在金管會的要求下,台灣有許多企業在幾年前便已經開始著手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盤查,市場上也有不少相關的解決方案,甚至搭配顧問輔導來加速落實。「但是,企業盤查的範圍還是很有限,除非因為外銷或是國際品牌業者的要求,才有可能更進一步規劃,否則企業心態大多很被動。」她分享近期與新北產業園區、南港軟體園區接觸的心得,發現還有很多中小企業因為沒有急迫性多半還處於觀望中,而且也不知道ESG永續課題會造成什麼影響以及該如何做,更不用說進展到關係鏈更複雜的範疇三。

完善規劃設計 降低供應鏈管理難度 

針對直接影響性還沒有這麼高的企業,昕力也將持續與學校、政府機關或是顧問合作加強推廣。但與此同時,昕力也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希望藉由成功案例而能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例如上述的越南工業園區南草健合作案已經進行正式環境的測試,一旦運行順利,便有可能複製到其他工業園區中。

葉怡蘭分享,許多台商在越南成立公司,也在當地成立台商聯盟協會,對於昕力的解決方案紛紛給予正面評價,原因就在於平台非常易用,而且具有彈性。「事實上,許多台商為了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盤查,早早也導入碳盤查相關的解決方案,但是很多地方還是需要人工作業,並不是那麼趁手,甚至有想要跳船的念頭。」而昕力因為較晚進入市場,更能夠有完善的規劃與設計,而且也盡量把供應鏈管理的難度降低,一方面GreenSwift是SaaS碳盤查管理平台,並不一定要搭配顧問服務,相對會更有彈性。二方面,可支援跨據點管理,企業上下游的關連企業都可以統一在這個平台上作業,包含串接子公司的資料進行統一呈現。

同時,平台能與ESG報告書、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IFRS第S2號「氣候相關揭露」(IFRS S2)、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數據無縫整合,自動生成符合國際標準的各式報告,幫助企業達到國際相關法規要求,並制定和實現長期減碳目標,提供詳細的路徑圖和實施方案。

另外,針對範疇三,除了運輸與通勤出差外,還能盤查到組織使用產品的廢棄物或者是來自於組織產品的間接廢棄物。「有很多細節其實都已經先行為企業考量,包含依據範疇三的類別進行係數的自動匹配,或是登錄相關的供應商就可以帶出組織的關聯等等。」她說。

範疇三盤查五大難題 

根據永續發展和營運風險管理軟體、數據和諮詢服務供應商Sphera調查,目前已有79%的企業披露了範疇一、範疇二與範疇三的排放資訊。不過,在這份調查報告中也提到,有62%已經將範疇三盤查納入的企業認為企業內部的資料品質是主要的障礙,另外,也有79%的企業指出,供應商的資料可用性依然是披露範疇三的最大挑戰。

葉怡蘭坦承,實務上企業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整體而言可整理出五大難題,首先是數據收集困難,多數企業缺乏直接掌握供應鏈碳排資料的能力,需要仰賴上游或下游合作廠商主動提供,然而供應商回應意願不一,且多數尚未建立碳盤查制度,使得資料取得斷續零碎。 其次是供應鏈過長過廣,一般來說,企業可能有上百家甚至上千家供應商,要追蹤並取得正確資料極具挑戰。尤其跨國供應鏈牽涉眾多廠商、地區與生產階段,特別是在電子、汽車、紡織等產業,一項產品可能涉及數十至數百個供應節點。若無有效系統整合,很難完整覆蓋、掌握各節點的排放數據。

昕力資訊總經理葉怡蘭觀察,仍有許多中小企業因為沒有急迫性,對於ESG永續課題多半還處於觀望中。

而且資料格式與品質也不一致,不同供應商可能採用不同計算方式、排放係數或資料格式(如Excel、PDF、掃描檔),造成彙整困難,且部分供應商提供的數據缺乏客觀依據與透明度,增加後續查證與修正成本。再加上同一個供應商的排放資訊,可能被不同單位或多個層級重複計入,缺乏統一資料來源與交叉檢查機制,易導致「雙重揭露」或「誤差擴大」。尤其在群組公司或多據點組織內部,這問題更為明顯。

最後是缺乏制度與工具支援,目前仍有不少企業使用人工填表、Excel統計,流程零散無標準化,不僅容易出錯,也不利於長期追蹤與管理,更無法快速因應外部稽核或報告需求。「這些問題不僅耗時耗力,也直接影響企業能否如期達成ESG目標與供應鏈合作門檻。」她說。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