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 數位轉型 新冠肺炎 Covid-19 高齡化 大數據 人工智慧

疫情開啟新醫病互動模式 數位化提升醫療資安意識

科技促醫療產業進化 使用者體驗決定競爭力

2022-11-29
科技結合醫療不僅可改變病患與醫護人員的互動方式、讓資料得以共享,還能用於早期預測,支援治療計劃決策,以簡化醫護人員負擔、優化系統、減少人為錯誤,提供更人性化的就醫體驗。

全球人口高齡化問題持續發酵,帶動健康、醫療及照護需求快速增長。為使醫療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已從疾病治療延伸至前端的預防,而新興科技與醫療的結合已勢在必行。科技結合醫療不僅可改變病患與醫護人員的互動方式、讓資料得以共享,還能用於早期預測,支援治療計畫決策,以簡化醫護人員負擔、優化系統、減少人為錯誤,提供更人性化的就醫體驗。

資誠生醫產業負責人林玉寬觀察,過去十年,數位科技在醫療上已有許多創新應用,醫療資訊化、醫療設備數位化以及行動裝置誕生,為醫療服務帶來效率與品質提升。加上近年的新冠疫情,開啟了新的醫病互動方式,遠距醫療照護和精準醫療的加速發展,也提高了醫療產業對數位科技的需求。

她提到,疫情對醫療照護產業帶來四個層面的影響。一是朝向精準檢測、預防診斷與精準醫療發展。過去,醫療服務多半圍繞在醫療機構和專科診所,但疫情爆發後讓早期診斷和預防漸受到重視,醫療資源也開始轉向健康效益與使用者體驗,並加速投入精準醫療。

其次公衛也開始著眼於群體健康照護進行布局,藉由跨產業的數據平台分析環境、人口、生理監測以及生活習慣等數據,例如亞馬遜(Amazon)在疫情爆發初期,便協助英國國民保健署(NHS)運用健康數據平台(AWS Health Data Exchange)評估社區傳播風險和預測疫情走勢,而這項合作也奠基了未來更多應用的可能性。

而為了應對新冠疫情,醫療機構擴大採用數位工具,加速數位醫療落地。包含各國政府紛紛開放遠距醫療法規,甚至納入國家健保給付;而電子病歷的應用也更為普及,逐步發展與健康數據整合應用,推進預防醫學;數位工具則幫助臨床試驗進行,並透過大數據演算加速開發新藥。與此同時,資訊安全議題也隨之攀升,成為數位應用下須妥善面對的課題。

最後則是推動以效益為指標的醫療模式。疫情終將趨緩,而醫療體系也必須逐步回歸常軌,如何增進提升醫療品質、加速需要就醫的患者回流,將是未來各大醫療機構的重要目標。以人為中心並以效益為指標的醫療模式,將協助醫師和院所更能減少無效醫療浪費,和提高疾病預防的誘因,以幫助醫療資源重新分配,增進醫療品質和患者體驗。

數位科技應用擴大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自今年10月,全球新冠確診者已超過6.2億,累積死亡數也已超過650萬。毫無疑問,疫情已影響全球醫療體系,並且在醫療服務量能、醫護人力、財務資源以及藥品與醫材供應方面均帶來重大挑戰。然而,也正是這樣的衝擊加速了醫療轉型。

資誠生醫產業負責人林玉寬觀察,醫療機構邁向數位化,使各界對於醫療資訊系統安全意識提升,在醫療轉型中也成為醫療照護產業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

林玉寬指出,許多數位新科技已應用於健康照護產業中,例如人工智慧可以輔助醫師進行快速、準確且非侵入式診斷,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高峰期間,AI在流行病風險分析、加速X光影像診斷判讀以及開發特效藥物上都扮演重要角色。量子運算技術則被用來補足傳統電腦科技的運算能力,可應用在複雜的蛋白質摺疊計算,加速生物藥研發;或是用於管理醫藥品物流,同時追蹤需求數量、航運班次、天氣變化等大數據參數,做更精細的物流規劃;抑或協助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發展,加速生物資料庫數據累積等等。

而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的結合,也能提升現有醫療效率、改善醫療流程、降低醫療疏失、避免人力浪費以及輔助民眾或醫護人員作出更好決策建議,進一步運用於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目前許多的診斷輔助系統,都是透過這兩項技術結合開發,甚至透過數據的累積及分析,建立疾病預測模型,進而提供疾病的預防或是延緩惡化的促進方案。

至於在3D/4D列印醫療科技方面,3D列印的技術也已廣用於醫療當中,如3D列印與奈米金屬技術結合更能製成微小藥物載體,幫助藥物傳輸到人體特定位置,達到精準治療。近年逐漸發展成熟的4D列印技術,則利用材料隨溫度和時間自動產生結構變化的特性,在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中衍生創新應用。應用於手術輔助的則有虛擬實境/擴增實境(VR/AR)技術,讓手術視野更佳,並透過整合影像資訊和AI運算達到更精密的微創手術操作。

「遠距醫療在疫後仍可望持續被採用,」她認為,隨著數位科技成熟,預期未來遠距醫療也能透過感測裝置和AI演算法做更加精密的診斷,或進行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預防與管理,搭配數位治療帶來更好的醫療效果。

醫療資安成挑戰 

醫療資訊共享已是國內外的共同趨勢,為了接軌國際,衛福部於今年(2022年)7月公告修正《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確立電子病歷資料庫管理機制,推動醫療機構無紙化、數位化,並且開放電子病歷委外製作及使用雲端服務,在推動醫療數位化同時也顧及產業的永續轉型。 

林玉寬指出,醫療機構邁向數位化,使各界對於醫療資訊系統安全意識提升,在醫療轉型中也成為醫療照護產業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而不同機構系統間資訊的一致性,以及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將影響資訊使用者能否透過電子病歷數據產生有價值的應用。衛福部正在計畫推動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整合台灣各地醫療機構的資訊系統,以建構接軌國際的數據標準。而聯邦式學習(Federal Learning)技術具資料庫去中心化且保護患者個資的特性,可串聯各地醫療機構資料庫,以共同運算產生成果,提供醫療數據應用新的可能性。

「此外,隨著遠距醫療越來越普及,增進使用者體驗將成為贏得市場競爭的重要關鍵。」她提到,根據美國PwC調查,高達一半以上的使用者表示使用遠距醫療的體驗尚待改善。其中最容易影響體驗的是裝置或系統的技術問題,其次是患者的心理感受問題。另一方面,受限於產品技術,依然有部分醫療需求無法以遠距或線上的方式滿足,而醫療到照護間的緊密接軌亦須強化。

林玉寬最後強調,不論醫療還是照護,核心的關鍵還是「人」。研究已顯示,增進病患對治療的參與、重視其就醫經驗,可提升醫療服務與結果,從而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國外發展以人為核心的醫療照顧,主要是透過數據收集的方式,藉由AI演算資料並分析,找出最影響個人健康的社會或環境因素,能針對個人提供客製化的健康建議,透過數據收集和行為科學的應用,將數據分析後轉換為有意義的訊息,加以協助形塑健康。而台灣具備了優質醫療體系量能及深厚的資通訊/物聯網技術實力,應用數位科技至健康服務,改善使用者體驗、做出更有效的醫療照護資源規劃,將能促進醫療保健產業更具有競爭力。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