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消息 假新聞 資訊安全 網路水軍 內容農場

編造謠言假新聞滿天飛舞 釣魚詐騙誤導引誘點閱轉發

網路水軍散播假訊息 真相查核防堵資安破口

隨著越多的假訊息事件頻傳,假訊息的真實樣貌也逐漸浮現,國際間對於假訊息的定義與研究也越來越多元,所以本文摘整假訊息的相關報告與案例,探討假訊息的要件,其與假新聞的差別在哪,並介紹目前可用來查核訊息的工具。

 

近年來,處理假訊息散播已成為政府或社會最當務之急的危機,在國際上也已有多起的案例證實假訊息是有心團體或人士刻意操作,目的是為破壞現有社會的信任與安定,有可能是為趁機奪取政權或是謀取特定利益。

「假訊息」、「假新聞」等詞儼然已成為當今時下熱門話語,然而這些議題也並非新興現象,早在2014年俄羅斯介入影響烏克蘭領土的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就藉由操弄一系列的假訊息,影響克里米亞人民的輿論場域,進而改變他們的認知思想,最終投票決定脫離烏克蘭,併入俄羅斯聯邦。

另外,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俄羅斯政府及其網路水軍(是指受雇於網路公關公司,為他人在網路上大量發文與灌水留言造勢的網路人員)大量入侵美國的社群媒體平台,進行散播虛假敘事和操弄公共話語權等作為,2017年歐洲內部亦面臨著如何對抗相同的挑戰,可見此類徵候現已引起各國政府與社會大眾的關注,並共同研究該如何防制與因應假訊息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台灣目前同樣也面臨相似的危機,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所主持的「V-Dem數位社會研究資料庫」數據顯示,台灣是2018年全球國家當中接收來自外國政府或其代理人的假資訊最嚴重的國家,而上述所提之經諸多研究證實接收許多來自俄國假訊息的美國與烏克蘭,則分別為第13與14名,顯見台灣雖為民主自由國家,言論自由更為民主政治之基石,在2018年初也再度被國際人權組織「自由之家」評列為最自由國家之一,但也正因人民享有言論自由與新興網路社群媒體的發展,反成操作假訊息的溫床與利器。

假訊息定義為何

鑑於「假訊息」等詞目前於各國並無一致定義,針對此類訊息多以「Disinformation」或「Misinformation」稱之,而兩者字義上雖均指虛假的訊息,惟定義仍有所差異,現前多僅能就社會上常見的類型、態樣做說明及分門別類,以下就分別對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資訊失序」報告和行政院「防制假訊息危害專案」報告內之假訊息定義說明進行比較與分析。

歐洲理事會「資訊失序」

「Disinformation」是經過刻意編造,用以傷害個人、社會團體、組織或國家之訊息,目的在煽惑或鼓動人心,藉以謀取某種政治或商業利益;「Misinformation」則是指內容錯誤但目的並非為造成傷害而刻意創建的訊息。所以在假訊息之要件上,主張應符合真實性(Facticity)與目的性(Intention),Misinformation雖在內容虛假程度特性吻合,惟因缺乏惡意欺騙之意圖,多屬誤傳性質的訊息,Disinformation則較為符合國際對假訊息之定義或共識,是有系統性地作假,企圖製造有目的性的損害,能對特定人士、團體或組織引起一定程度的影響,亦為政府部門積極防處的範疇,避免導致社會大眾間的不信任和紊亂。

行政院「防制假訊息危害專案」

行為人將揑造、扭曲、竄改或虛構全部或部分且可經證明為不實的訊息,包括資訊、消息、資料、數據、廣告、報導、民調、事件等各種媒介形式或內容,故意甚至是惡意地藉由媒體、網路或其他方法散佈於社會,意圖使人陷入錯誤認知,甚至進而造成公眾或個人損害,即可稱謂假訊息,且具法律問責之必要性。

因此,這裡將針對上述「假訊息」說明進行比較,可見普遍多認假訊息應該符合以下兩個要件,一為具有故意或意圖的目的性,二為內容具有虛假的成分,儘管只有部分虛構也是違背訊息的真實性。另在行政院報告,針對假訊息說明,則增加了會造成危害之特性。

綜上所述,對於假訊息之共識應為訊息系統性作假,且造成有目的性的損害。雖然對於大多媒體針對此類事件,多以「假新聞」來概括稱之,是因其聳動字眼可吸引多數民眾閱聽,但並非所有此類訊息皆以「新聞」形式傳播。反之,有許多假訊息的來源多來自目前新型態的網路自媒體,可見目前民眾吸收資訊的來源不再侷限於傳統新聞媒體,而是更加的多元且廣泛。因此,「假新聞」一詞並無法涵蓋於所有的假訊息類型,且應該關注且積極防處的對象是「假訊息」,以免形塑虛假的公民社會,傷害民主機制的正常運作。

了解假訊息態樣與手法

假訊息並非只是單純的內容明顯造假、可輕易辨別,其操作手法日新月異,結合各類的技術發展出複合式的假訊息,有迎合網民口味的流行字語、帶有特定立場的敘事角度、煽動誇大標題的「內容農場」等,因此謹就近年國際與國內常見之假訊息案例,摘整其於網路社群媒體常見之散佈態樣歸納如下:

諷刺揶揄與惡搞迷因

假訊息會在網路社群平台上製造大量點閱分享的一大因素,即為運用網路模因(Internet Meme)的概念,「模因」係網路文化傳遞的最小單位,常以玩笑、嘲諷形式於網路社群傳播,且因其琅琅上口的文句與容易理解的通俗性,使其易於複製改編,所以假訊息會針對不同的閱聽族群,蒐集其喜好與慣用語句,客製多樣化的模因用以取得受眾的共鳴,但此類訊息性質仍多屬「KUSO」(其意為表面正經,實則帶有無厘頭、惡作劇意涵)惡搞居多,其意圖目的或許相對較無惡意,但仍有可能會造成誤導民眾,使不實的內容散播。

在美國社群媒體最著名且火紅的模因為「Pepe」,是一個綠色、紅脣、凸眼、表情多變的卡通青蛙形象,原為網路常用惡搞KUSO圖像,卻反遭白人民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者,作為美國白人民族主義運動的宣傳圖案,如圖1所示。

圖1  網路爆紅模因「Pepe」。

而台灣先前也有人刻意竄改常被惡搞的國小課本課文,如圖2所示,內容抨擊政府教改政策讓台灣教育墮落,並在LINE群組內大量流傳,顯見模因已不再是原先單純無害的玩笑,反而漸漸演變成一種帶有仇恨性質且過度使用及醜化的工具。

圖2  惡意改編課本內容。

圖文不符與錯誤敘事

假訊息亦常常透過將不相干的內容套入到其他的真實圖像或影片,藉以捏造虛假「敘事」,製成惡意虛假的故事,例如先前遭媒體熱烈炒作的蕉價崩跌事件,在社群網路上瘋傳一張一卡車香蕉被傾倒在地上的照片(圖3),並配上圖說「高雄旗山美濃的香蕉棄置現場新聞不敢報,一切都新聞封鎖。」。

圖3  旗山美濃香蕉遭大量棄置。

結果後來農委會出面澄清該照片的拍攝時間為2007年,由公視「我們的島」拍攝,並非當時的狀況,然而縱使已經澄清,訊息仍大量流傳,也間接影響了香蕉價格與農民的收入。

另外,現今有別於過往文字型態的假訊息,隨著影像處理知識與技術的提升,對圖片、影像的操作已越來越普及,包括增加顏色飽和度、去除次要元素,也可將人移除或插入圖像,抑或運用「深度偽變造(Deep Fake)」技術,冒用重要人士影像發表具爭議性言論的影片。例如,美國男演員喬登皮爾(Jordan Peele)和美國數位新聞網站BuzzFeed聯合製作一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談論假新聞的政令宣傳影片,如圖4所示。雖然目前Deep Fake技術仍未普,惟若遭惡意操弄,恐難以分辨真偽。

圖4  DeepFake製作換臉影片。

標題殺人與流量霸權

標題殺人與內容農場快速消費以及流量霸權,造就了滋生大量假訊息的內容農場,其改寫原本媒體的真實報導,利用聳動標題斷章取義、誇大不實或是大量剽竊的內容去吸引網民進站瀏覽,如圖5所示,以點閱數與流量換取廣告金錢收入,雖然其原始目的是為吸引大量瀏覽以賺取收益,但內容農場卻也成為假訊息操作的經常性手法之一。

圖5  內容農場之聳動、誇大標題。

據美國費城智庫「外交政策研究所」學者與研究組織「PropOrNot」調查指出,俄國利用具政府資助背景的新聞網站(RT、Sputnik),以及成千上萬的內容農場發出或轉載假消息擴大宣傳。

機器帳號與大量訊息

隨人工智慧技術漸趨成熟,網路社群機器人已成為假訊息操作的主要手法,透由機器人帳號(BOTs)大量散佈訊息方式,以及網路社群演算法提高訊息曝光率的交互作用下,讓假訊息散佈更加廣泛,進而達到「積非成是」與「偽草根運動」的效果,而透由此類自動化程式製作之訊息具有以下幾個自動化控制的特徵:

‧匿名性:其帳號個人資料填寫,多為虛假且不合乎常理。

‧高發文頻率之活動:在短時間內用人工操作難以達到的頻率發文回文。

‧無原創內容:多為轉貼他人文章,因為程式控制的機器人帳號仍難以模仿人類的文字產生有邏輯性之內容。

‧無與其他帳號互動紀錄:帳號之間多無與人正常社交互動的行為,因其好友也多為機器人帳號所致。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近年,更從機器人帳戶衍生出難以辨識的「半機器人(Cyberbog)」帳戶,其行為由人為與機器結合操控,其可張貼「#Hash Tag」、貼圖、模因與外部連結,不再只有單純轉發文章,但其產量卻仍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自動化,且撰寫內容有時不合語法,帶有怪異標點符號,抑或係藉程式演算法組合字彙,產生語意不通的文句而成。

臉書、推特等網路社群平台亦積極查找機器人帳號活躍的問題,推特於2019年8月19日發表聲明,指稱關停高達20萬個帳號,強調該些帳號是組織性的協同造謠行為,目的要在香港議題上製造政治混亂與誤導輿論;臉書則表示2019年已刪除54億個假帳號,其中1月到3月,刪除了超過20億個假帳戶;到了4月到6月,再刪15億個假帳戶,接著從7月到9月,又停用了17億個帳戶,相比2018年共多了約20億個假帳號。

國內現行假訊息查證機制

在我國現有多種假訊息的查證機制可供閱聽者參照,有官方正式的澄清平台、有第三方NGO組織成立之網站或BOT機器人,讓查證管道可以遍及各年齡層、各族群,以減低假訊息撕裂我民主自由社會的風險,相關機制介紹如下:

行政院即時新聞澄清專區

台灣有許多假訊息議題經常聚焦在政府政策面向,因此行政院「即時新聞澄清專區」會有行政院各部會針對現今網路社群上捏造或扭曲政府施政的假訊息進行即時澄清與說明,如圖6所示,避免不實內容廣泛流傳,恐加大渲染閱聽群眾,不僅會傷害公共討論品質,甚至構成大眾恐慌,所以該平台會將各部會正確的施政內容,即時、精準地提供給民眾。

圖6  行政院即時新聞澄清專區。

例如,2019年11月熱議的花生之亂,就有諸多假訊息炒作花生價錢雪崩、購貯花生衛生安全等議題,因此農委會農糧署就於2019年12月2日針對花生議題進行說明與澄清,如圖7所示。

圖7  農委會農糧署澄清新聞稿。

MyGoPen

「MyGoPen」取名來自於台語的「麥擱騙」,是由一群工程師自組團隊,成立一個為澄清謠言所設立的網頁,僅單純對網路常見資訊做查證與釐清,網站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有謠言澄清、詐騙破解以及真實資訊等內容。題材多元,從民生、醫療、詐騙、政策等等,均有針對相關文章進行闢謠,如圖8所示。

圖8  查證「費玉清過世」文章。

例如,先前LINE群組內流傳惡意的內容農場假訊息影片,標題為「費玉清多天治療沒有結果,今早熬不過去已經走了」(圖9),透過聳動不明的標題,藉此賺取廣告點閱,但經MyGoPen查證是完全沒有無此狀況,與實際影片內容全然不相符,並於網站發布文章說明,將正確資訊傳遞給民眾。

圖9  「費玉清過世」謠言影片。

Cofacts真的假的

「Cofacts真的假的」前身是「g0v零時政府」的一個專案計畫,是由工程師、老師、記者組成投入專案,目標打造一個事實查核的平台,其透過建立LINE機器人聊天室,只要任何可疑的訊息轉傳機器人,且資料庫現有相關資訊,就會即時給予查證資訊,如圖10所示,而資料庫建立是以群眾協作方式,任何人均可參與進行查證、回應與編輯資料庫,進而發揮群眾力量,更開放原始碼授權給各方團體使用,其資料庫與API資料皆以「CC0」貢獻至公共領域,任何人都可以接取。

圖10  Cofactst訊息查證介面。

美玉姨

「美玉姨」係為打擊網路假訊息所製成的LINE自動對話機器人,其運用「Cofacts真的假的」的專案資料庫,將LINE與資料庫對接。然而,Cofacts不同的是,美玉姨化被動為主動,使用者將帳號加入聊天群組,只要聊天內容在美玉姨資料庫內被查核過,機器人就會自動參與對話,將相關的資訊上傳到群組內,供對話者參考,避免誤信、接收錯誤資訊,或造成假訊息再次地散佈流傳。

先前中國大陸豬瘟疫情爆發,國人民心惶惶,無不擔心疫情流入台灣,甚至網路上有各類捕風捉影的小道訊息,指稱台灣出現首件豬瘟疫情,因此當群組內收到這類似的訊息,如圖11所示,「美玉姨」則會自動查核回覆,該訊息為造假謠言,並無豬瘟疫情產生的情事。

圖11  「美玉姨」自動澄清BOT。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係由台灣媒體教育觀察基金會(http://www.mediawatch.org.tw/)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所共同成立,屬非營利性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團體作業準則為所有的查核項目都須經查核會議討論後決定,而且查核報告於公布前至少須經三位查核人員核校後方予公布,且所依據的相關資料皆須公開,讓每位讀者可以自行複核,或提供新資料,並將查核結果區分為真實、部分錯誤與錯誤等三級,因此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可查照多筆目前國內經查核後,證實為假的訊息,如圖12所示。

圖12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

結語

在瞬息萬變的數位世界中,假訊息儼然已成危害全球的新型態威脅,無任何國家可倖免於假訊息的操弄,憑藉著新社群媒體平台和通訊技術,製造不和諧和操縱公眾輿論,縱使是集權獨裁國家,也無法全面管控公開或非公開訊息的傳遞,遑論是民主自由國家,豈能以一蹴可幾的方法解決惡意操弄社群媒體帶來的多重挑戰。現有防範措施多是藉由立法規範假訊息傳遞的有責性,抑或委由社群平台供應商與第三方公正機構查證網路訊息。然而,此等舉措皆僅能暫時緩解,卻無法解決根本性問題,或是缺乏公信力,恐扼殺網路言論自由和限制公民自由權利。

本文儘管舉出現行許多官方或非官方的查證平台或管道,但民眾在使用上仍要進行多方交叉比對、驗證,而非依賴單一管道或說法,才可讓訊息本質更加明朗,但是對於政治性議題操作,敘事角度的改變,都有可能成為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事實,所以「後真相」時代的來臨,當真相被操弄、利用,造成假訊息反客為主,尤其身處於台灣如此特別的環境,國內民眾擁有著不同的政治立場、信仰、族群、婚姻觀念等等,進而衍生出諸多爭議性的問題,而有心人士則刻意藉由假訊息操弄此類議題,趁機在網路輿論場域撒下不信任和混亂的種子,恐撕裂現有民主多元價值的社會,甚至造成「假公民社會」的亂象產生。

<本文作者:台灣E化資安分析管理協會(ESAM, http://esam.nctu.me/esam/) 中央警察大學資訊密碼暨建構實驗室(ICCL),1998年12月成立,目前由王旭正教授領軍,並致力於資訊安全、情資安全與鑑識科學,資料隱藏與資料快速搜尋之研究,以為人們於網際網路(Internet)世界探索的安全保障。(https://sites.google.com/site/iccltogether/)>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