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I

API全生命週期主動防禦

2025-08-15
當API超過數十個,哪些API由誰負責?各端點用途為何?是否具備權限控管與驗證機制?數量越多,越難掌握風險。筆者指出,安全團隊急需一個強大、簡單的解決方法,並給出方案,落實從開發、部署到運維的API主動防禦與智慧監控。

隨著數位轉型加速推進,API已成為應用程式之間關鍵的黏著劑。無論是內部系統整合,或對外提供服務、展開生態合作,API的數量與複雜度都以驚人速度成長。然而,在這波API爆炸潮下,安全性往往未能同步就位,甚至被視為上線後才需處理的「附加項目」。

根據《2025年F5應用策略報告》,超過58%的企業認為「API擴散與缺乏可視性」已成為最棘手的資安痛點,它帶來管理複雜性,可能導致越來越多的關鍵服務和業務資產,包括敏感資料暴露在風險之中。

我們與多家台灣公私部門單位合作時發現,一旦系統中的API超過數十個,常見問題包括:哪些API由誰負責、各端點用途為何、是否具備權限控管與驗證機制。在缺乏完整紀錄的情況下,API數量越多,資安團隊越難即時掌握風險,進而提高資料外洩的可能性。安全團隊需要一個強大且簡單易用的解決方案,能夠輕鬆整合到現有工作流程中,無需大量的培訓或設定。

目前,多數企業仍採取被動方式應對API安全挑戰,傾向在生產環境監控流量,藉由WAF、防火牆等工具擋住攻擊。然而,這些機制多半只能因應已知威脅,對於設計階段就存在的邏輯漏洞、權限錯誤、未加密的敏感傳輸等問題,難以事後補救。因此,安全測試應前移至開發流程,直接整合進CI/CD流程。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是「API可視性」。當API數量由十個激增至上百、上千時,若缺乏結構化的資產登錄與管理機制,就難以準確說明各端點用途、維護責任與驗證方式,導致風險評估與合規稽核近乎不可能。企業必須建立可共用的API真實清單,讓開發、架構與資安團隊在同一基礎上協同治理。

為解決上述挑戰,在API自動發現、盤點與即時防禦基礎上,加入AI/ML流量分析、風險評分與OpenAPI綱要匯出,才能協助企業從「看得到」進一步做到「管得住」。開發團隊可在CI/CD階段導入綱要驗證與簡易測試;安全政策則能於閘道與雲端邊緣一致部署並集中監控。單一儀表板同時提供威脅分析、事件溯源與合規報表,讓DevSecOps共享單一事實來源,真正實踐API全生命週期的Shift-Left安全治理,同時兼顧營運彈性與效率。

<本文作者:林志方現為F5台灣區總經理>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