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基礎架構

未來工作面貌非僅場域混合 轉型變革三支線同步發展

留意技術與文化衝擊 數位基礎架構以雲為中心

2021-04-07
數位浪潮所帶來的變革不只是技術的演進,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模式,甚至連組織文化、工作環境以及人才的獲取方式也都因此而改變。

 

2019年,調研機構IDC提出「未來工作(Future of Work,FoW)」概念,認為定點辦公的工作模式已無法滿足企業轉型及員工的新需求,未來工作環境的轉型已是企業日後無法逃避的課題,同時,IDC也預期,未來將看到更多的人機合作、行動化先決、軟體定義IT、虛實整合及互動等特性,而這些改變也將對公司人才及生產流程管理、用戶以及員工體驗產生重大影響。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更加速帶動了企業對工作模式轉型的思考,隨著疫情演進,愈來愈多的企業也開始關注未來辦公或是未來工作環境的轉變,重新擬定工作環境策略,而「混合式辦公」模式也成為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

在IDC數位基礎架構未來框架中,以雲為中心是現今許多企業重要的策略考量。

IDC台灣企業應用研究經理蔡宜秀觀察,近期對於工作模式變革的探討其實與IDC在2019年提出的FoW概念相當吻合。只不過FoW涉及的層面更廣,包含了工作場域(Space)、工作人力(Force)以及工作文化(Culture)等三面向質與量的改變,而「混合式辦公」可歸屬在工作場域的範疇,且可分為遠距工作以及辦公環境重塑兩個角度來加以探討。

簡單來看,工作文化涉及的層面包含了組織文化以及軟技能,而工作人力雖然與技能也有相關,但更強調的是協同與合作,而且不單單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人與機器協作也包含在內,舉例而言,數位員工(RPA)就是典型的人機協作模式。至於工作場域所探討的就是遠距工作以及實體工作環境如何重塑的課題。IDC認為這三條支線會同步發展,「不過我們也觀察到,在疫情之下,企業會優先從最緊急的工作場域著手,而後才會同步考量工作人力與工作文化如何因應。」 她說。

技術推動工作轉型

事實上,在工作轉型背後,技術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就技術面來看,包含連結性(Connectivity)、內容與協作(Content and Collaboration)、智慧設施(Smart Facilities)以及安全等等技術,都與工作場域息息相關,而企業則會因應考量決定優先順序,以辦公環境重塑為例,用來監控員工生理狀態或是環境狀況的解決方案將會被優先採用,例如溫度監控的熱感影像解決方案,而後才會思考如何優化人與人的距離,導入訪客管理機制或是環衛機器人等等。而在遠距工作方面,則會優先考量能夠支援在家工作的技術,像是遠端存取VPN、桌面虛擬化(VDI)方案、視訊會議、協作工具、檔案分享等等也都相當常見。

「遠距工作與重塑辦公環境其實是從不同的面向來考量IT技術的導入,」蔡宜秀進一步說明,舉例來說,重塑辦公環境主要是從空間的概念來評估如何運用IT技術實現安全距離,確保日後在不確定性中仍能營運持續,而遠距工作則是以員工為出發點,先以能完成工作任務為第一目標,而後才會就如何提升生產力來加以強化。

「綜觀去年筆電大賣、VPN使用激增、從Zoom、Microsoft到Google、AWS都積極推動協作方案,不難看出企業第一時間優先考量的都是希望讓員工能夠有工具來存取應用程式,以便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務。」她分析,這是因為台灣多數中小型企業目前都處於經濟趨緩(Economic Slow Down)的階段,所以企業會以成本優化的解決方案作為優先導入的選擇,例如VDI、SSO/MFA、IT自動化或移轉上雲等等,必須到下一階段才會導入一些新技術例如AI、AR/VR的應用,屆時員工則必須要強化技能,最終才能因應工作模式的新常態。

四面向營造智慧工作場域

面對後疫情時代,企業能否建立開放、靈活的環境與團隊,將是未來因應新常態的生存關鍵。至於要如何營造更智慧化的數位工作場域?對此,IDC也提出了四點建議,除了打造智慧化的工作環境來快速敏捷地回應市場,還有克服人才的極限、安全隱私與信任的考量,以及文化的改變。

「IDC在去年曾進行一份調查,發現55歲以上的受訪者對於數位工具都相當抗拒,原因是他們不會操作,而且更傾向面對面溝通,因此對於數位工具的接受度也較低。」蔡宜秀提到,當企業開始使用RPA進行自動化時,對於員工也會造成技術與文化上的衝擊。守舊或年長的員工可能不易接受跟國外同事進行電話會議,或是到工廠必須戴上AR眼鏡,對他們而言勢必會有一定的學習曲線,但企業卻不得不做,如何跨越這些限制,將是企業亟需克服的地方。

其次,在安全與信任方面也會更為重要,尤其在後疫情時代,在工作場域使用的終端裝置、應用程式、連網的方式,都跟以前迥然不同,傳統的防護機制極有可能不符所需,必須要從新的安全考量模式來審視,包含身分權限、使用的裝置以及所存取的應用服務是不是都有被充份授權,更重要的是數據資料的存取方法以及安全性,網路本身的安全都需要加以考量。

「從協同合作到工作場域,最後還要考量的是『共情』,主要是因為國外因為疫情較為嚴重,許多國家都還在封鎖的階段,員工無法進入到公司上班,因此企業必須要感同身受幫員工思考,要如何遞送服務給員工,讓他們在家裡也可以舒適地辦公。」她指出,共情雖然在台灣較少談論,但它涉及了組織文化還有領導力之間的考量,其實外商也已經有相關的投資。

從IDC觀點,未來的數位工作場域是一個邦聯式的環境,不管是資料、內容、應用程式還是協同合作,不論身處台灣的辦公室、家裡甚至於任何一個地方,企業都必須提供一個能夠依據員工權限,很容易地存取的環境,而且不能限制員工使用的裝置或只限於在某個時間點才能存取,亦即必須要做到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何裝置都能存取的情境,「這也是為何IDC發現全球企業正在啟動以雲為中心的數位基礎架構,且正更積極地透過容器化的多雲/混合數位基礎架構以面對下一波新常態的各種挑戰,預期在今明兩年將會有更明顯的變遷,尤其是新的投資將會以直接以雲端作為考量。」蔡宜秀說。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