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M Digital Experience Monitoring DEM AIOps 叡揚 Micro Focus Riverbed

商業模式轉型數位化 驅動應用系統監控需求看漲

端到端確保服務體驗 異常問題搶先排除預防

2019-05-06
隨著新興的數位化應用模式成為企業營運發展重點,雲端服務彈性訂閱與撤銷的模式,已是創新營運模式不可或缺的基礎架構,業務系統正走向雲端原生的微服務架構,多雲應用場景更被視為是數位企業的常態,既有的應用程式效能管理(APM)解決方案,長期以來輔助IT部門監看與診斷抽象的應用程式效能,亦積極擴展支援混合與多雲基礎架構,提供商業流程分析,並且納入機器學習建立自動化機制,執行根本原因分析,以保障應用服務等級。

 

在IT基礎架構的組成元素中,APM可說是少數有能力把IT運行指標轉化以科學數據提供商業決策的工具。近年來隨著系統架構演進,蒐集資料範疇已不限於地端應用系統,觸角延伸到終端、雲端、容器平台等環境,以實作數位體驗監看(Digital Experience Monitoring,DEM)、解析程式碼以診斷效能瓶頸(Application discovery, tracing and diagnostics,ADTD),同時納入智能維運(AIOps)能力,基於端到端所蒐集的大數據,採用機器學習演算模型予以分析,經過統計推論指出複雜架構下亟待處理的潛在問題,確保服務可用性的同時亦持續改善用戶體驗。

基於程式碼解析統籌工作環節資料 

不論技術架構如何變遷,終端用戶體驗始終是IT部門關鍵的績效指標。叡揚資訊系統事業處處長何玉雯從代理國際知名的Dynatrace(前稱為Compuware)已逾十多年的經驗來看,事實上,過去本土企業較少關注數位體驗監看,直到近年來應用服務逐漸躍升為提供營運業務的重要管道,如今評估APM的企業大多會關注兩個重點,首先是希望藉由工具理解顧客的操作體驗,其次是IT部門必須有能力在最短時間內排除問題,以免影響正常存取。

發展至今已相當成熟的APM方案,過往主要專注於應用程式的解析,近幾年轉向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使得DEM成為不可或缺的模組之一。Riverbed亞太區技術方案架構師李耀宗觀察,主因在於IT部門乃至於高階管理層皆發現,僅單純監看程式碼確實無法掌握用戶體驗的全貌,增添DEM的用意是為了把應用節點蒐集取得的資料全數予以統合。

李耀宗進一步說明,只要在終端裝置上安裝代理程式,即可取得各種平台上所需的資訊。桌機或筆電可取得處理器、記憶體等資源用量,手機裝置則在意的是訊號品質,跟開啟App速度有關,Android、iOS作業系統皆可透過官方允許的API取得資訊,解析可能影響用戶體驗的數據。至於網路傳輸電路,不同業者的延遲時間都不同,廣域網路經過全球路由器節點,若不幸遇到流量尖峰,來不及轉發封包而遺失,TCP/IP的機制會要求重新發起三方交握,勢必將有延遲的問題,因此DEM監看範疇涵蓋應用服務牽涉的所有環節,藉此協助數位化營運業務得以提升競爭力。

理解用戶喜好推論運行潛在瓶頸 

現階段探討微服務架構的應用,主要著眼點在於企業正在朝向數位轉型邁進,Micro Focus IT營運管理架構師尹德行以金融業為例,過去銀行大多設置戰情室統一監看應用服務狀態,如今則除了必須確保既有商業模式運行不中斷,數位化轉型幾乎已成為無法迴避的趨勢,因此近來發現金融業已積極地學習與測試容器環境,甚至成立創新研究團隊,專門實際驗證現代新興技術的可行性。

自從雲端平台加入企業應用環境,整體架構變得相當彈性且多元,可能前端網頁介面採以雲端原生方式開發,後端資料庫則連線回到地端存取,這種混合雲,抑或是採用多雲應用場景,實際運行時卻經常遭遇負載平衡、防火牆等基礎架構設定造成的障礙,必須得IT部門跨領域整合才有能力解決。

「金融業在面對倚恃資訊科技之力跨界而來的競爭者,勢必得打破既有的保守心態,在數位化應用浪潮下爭得一席之地。問題是,現階段的本土企業對於DevOps的文化仍舊在發展階段,即使相關技術已齊備,也不宜貿然大規模導入建置,以免現有同仁難以維運。」尹德行說。

現階段可實施的重點項目之一,在於用戶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優化,進而發展創新商業模式。APM解決方案中所提供的DEM機制,即可協助實作,不僅可在用戶發現錯誤或功能異常之前,先一步掌握並予以排除,同時藉此機制理解用戶的喜好,把實際數據回饋給業務單位,以持續改善用戶體驗,增加回訪率與黏著度。

可用性為數位應用奠定基礎 

針對應用系統演進到微服務架構的新趨勢,叡揚資訊系統事業處經理蘇義傑觀察,台灣企業主要以金融業較在意此議題,其次才是政府、醫療行業,事實上,其他國家的企業早在三年前就已開始著手建置微服務與容器環境,台灣則是近一年來才逐漸正視,即便是較為保守的本土金融業,也順應潮流開始研究容器環境與微服務架構。畢竟系統演進為大勢所趨,勢必得銜接到下一代應用架構,否則可能在數位化時代下被顛覆甚至遭淘汰。

只是不論應用系統是否演進到微服務,保障用戶體驗始終是備受企業關注的議題,同樣需要有資料搜集、分析監看、效能改善,只是部署架構上有所差異,目的性皆為一致。

以前若想監看基礎架構,藉由網管工具繪製的拓樸圖上顯示紅燈或綠燈來判別狀態即可,如今應用架構日漸複雜,本來單體式的系統,被拆解為多個小型系統,更須仰賴自動化工具來協助。

對於APM解決方案而言,自動化機制可說是必要的能力。傳統IT控管模式本就是透過自動化工具來提升維運效率,進展到新興應用架構,更必須仰賴工具在微服務瞬間啟用的當下立即掌握,或是上線後遭遇問題可輔助快速排除。因此即便應用系統已經顛覆以往架構,APM的需求仍始終存在,藉此保障良好的用戶體驗。正在發展中的微服務架構複雜度較以往更高,APM同樣也必須跟進,過去可能僅監看2個應用系統,在追蹤問題時尚可由人力介入判讀,未來架構則是瞬間可多達200個以上,若非由自動化工具協助,將根本難以釐清根本原因。

從實際接觸的客戶來看,何玉雯觀察,在企業內部已有小規模的專案在實測微服務,甚至開始上線運行,例如線上博弈、網路新創公司等,同時也是現階段採用APM的客群,畢竟APM的投資不算小,願意導入建置的企業,通常都相當在意應用服務效能與中斷問題。在各產業營運模式逐步仰賴數位化服務之後,可用性與用戶體驗將更成為關鍵績效指標,屆時APM的發揮空間更大,可望成為企業鞏固競爭力的利器。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