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持續管理 風險管理 備援

避免重災帶來營運中止危機 落實營運持續管理策略

2012-04-25
在企業、政府,甚至個人生活高度仰賴資訊系統的現代社會,不論何種原因造成的電力或電訊網路中斷,都將為企業營運帶來龐大影響,輕則帶來立即但短期的營收減損,重則帶來多種層面的負面影響,損失難以估計。
不同技術架構各有優劣,可用性越高的設計,在價格上也越昂貴,但事實上也絕非所有企業都需要即時資料同步與兩地三中心的高階配置。企業仍須回歸本身的風險管理策略,以配合企業本身的目標與業務型態作為指導原則。

許多台灣企業對於資料備份、備援系統建立、回復能力的高低乃至可用性等不同概念,仍存在模糊、混淆的認知,部分企業主仍認為資料備份等同於備援,卻忽略了空有備份資料,如缺乏快速回復的能力,其實仍無法達到備援目標。

表2為企業評估自身資料備援解決方案的範疇提供了參考依據,包括單純的資料備份、系統回復,或完整的高可用性架構參考準則,了解自身在現階段的營運狀況與條件下,可從哪一範疇著手規劃、部署與營運持續管理的策略。


▲表2 資料備援解決方案範疇。

另外,透過「回復能力等級(Tiers of Technology Resilience)」(表3)則讓企業評估與了解,要達到不同系統回復能力,可能需要付出的成本,同時也釐清備份/回復、備援與持續可用性的差異,讓企業了解與評估究竟應建立多高等級的回復能力,以滿足本身營運持續管理的目標。


▲ 表3 回復能力等級(Tiers of Technology Resilience)。

人員培養、日常演練與建置系統同樣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營運持續管理絕非僅是進行自身需求與成本評估後,採買系統就能做到。營運持續管理必須內化為企業營運流程的一部分,如同你我從小都參與過的地震演習,對員工也須進行常態訓練,確保一旦發生天災人禍,除了備援系統能快速接手運算需求之外,員工也能馬上配合轉換不同流程。

英國標準協會(BSI)便針對營運持續管理推出BS 25999的標準文件,讓企業組織可以遵循,進行內部營運持續管理流程與系統建立。

事實上,IBM公司內部也早已依據多年來協助全球客戶建置備援與營運持續管理制度與系統的實務經驗,發展出一套方法論與顧問服務,以及硬軟體與網路產品,讓企業組織能在清楚的指引與評估方法下,檢視自身的營運持續成熟度,並找出可改進的項目、制定改進的方向與目標,循序漸進達成。

在天災頻仍的時代,企業與組織營運顯然必須把這些「意外」視為無可避免的風險因子,透過風險管理與營運持續管理的方法,建立科學化與系統化的機制,儘管無法避免天災到來,卻可發揮減低衝擊的效果。

天災人禍固然非常可怕,但是只要做好準備,比別人少受到一分衝擊,其實就是多了一分效益。

(本文作者現任台灣IBM公司技術長暨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