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ed 人工智慧 大數據分析 儲存趨勢 深度學習 機器學習 數位轉型 Edge 物聯網 邊緣 IDC AI 連結 希捷 5G

前瞻2018儲存大趨勢 搞定資料擁抱創新轉型

2018-02-01
毫無疑問地,新興科技正被寄予厚望,企業期盼藉以帶來更多的創新與轉型,然而在眾多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應用背後,資料才是其中關鍵,若沒有資料作為基礎,引進再多的先進技術也很難落地實現。在網管人日前舉辦的「前瞻2018企業儲存應用趨勢論壇」中,與會的企業都認同,唯有解決資料所帶來的儲存挑戰,才能跨步向前擁抱創新與轉型。

解析儲存趨勢 從市場需求看主流應用

▲ IDC資深市場分析師郭思偉提到,快閃儲存記憶體正在顛覆儲存設計與規格,展望未來,在NAND Flash製程技術精進下,每單位成本有可能逼近甚至低於機械式硬碟。
科技趨勢發展腳步的快慢與市場供需有著極密切的關係,對此IDC資深市場分析師郭思偉也有著深切的觀察,在儲存市場的總體趨勢中,快閃儲存的應用,包含全快閃儲存(AFA)與混合式快閃儲存(HFA)將會愈來愈普及;NAS市場與雲端將更緊密整合,而物件(Object)儲存則有待穩定發展;另外,企業對於軟體定義儲存與超聚合系統大為青睞,但仍有些優缺點值得審慎評估與考量。

AFA/HFA成儲存陣列優選

郭思偉提到,快閃儲存記憶體正在顛覆儲存設計與規格,展望未來,在NAND Flash製程技術精進下,每單位成本有可能逼近甚至低於機械式硬碟。以往企業採用NAND Flash主要是著眼效能表現,但隨著綠色機房的概念抬頭,在省電與體積方面,快閃硬碟也漸漸擠壓機械硬碟市場。

根據IDC最近一季調查台灣儲存市場的表現,AFA已經佔了25.2%的營收,HFA也有46.6%的市佔率,換言之超過七成都是帶有快閃記憶體的企業儲存設備,只有不到三成的企業純粹使用機械硬碟。若不是NAND Flash有缺貨漲價的情況,滲透率可能更高。未來,以Flash為基礎的固態硬碟的應用將會愈來愈多,預測到了2021年,儲存陣列中有37.4%是AFA,53.5%是HFA,機械硬碟儲存設備將會少於10%。到了2020年,高階儲存設備(25萬美元以上)將全部帶有快閃記憶體。

NAS與Object有待需求刺激

▲台灣IBM系統暨科技事業處資深資訊技術顧問黃嘉祥指出,IBM提供的軟體定義儲存解決方案很適於用來銜接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應用環境,即便是日後有更新的儲存技術被發表,也能很快地延續介接,原有基礎平台可以保留而不用推翻重建。
在台灣NAS市場方面,除了2015年第三季與第四季出現電信業與醫療業採購較多NAS設備的榮景,自2016年起一連七個季度,都約莫只有3、4百萬左右的營收。由於市場上有不少統一儲存設備本身即兼具NAS與SAN的功能,因此產品界線已有點模糊,廠商也開始打破專屬設備的作法,而改以VM的型態在其他硬體設備上模擬成NAS以作為儲存設備使用。值得留意的是,2017年起消費性NAS業者也開始重返企業市場。

物件儲存則儘管從2005年開始便受到關注,但多年來在市場表現上卻一直沒有很亮眼的成長,銷售起伏極不穩定。IDC的MarketScape報告每兩年都會針對物件儲存進行調查,對比2014年與2016年的結果可以看見物件儲存市場發生了許多變化,例如WD/HGST在2015年併購了Amplidata,而Cleversafe也在2015年被IBM購併,市場經過兩年洗牌後,華為、Tarmin、Basho、NEC、Storiant以及Coho Data都先後漸漸淡出或轉向其他發展領域。

針對後續的預測,郭思偉認為,物件儲存成長力道會大於NAS,成長率介於8.0~12.3%。未來幾年NAS市場成長力道趨緩甚至可能負成長,主要需求還是以橫向擴充的NAS設備居多,垂直擴充(Scale Up)的NAS設備佔比則將自31.5%降至21.8%。另外,有鑑於雲端儲存已經愈來愈重要,許多NAS儲存或是物件儲存的設備供應商都標榜支援AWS S3、Azure等雲端服務,未來,供應商們將會持續往雲端服務靠攏。

SDS/HCI成熱門選項

▲ Bigtera技術支援部資深經理賴福財指出,在資料爆炸增長的時代下,企業需要敏捷、可擴充性而且更有性價比的儲存基礎架構來加以支撐,面對難以預期的儲存需求,軟體定義儲存方案才能解決資料增長所帶來的挑戰。
近兩年來,超聚合基礎架構(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HCI)受到大幅關注,不同於聚合系統是分別搭載預先測試驗證過的儲存設備、伺服器以及交換器,超聚合基礎架構則是將伺服器與儲存設備的角色全部都集中在單一台硬體設備,這種打破伺服器與儲存藩籬的架構,主要是由於儲存與伺服器硬體的差異化降低、快閃記憶體提升內接儲存效能,以及乙太網路高速化與虛擬化技術精進運用等因素導致,使得儲存與伺服器逐漸融合。

根據IDC調查,聚合系統與超聚合基礎架構在2017年Q3大約各佔一半市場,聚合系統仍稍微高出超聚合基礎架構,佔了51.1%,而超聚合系統則佔48.9%,但若觀察近三季的表現,聚合系統正在衰退,而超聚合基礎架構幾乎都是三位數的增長,最差時也有92.3%的年增長率。

郭思偉指出,IDC將軟體定義儲存(SDS)歸類在儲存軟體市場中,這個市場涵蓋了六大類,包含封存歸檔、備份還原、儲存與裝置管理、儲存基礎建設、軟體定義儲存以及抄寫,整體而言,軟體定義儲存營收年增長率最快,成長超過55%。

他提到,企業對軟體定義儲存有很高的期待,由於SDS可提高資源利用率,不少企業將已過攤提年限的伺服器再利用,透過軟體使其兼具儲存設備的角色,但由於舊硬體設備功耗較高,且企業還須加購軟體授權費,仍應衡量是否划算。

物聯網世界 數據是關鍵

根據調查,預估到了2020年,全世界將有70億的人口、300億個設備以及44ZB的資料量。這些數字將構成一個物聯網世界,在可預期的未來,各式各樣的裝置將互通互連,並且形成綿密的網路。EMC資深技術顧問簡君芳認為,資料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舉例而言,在個人健康照護中,透過手錶來量測心跳、運動、睡眠等等資料,即使日後遇到設備故障,設備所產出的資料依然必須被保存,也因為如此,資料量不斷成長,更突顯出儲存的重要性。在物聯網的時代下,如何儲存、保護珍貴的資料,並且利用資料加以分析、洞察,本身就是重要的議題。

她引述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與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的論點,「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本質都指同一件事。物聯網強調『致動器與感測器』,人工智慧強調『機器分析與人腦決策』,串流於兩端之間的都是『數據』。以河川防洪為例,先有水位感測器蒐集數據,由人工智慧據以運算提出分析報告,人類依據報告做出防洪決策,下達給致動器如水閘門做出改變,完成一個系統迴圈。」

現階段,物聯網架構包含三個部分,邊緣(Edge)、核心(Core)以及雲端(Cloud)。邊緣包含穿戴式裝置與各式感測器,並且具有簡單的運算能力,在收到資料後可進行初步的運算處理,並且把資料傳送到核心端。而核心收到了來自邊緣的資料後,還可與其他核心相互溝通與分析,進而形成初步的判斷,然後再把所有資料匯整到雲端,以便分析、萃取與洞察。「在這個過程中,資料才是關鍵,」簡君芳強調,企業需要能夠收容所有資料並且彈性擴充的儲存方案,才能因應物聯網所需。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