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投資與發展AI應用,投資報酬率應當為首要考量,企業必須思考:AI如何為企業帶來真實的商業價值,將支出花在刀口上。本文指出三大關鍵,對齊策略、衡量效益、有序治理,有效指出一套針對企業,可持續的價值評估方法。
在由代理型AI驅動的數位轉型浪潮裡,企業投資與發展AI應用,遍地開花。但當導入過多應用卻不見實際成效與回報,或無法有效擴展至更多企業場景,企業就會面臨資源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窘境。
隨著企業應用AI的情境愈發多元,企業必須思考:AI如何為企業帶來真實的商業價值,將投資花在刀口上。
關鍵一:對齊企業策略,聚焦「做什麼」與「為什麼做」。若企業未能清楚定義導入AI的價值與目標,就容易出現僅展開技術實驗卻沒有實際商業成果的狀況。例如,雖然企業導入生成式AI知識庫,員工仍無法信任查詢結果,最終淪為實驗型專案,無法轉化為企業長期資產與競爭優勢。建議企業應從自身組織策略出發,盤點哪些關鍵痛點值得借用AI技術協助解決,並進一步評估短期與中期可產生的效益回報與繼續擴展的潛力。
關鍵二:建立緊扣經營成效且可衡量的標準。難以評估AI導入效益,一直是企業常見的挑戰之一。企業更關注的是這些技術是否能產生實質經營成果,若缺少明確可量化的成效標準,不僅會造成部門對應用成效的認知分歧,企業也難以持續投入資源與將其規模化。建議企業可以實際產出為核心,延伸設計一套多面向指標,例如人力節省的規模(數量與成本)、處理任務量、錯誤率、客戶滿意度等,來衡量AI專案的成效。此外,也應同步連結實際營運情境與成效,例如透過對照組、A/B測試等方式追蹤使用成效及優化應用方式,以驗證技術與商業價值之間的關聯性。
關鍵三:掌握規模化(Scale up)機制,同時強化技術、人才與治理。要將AI應用從單點走向規模化,關鍵在於是否有清晰的技術架構與方法,支持複製、擴展、落地,也需要搭配穩定的技術、人力與治理制度。首先,企業需建構一致且可擴展的AI應用架構,包括共用資料平台、模組化模型與API服務等,支持快速導入新場景能力。其次,應設立完善的治理營運制度,規劃AI使用原則與資料風險監控機制,確保企業在不同場景應用時有清晰的判準與流程。最後,也須強化企業內部AI文化與知識轉移,才能讓導入效益持續擴大、形成長期資產。
<本文作者:林桂如現為台灣IBM諮詢數據與科技轉型業務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