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個人醫療隱私
醫療業的資安防護

2010-03-03
對於現今的醫療業者而言,資訊系統的應用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能提供有效率與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之外,也提供更多生命安全的保障,因此,如何確保醫療資訊的安全,已成為醫療業者無法忽視的重要課題。
在2009年3月,香港聯合醫院一位醫師,遺失了存有47名病患個人資料的隨身碟,引起了相關單位的重視;2009年5月,美國加洲柏克萊醫療中心的資料庫,遭到駭客入侵,竊取了相當於身分證字號的社會安全卡號和健保資訊,估計有近16萬人受到影響;2009年11月,台大醫院發生了近年來第2次的電腦當機事件,造成掛號、病歷查詢和領藥系統的失效,影響上千名病患的就醫權益,幸好未造成延誤就醫而影響生命安全的事件發生。  

今日醫療業者所面臨的挑戰,包括了就醫品質、病患照護、病患安全及法規要求等各個層面,而透過了醫療資訊科技的運用,可有效協助業者因應各項問題,像是就醫資訊提供、網路掛號、遠端醫療、電子病歷等,除了可以降低醫療疏失的發生機率,也能同時降低營運的成本,並提昇民眾就醫時的滿意度。  

近年來,隨著醫療資訊安全和個人隱私的保障要求,行政院衛生署在2003年6月啟用了醫事憑證IC卡,藉由其提供的資料加密和簽章機制,可確保醫療資訊的機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避免醫療資訊遭受不當的竄改和偽冒。  

另外,在政府對於電子病歷的強力推動之下,在已制定的「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中,亦明定電子病歷僅能開放給經過認證與授權的人員使用,對於資料的內容只能以附加方式處理,而不得任意直接修改或刪除已確認之病歷資料,同時也必須結合電子簽章之技術,以達到可確認原製作之醫療單位與醫事人員的身分,供後續的追蹤查核之用。  

醫療資訊安全的目標  

資訊科技的應用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般,如果資訊的傳遞未受到良好的防護,或是忽略了處理資訊等相關系統的可用性,就可能導致一連串的問題發生,其中,尤以醫療資訊的外洩影響層面最廣。  

目前,一般民眾的醫療資訊內容包括:  

1.基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身分證字號、通訊地址、電話、病歷號碼等。  

2.就醫記錄—看診科別、掛號日期、診治醫生等。  

3.醫囑事項—診斷記錄、用藥明細、病況摘要、治療方式等。  

4.檢驗報告—檢查項目與報告、病理檢驗報告等。  

5.護理記錄—住院記錄、給藥過程記錄等。  

目前,大多數的醫療院所仍以紙本方式保存醫療資訊居多,而未來隨著電子病歷的推動,一旦資訊轉變成為電子化的狀態,就會具備更容易傳遞、複製、修改等電子化資料的特性,所以如何去確保資訊的安全就顯得更加重要,相信沒有一個人會願意自己的醫療資訊被任意查閱且曝光。  

因此,對於醫療業者而言,保護醫療資訊安全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  

•保護病患醫療資訊  

醫療資訊為重要的個人隱私,如果遭到不當洩漏,除了會影響病患的身心、名譽和權益之外,更有可能為其家屬造成傷害,因此必須加以妥善的保護。  

•減少醫療過程疏失  

醫療資訊的正確與完整性,涉及病患的生命安全,如果醫療資訊受到不當竄改,或是因人為疏失造成資訊錯誤,將會導致像是用藥失誤、診斷錯誤等重大醫療事件發生,所以唯有確保醫療資訊的安全,才能提供適當且正確的醫療服務。  

•確保醫療服務持續提供  

持續為民眾提供適當的醫療服務,是穩定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如果醫療服務因為資訊系統受到資安事件的影響而停擺,可能會引發社會大眾的恐慌,進而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應由政府予以監督及協助。 醫療資訊的安全原則  

就個人的觀察,針對醫療業的資安威脅來源,和多數的組織並無太多的差異,主要仍是來自於天災、人為與技術失效的事故。  

在天災方面,由於醫療院所負有眾多生命的安全保證,因此在火災、風災、地震方面多半已有良好的應對措施,需要加強的是人員的訓練與定期的災難演練。  

至於人為事故方面,因為醫療業需要保護的資訊本身,比一般企業的資訊來得敏感,因此需要所有醫護人員都具備基本的資安意識,以保障病患的醫療隱私,所以在作業程序上,可依照衛生署「醫療資訊安全與隱私保護指導綱領草案」中的指導原則來進行,簡要說明如下:  

1.最小需求與合理範圍之最大安全原則—若醫療機構或醫事人員需要蒐集、使用或揭露病患的醫療資訊時,醫事人員必須盡可能地降低其範圍,也就是說,只收集必要且合理的資訊即可,並且必須盡最大努力去保護醫療資訊的安全。  

2.直接取得和不可揭露原則—醫療機構或醫事人員需要蒐集醫療資訊時,必須直接向病患或法定代理人詢問,避免由他人轉述病患的隱私。若未經病患的同意,也不得洩露和個人有關的醫療資訊。  

3.尊重及告知原則—醫療機構或醫事人員必須獲得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在自願的情形下才可蒐集、使用或揭露其醫療資訊。  

4.公平正義原則—病患的醫療資訊不可透過非法或不公正的方式蒐集、使用或揭露。  

5.符合法令法規原則—醫療機構或醫事人員對於醫療資訊的使用,必須要符合現行法令的要求,以避免觸犯法規。  

6.病患權利和公共利益保障原則—病患對於存放在醫療機構的個人醫療資訊享有一定的權利,醫療機構或醫事人員使用醫療資訊時,應以保障生命權和公共利益為原則。  

醫療業的資安防護策略  

根據過往的經驗,醫療資訊可能面臨的資安威脅,主要包括了未經授權的非法存取、網路連線中斷、系統當機、惡意程式感染等,因此在基礎的防護作法方面,建議採取以下的控制措施:  

•建置安全的網路  

部署防火牆和入侵偵測系統,內部進行網段區隔等。  

•保護醫療資訊傳輸  

遠端醫療資訊的傳送,應透過VPN加密方式進行,若提供醫事人員無線網路的使用,也應啟動WPA加密機制等。  

•弱點管理機制  

針對醫事人員使用之個人電腦,應透過中央控管的防毒系統,統一派送更新病毒碼,針對作業系統所發布的弱點,也應即時或定期更新,以避免讓惡意人士有入侵的可趁之機。  

•身分認證機制  

可利用醫事人員憑證或自行建置之身分認證系統,進行醫療資訊的存取控制。  

•監督審查與事件管理  

進行日誌集中保存,並且檢視追蹤可疑的事件。  

至於整體的資安防護策略,目前已有醫療院所導入ISO 27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這是相當值得鼓勵的地方,顯示醫療院所的管理階層,已經體認到資訊安全對於營運的重要性。因此在管理方面,除了可藉重ISO 27001的控制要求,最重要的是醫療業者需要自行評估目前所面臨的風險為何,必須要將重點放在保護每天產生與傳遞的醫療資訊上。  

舉例來說,如果醫療院所還是以傳統的紙本病歷居多,那麼在病歷室的門禁管理、病歷查詢的權限控管、病歷資料的傳遞儲存與銷毀等方面,就會是資安管理的重點。  

其次,則是思考如何避免因為資訊系統的故障等資安事件的發生,所導致的醫療服務與營運中斷,換句話說,對於資安事件的應變與危機處理,如果能夠及早準備並定期進行演練,將可大幅減少醫療服務中斷對於民眾和醫療院所的衝擊,對管理階層來說,其效益除了能降低營運損失,更可維護醫院聲譽。

▲政府正在大力推動電子病歷,明定只能開放給經過認證與授權的人使用.(圖片擷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站)

最後,雖然國內仍缺少如美國保障醫療隱私的HIPAA(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法案,新修訂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也尚未通過,但未來必須符合醫療資訊相關法令法規的要求,將會是醫療業者應盡的責任。  

如果能夠及早從管理制度開始著手,透過醫療資訊標準作業流程的建立,讓醫事人員皆能體認保護醫療資訊安全的重要,相信就能為民眾帶來更完善的醫療品質以及更讓人安心的就醫服務,也不愧對濟世救人的天職。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