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營運 FinOps 數位轉型 雲端 節費 雲回歸

一站式多雲滿足企業需求 Atlas平台助力最大雲價值

找出最佳性價比解方 FinOps化解帳單衝擊

2024-02-07
為了協助企業把雲的價值最大化,伊雲谷也自行開發雲端管理平台Atlas,不僅能協助企業有效運用資源,還能優化雲端成本支出。其核心的人工智慧自動化維運技術,可讓企業在分秒之間快速部署所有雲端資源,並且自動將這些資源進行最佳化,強化雲端服務效能並且降低維運成本。

以企業數位轉型最佳夥伴為職志,多年以來,伊雲谷持續精進服務品質與專業,陸續整合AWS、Azure、Google Cloud、Oracle Cloud等四大公有雲,以「一站式多雲服務」滿足企業需求,不只是AWS大中華區首位核心級服務合作夥伴,也是Oracle加值經銷商以及微軟授權解決方案合作夥伴。

伊雲谷台灣區技術總監陳昱中觀察,在多雲及混合雲的主流趨勢底定之下,日益複雜的雲端環境,使得優化雲端管理效益已成企業經常面臨的挑戰之一,尤其全球雲端的採用率越來越高,當企業開始大幅運用雲端,把幾十套系統或幾百台虛擬機器搬遷上雲時,首當其衝的很可能是面臨帳單衝擊。

「譬如遷移過程中並沒有做最佳的規劃,或是有許多閒置的機器,都可能是原因之一,但追根究底,還是在於企業不理解雲端計價模式,許多企業在上雲時,直接複製地端規格,1:1搬遷上雲,在這種情況下,雲端成本支出自然不低。」他提到,雲端成熟度較高的企業早期都會利用預留執行個體(RI)來節費,但這還不夠,FinOps便是企業該思考的下一步。

看重性價比  FinOps找最佳解

有別於雲端成本管理(Cloud Cost Management)只著眼在如何減少開支,FinOps不僅包括成本優化,還包括預算、預測和富有洞察力的報告等財務管理面向,涵蓋的範圍更為廣泛,而且不只限於技術層面,包含業務與營運團隊也要加入協作,以了解資源的運用是否能對標業務價值。

「簡單地說,雲端成本管理是想方設法壓低成本,而FinOps則是看重性價比,亦即價值除以成本的比值要越來越高。」他提到,這是因為如果單純只昰把成本一昧地往下降,很有可能影響到企業服務品質,因此FinOps強調的是如何找出最佳的解方。舉例而言,雙12是電商年末很重要的行銷檔期,流量一定會大幅攀升,過去這些服務部署在地端環境時,因為頻寬只有固定費用,所以無須考量頻寬的變動。但是服務遷移上雲後,流量就會被計費。如果因為看到流量費的大幅增長,就打算砍掉因流量爆漲而帶來的成本支出,平心而論,這個決策並不合理,因為阻止客戶拜訪本身就是一個與企業期望相悖的決策,「FinOps希望企業理解的是,增加的流量費用是否產生了相應的效益,這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陳昱中說。

跨部門協作挑戰大  採購思維須跟進

為了協助企業把雲的價值最大化,伊雲谷也早早就自行開發雲端管理平台Atlas,不僅能協助企業有效運用資源,還能優化雲端成本支出。其核心的人工智慧自動化維運技術,可讓企業在分秒之間快速部署所有雲端資源,並且自動將這些資源進行最佳化,強化雲端服務效能並且降低維運成本。

在優化帳務管理方面,Atlas平台可提供每月帳單報告甚或是每日用量報告,即時監控各項支出,同時也提供可視化的圖形報表,讓企業得以了解成本花費以及資源使用情形,快速地成本進行分析。而針對雲端資源調度,也提供自動化維運功能,例如自動化EC2/RDS開關機、建立EBS、RDS快照,也可利用資料備份與回復自動化保存檔案至雲端,方便災難發生時,簡潔地將備份的資料手動恢復系統或服務,並且還進行歷史追蹤。另外,也能提供成本優化報告、資源規格及用量分析、可用性及安全性報告。

他提到,對於企業而言,FinOps的挑戰並不在於單純的成本管控,因為只要調出以往監控的數據,查看最適規格以及未來一到三年的可承諾使用量,IT部門本身就可以著手優化成本。難就難在FinOps需要跨部門協作,在實踐的過程中,IT部門要能理解價值,而開發團隊則要對成本有概念,「在輔導企業過程中,經常遇到IT部門不知道這個決策會產生多少流量、為公司帶來多大的價值,而產品團隊則不知道開發新服務或創造出來的流量需要支付多少成本,如果雙方沒有溝通,也就無從談起。」

「光是IT團隊要跟產品團隊或是RD團隊溝通就有很多磨合之處,更不用說,企業的採購根本沒辦法理解為什麼網路是變動費用,」陳昱中指出,不少採購都無法真正理解,過去十年來每年都是固定的資本支出,為什麼今年團隊新開發的服務上線後,就變成是變動且不確定的費用。「FinOps並非一蹴可幾,也不是找來一套系統餵入資料產出報表,就會符合大家理想的預期,通常還是需要一步一步實踐。」

初期就要做好成本與帳務區分

一如FinOps基金會的架構,實踐FinOps的優先要務便是從了解(Inform)階段收集資料做起,而後才以最佳化(Optimize)發現可節省的機會,最終在運行(Operate)階段尋找改進FinOps實踐的方法。陳昱中也建議,企業要先從「理解雲端計價模式」這門功課開始做起,這是因為三大公有雲加起來至少有700個以上的服務,基本上每個服務的計價方式都不盡相同,若是沒有事先理解,很容易導致採用後才發現費用爆增的情況。

伊雲谷台灣區技術總監陳昱中認為,FinOps並非一蹴可幾,企業應先從「理解雲端計價模式」這門功課開始做起。

下一步才是可視化,把不同的雲端資源整合呈現,在這方面,Atlas雲端管理平台就可以協助,其整合了AWS、Azure以及GCP。可產出多種維度雲端報告,包含費用報告、用量報告、高可用性報告、資訊安全報告、效能報告等等,使用者可根據報告可自行輕鬆調整雲端環境。

而後才會進入到真正的挑戰,就是如何區分成本與帳務。「如果一開始伊雲谷便參與了企業雲端規劃,便會花很多時間與企業討論帳務要如何拆分,依據不同的部門單位還是不同的系統,拆分的方式不同,結果也會不同。」他提到,反觀如果沒有事先就拆分好,結果就是只能用總金額大概均分費用,但是到底是哪個部門用的多,哪個單位用的少,根本無從得知。事後企業若想拆帳,如何拆分以及規劃,相對會困難許多。

以AWS為例,AWS提供了Savings Plans雲端成本節省機制,概念上,假設企業承諾在一年或三年內,每小時承諾會用到10美元的用量,從公司的角度,會把所有的需求都總計在一起,因為當使用量愈高,能談的折扣就愈漂亮。但是這10美元的用量,到底是10台機器五個部門使用,每個部門算兩台機器,還是前一個月由前三個部門使用,而後一個月卻是由後三個部門使用,卻無從得知。因為是預付機制,實際折抵的單位又分散各地,導致拆帳與作帳就會相對複雜,所以區分成本與帳務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