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務 DevOps 容器 基礎架構即程式碼

用對工具解SRE求才困局

2022-04-16
企業能快速的反應客戶需求,並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系統更新,必能掌握市場先機,然而企業要如何營造一個更好更友善的開發環境,同時還能兼顧成本,是目前許多企業組織力求突破的重要議題。

近期看到去年(2021)麥肯錫發表一份關於企業內部軟體開發能力與公司營收表現的研究報告,其中一個結論與我過去觀察不謀而合而令人印象深刻——擁有高DVI(Develop Velocity Index)的企業營收成長是低DVI企業的四到五倍。

企業能快速地反應客戶需求,並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系統更新,必能掌握市場先機,但對於營收成長竟有五倍的影響,確實讓人意想不到。

開發者語言與相關工具的選擇眾多,雲上、雲下開發環境也日趨複雜,更別說這兩年是由傳統的單體式系統設計轉換到微服務架構的蓬勃期,不僅開發者對自身掌握的技術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要如何營造一個更好更友善的開發環境,同時還能兼顧成本,是目前許多組織力求突破的重要議題。

雖然說微服務未必是一定要建立在容器平台上,但容器技術的特性的確符合微服務架構對於資訊平台的期望,甚至還有許多企業的應用改造分兩階段,從不拆解業務邏輯的微服務架構著手,第一階段先將現有應用局部調整直接容器化以取得快速的成效,過去一年將生產環境移轉至容器平台的比例明顯提升,然後再改造其他不急於生產的應用。

現代化應用改造了什麼?對開發者來說是把程式碼(Code)從冗長的一大段改成模組化一小段小段,而對IT來說就是從圖形介面改成指令模式。以前常說寫程式的人喜歡Command Line,而IT人喜歡GUI,經過現代化應用的改造之後,這個鴻溝將會日漸消弭。

架構即程式碼(Infrastructure as a Code)已經不再是口號,而是真實地存在於企業IT架構中。開發者在開發業務邏輯程式碼的同時,也可以隨時加入YAML檔來定義想要的平台與各式的IT需求,然而,這個工作究竟該由誰來完成呢?開發者應該盡量投入業務功能的開發,而非花費時間來自定義需要的IT環境與資源。簡單地說,最好是有個擅長DevOps技能人員,落實的職務就是Google定義的SRE(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可以懂業務、懂系統、懂網路、懂安全的同時又能寫Code。

然而,現實狀況卻是「此人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市場上的確無法短期內有足夠的人才,那企業該如何選賢?從能寫Code的開發者中選人出來學IT,還是從IT人才中找人出來學Code?似乎都無法滿足企業對此類人才求才若渴的需求。

VMware在容器發展初期就看到了這樣的問題,透過自動化工具(vRealize 8)來創建虛擬機(VM)或容器、配置系統資源、網路地址與路由、防火牆等工作,可以輕易地透過一個GUI的按鈕,將整個環境部署工作變成程式碼,適時地解決懂IT的人不擅長寫程式的問題,讓架構即程式碼(Infrastructure as a Code)的雲端自動化軟體成為普及SRE的重要推手。

<本文作者:吳子強現為VMware台灣副總經理暨技術長>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