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Foundry SoftLayer OpenStack 混合雲 IBM 雲端

開放標準免Lock-in 同質環境克服轉換障礙

2015-03-06
導入混合雲架構,企業最常面臨的問題就在於如何順暢地介接雙方資源。不管是從企業內部的私有雲遷移至公有雲,還是從公有雲轉換到另一個公有雲或者回到私有雲環境,都可能遇到轉換上的障礙。
理想的混合雲方案必須讓資源互通調度,充份整合企業內部的私有雲,並能隨時彈性延伸或關閉公有雲資源,提供可大可小的彈性動態雲端環境,依營運狀況調配資源以創造最大效益。然而,要建構這幅美好藍圖,還必須仰賴技術的配合才行。

IBM雲端運算資訊系統規劃顧問莊士逸指出,在許多導入混合雲架構的案例中,企業最常面臨的問題就在於如何順暢地介接雙方資源。不管是從企業內部的私有雲遷移至公有雲,還是從公有雲轉換到另一個公有雲或者回到私有雲環境,都可能遇到轉換障礙。

「歸究其原因,就在於缺乏可透通的Homogeneous(同質性)平台。」他解釋,有些企業是因為私有雲底層技術過於複雜,或是在建構初期就未將混合雲納入考量,以致於忽略開放平台的重要性,而僅僅只是採用各種不同的技術來打造IT基礎架構環境,到了後期決定採用混合雲時,才發現公有雲與私有雲之間的互通性是一道很難突破的關卡,甚至面臨遷移到公有雲上的應用服務必須重建的窘境。

另外,各個公有雲端平台環境彼此之間現今標準與技術均不相容也是一個事實。雖然在雲端服務蓬勃發展之下,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公有雲供應商投入市場,但基於各個供應商之間所提供的雲平台環境與技術不同,企業很可能被「鎖死」(Lock-in)在單一供應商,從而失去了雲端應用的彈性。


▲導入雲端架構有不同的進程及階段。(資料來源:IBM)

「這也是為什麼,IBM一直建議企業盡可能採取OpenStack、CloudFoundry等開放式標準的原因。」莊士逸強調,一個開放的雲端平台才是一個具有遠見的混合雲架構基礎,唯有一致性的標準環境,企業才能享受到真正透通的資源運用與彈性。

標準化是入雲的必要過程

要做到同質環境的第一步,首要就是標準化。而建構標準化環境的前提,企業還必須改變過往的舊思維。這其中相當關鍵的部分是企業對於虛擬化的認知。他提到,儘管企業對於混合雲的接受度愈來愈高,但許多企業仍存在一個錯誤的思維,以為施行了虛擬化,就等同部署了雲端環境。

▲圖 IBM雲端運算資訊系統規劃顧問莊士逸指出,在許多導入混合雲架構的案例中,企業最常面臨的問題就是遇到轉換障礙。
「確實,虛擬化技術為企業帶來許多效益,包括可延長舊系統的生命周期、精簡資訊機房設備,並且從中取得耗電量、成本以及管理效益。但是虛擬化並不是雲,導入雲端環境,有不同的進程與階段,虛擬化僅僅是其中的基礎而已。」莊士逸認為,標準化才是走入雲端的第一步。企業的環境可能存在各種不同版本作業系統,但當企業要建構雲環境時,很難兼容這麼複雜且不同的環境,這時候就必須讓環境標準化,例如建立標準的Template、Image以及Pattern,一方面,方便進入到下一階段的自動化,而另一方面,也才能談到如何混合運用雲端。「對於某些企業來說,標準化過程甚至可能是一連串的再造(Reengineering)工程,但這也是必要作為。」

擁抱開放平台

一如前述,現今各大公有雲在雲平台的架構與技術上仍各自為政,企業難免有被綁定的疑慮。所幸,目前多數的供應商已經意識到這點,並且逐漸趨向於擁抱OpenStack這個開放的雲端作業平台,使得在共通性上出現了一線曙光。由於OpenStack的開放性,未來企業可望自由的選擇最佳平台,而不用再擔心被任何一家公有雲供應商鎖定,真正實踐混合雲的運用彈性。

莊士逸指出,OpenStack雲端作業系統發展迄今,幾乎已經受到多數雲端業者支持,企業不妨可以將它簡單視為雲端底層的Protocol,包括系統要怎麼運作、記憶體要如何取用、VM資安的設定,許多基礎都會趨於一致。但不同的是,每一家業者會根據其技術優勢,把一些元素加到OpenStack的基礎上,例如IBM相當擅長的系統管理工具,現今已經加入了OpenStack。「但是這些功能並不會隨著企業的遷移而移動。簡單地說,如果企業要從IBM SoftLayer將某個應用服務遷移至另一朵公有雲,確有路徑可循。但是如果企業要把很喜歡的IBM報表整合功能也一併帶到另一朵公有雲上,技術上則有難度。因此當企業打算做此決定時,其相關的功能也必須設想替代方案。」

另外,他也提醒,Homogeneous平台的意涵代表是私有雲與公有雲的環境也必須同質,這也意謂著環境準備是否到位甚為重要,要做混合雲的部署,企業必須經過縝密的規劃,環境、參數還有服務功能與元件都必須一致,否則依然會面臨問題與挑戰。

多雲環境管理會是下一個挑戰

隨著雲端服務愈益普及,混合不同雲端服務供應商所提供的服務也會是個常態,甚至組織中各個部門也很有可能各自使用了屬意的雲端服務,而形成了一個多雲的環境。莊士逸便透露,他確實曾接觸過一家企業客戶,因為同時採用了太多的雲服務,而產生管理上的困擾。「就我們瞭解,該企業包括研發、IT部門、業務以及行銷單位都各自選擇不同的雲端供應商,Amazon、Google、Azure、SoftLayer全都在其中,但是不同供應商最終所提供的月報基準不一,很難透過這些訊息瞭解確切的成本效益。」

其實,不僅僅是成本,包含IT資源的管理運用也會是一項挑戰。莊士逸認為,當雲端發展到相當成熟時,企業最終會依照成本而調度,例如哪個雲現在最便宜,就把工作負載轉移過去,以達到最精簡的成本。這時就需要一個多雲的管理平台來管控,甚至做到類似單一登入(Single Sign-on,SSO)的管理,讓所有的資源可以在同一個管理介面被掌握,從而降低管理上的負擔。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