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轉型 智慧醫療 新冠肺炎 數位科技 人工智慧 AI 大數據 精準醫療 Covid-19

北榮耗時五年完成資訊再造 成立AI中心落地臨床應用

IT快手支援因應方案 整合醫院系統優化流程

2021-10-05
台北榮總已累積了許多智慧醫療的合作成果,此次成立AI中心更希望能夠將成果落地到臨床應用,而資訊室在其中主要的角色便是負責或協助落地應用所需的運算能力、資料的匯整處理(包含介接現行HIS系統資料)以及資訊安全的議題等等。

 

為了全面推動醫療人工智慧的研發與應用,台北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台北榮總)在近期正式啟用「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簡稱AI中心),目的即在強化各醫療部科在AI上的研發與應用,同時擴大與中榮、高榮以及學術界和產業界攜手合作的量能,憑藉著台北榮總的醫療專業、多年累積而來的大數據以及結合AI技術與資通訊科技,全面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藉此AI中心成立之際,台北榮總也打造三大平台,包括大數據資料與資訊建構系統平台、創新AI研發平台以及臨床AI研發平台。除自行研發外,亦支援各臨床部科發展AI所需之臨床數據、連續型訊號資料、醫學影像、病理和基因分析等數位新創應用技術,發展多面向的服務。未來AI中心也將和陽明交通大學以及中央研究院合作,結合醫學與電資領域先進研發量能,加速全面智慧醫療的應用。

台北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郭振宗指出,台北榮總已累積了許多智慧醫療的合作成果,此次成立AI中心更希望能夠將成果落地到臨床應用,而資訊室在其中主要的角色便是負責或協助落地應用所需的運算能力、資料的匯整處理(包含介接現行HIS系統資料)以及資訊安全的議題等等。「儘管現今有許多智慧醫療專案是由各科室取得專案計畫來啟動,設備也可以自行採購以符合研究計畫的需求,但一旦未來要落地應用,包含設備的運算量能、運行的狀況以及對資安的要求等等,資訊室相對都會比較熟悉,因此許多專案都需要資訊室參與其中,提供技術支援的工作。」

耗時五年完成資訊系統再造

歷經系統整合與組織再造,目前退輔會轄下共有三家榮民總醫院以及12家分院,其中桃園、新竹、蘇澳、員山、鳳林、玉里以及台東等7個分院現歸台北榮總管轄。郭振宗解釋,榮民總醫院算是全台灣最早使用資訊系統數一數二的醫院,但也因為早期多是採用封閉型的系統,受限於大型主機本身的限制,因此原本智慧醫療應用並不多,大都是以臨床業務支援為主。「真正進入數位轉型時期,應該是從2016年台北榮總從大型主機轉向開放系統的資訊系統再造時期,也是從那時開始著手一些資料的清洗與運用,而後在2020年申請AI計畫,逐步開始智慧醫療的應用。」

他指出,驅動資訊系統再造其實有幾個因素,一方面使用者的環境都已經朝向開放系統,在這樣的潮流下,資訊室也設計了一些服務,但APP功能卻因此諸多受限,其次是內部有使用者的需求,而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資訊系統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台北榮總花了五年的時間完成資訊系統再造計畫,將大型電腦主機轉換為開放平台,更有助於臨床智慧化醫療服務提升、大數據應用以及病人服務流程優化。

如今,台北榮總已提供許多智慧方案,例如在智慧門診與急診方面,有智慧報到系統、智能醫囑、電子看板、智慧監測等等,而在智慧開刀房的部份,則有RFID的辨識、器械的管理,預期明年在新手術房開幕時,便會讓智慧運輸機器人投入服務;而智慧住院病房,包含電子白板、數位床頭卡以及衛教APP均已具備,隨著明年新病房啟用,預計未來還會擴展更多相關的服務。

因應疫情警戒資訊室頂壓力克服挑戰

新冠肺炎至今仍在全球肆虐,變種病毒讓各國疫情屢創新高,造成醫療量能衝擊,更加速醫療轉型。今年5月台灣疫情升溫至三級警戒,全民嚴陣以待,台北榮總也迅速透過資訊及智慧化來調整醫療模式,包含成立專責病房床位動態儀表板、病房視訊探訪解決方案、智慧隔離照護解決方案、門診通訊診療方案,另外也針對疫苗大量施打、院外PCR篩檢進行資訊整合。

郭振宗指出,疫情期間資訊室面臨極大的壓力,光是陪病環節就變得複雜許多,陪病家屬須先完成PCR篩檢,採檢陰性後才可以進房陪伴,而且每七天就要重新檢驗一次。但是公費採檢PCR僅限同一名陪病家屬,如果要換人,第二人就必須要自費。「所以,現今陪病系統就要勾稽到陪病幾天的資訊,資訊室便要即時地調整。」

又以疫苗施打來說,傳統上疫苗接種流程從民眾預約後,需經過報到、量測血壓、醫師評估、開單、接種,然後將施打記錄上傳介接到施打記錄的查詢,這中間的過程需經過一連串的資訊整合作業,才能達到快速、簡易、通暢的目的。台北榮總迅速於6月發布智慧疫苗接種管理系統,由資訊室、家庭醫學部、護理部以及職安室共同研發,只要預先匯入接種人員資料,插入健保卡即可自動識別,同時帶出身份、個資、接種廠牌、劑數等各項資訊,再配合現場看診診間分流、接種分流等措施來減少等待時間,大幅提升接種安全。

「但是診間施打又與體育館的打法不同,」他回憶,6月15日,由日本贈送的124萬劑AZ疫苗開打,台北榮總也特別規劃了員工體育館作為民眾疫苗接種專區,仿效日本「宇美町式」接種方式,以病人就坐不動、醫護移動的方式,分三個注射區共14線同步接種。當天上午即發現報到流程有些不順暢,在經過家醫部、醫企部、護理部以及資訊室進行流程優化與程式調整討論後,兩位主要負責的工程師連夜改寫整合程式並且經過測試,從下午一路邊改邊測,忙到凌晨三點多,隔天還到現場確認流程的順暢度,在時間壓力之外,又必須不能出錯,因為隔天還要施打,一出錯就會有很多抱怨。「這中間還要涉到系統的整合,例如疫苗施打的資訊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衛生局也有一些資料需要交換,還有外部系統的介接都需要測試,這段期間,負責協助的工程師真的很辛苦。」

台北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郭振宗指出,台北榮總花了五年的時間完成資訊系統再造計畫,將大型電腦主機轉換為開放平台,更有助於臨床智慧化醫療服務提升、大數據應用以及病人服務流程優化。

郭振宗認為,疫苗施打最大的挑戰在於過去沒有相關的經驗,而且疫苗施打相關的資訊一日數變,所幸資訊室的同仁都相當專業,一一將困難克服。像是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APP也是著眼於大部份COVID-19疫苗需施打二劑才能保有較好的效力,但第一、二劑接種時間需間隔八至十二週,紙本疫苗接種紀錄卡不易保存且易遺失,因而設計出這款採用區塊鏈技術作為存取紀錄保存的APP,以達到不可否認性,最後以QR Code呈現,未來也會整合到自家的預約掛號APP之中。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