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轉型 智慧醫療 新冠肺炎 數位科技 人工智慧 AI 大數據 精準醫療 Covid-19

從介入治療到預防保健 打造消費者導向醫療照護

醫療數位化多面發展 IT角色定位成創新關鍵

2021-10-01
勤業眾信在《2021醫療照護產業展望》報告中便提到,新興科技如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以及醫療物聯網等技術正備受青睞,面對數位轉型下的挑戰,如何將醫療場域數位化,透過科技將以往「介入疾病發展」轉換成「注重預防與健康」,打造出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醫療照護環境是現今醫療轉型中的重要課題。

 

將醫療融合科技,並且藉以提升效率、創新商業模式已經成為醫療照護產業未來的致勝關鍵。勤業眾信在《2021醫療照護產業展望》報告中便提到,新興科技如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以及醫療物聯網等技術正備受青睞,而隨著醫療照護產業愈來愈重視資料,精準醫療也將成為數位應用下的熱門議題。面對數位轉型下的挑戰,如何將醫療場域數位化,透過科技將以往「介入疾病發展」轉換成「注重預防與健康」,打造出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醫療照護環境,將是現今醫療轉型中的重要課題。

事實上,醫療轉型蛻變已如火如荼地進行,勤業眾信醫療照護產業負責人林彥良觀察,智慧醫療正朝著多面向發展,一種是從資料層次切入,亦即從資料的互通與交換著手。而另一種則是平台的建構,除了資料之外,醫療院所可能還需與外部平台介接,例如與保險或者是健康管理等業者進行合作,而平台便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此外,當病患照射X光或進行某項檢查後,若能有一個追蹤生理狀況的機制或是初步的建議來輔助醫生進行決策與判斷,便能加速相關的流程與作業。因此,醫療器材設備也算是轉型中的一環,而且不只是醫療器材數位化的議題,還包含了資料上雲以及運算等相關應用。

「然而比較有趣的是,你會發現醫療轉型反而是多由各科室主任或醫師來主導,而非IT部門。」他觀察,醫療照護產業的轉型其實與金融科技的發展非常類似,都是偏向建構全局的Digital DNA概念,讓各個部門都具備數位DNA後,再由業務單位來發動,而資訊部門則作為內部顧問服務的角色,也許最終是由資訊部門來執行,但也可能尋求其他解決方案供應商,例如Google、AWS或是Microsoft Azure等雲端服務供應商或是其他業者來協助開發。「這並不難理解,當各科室都在發想,並且找出轉型機會時,面對龐大的需求量能,以及深入涉及醫師專業領域的細節,資訊部門其實很難全部參與其中,因此尋求委外廠商協助或是讓新型態的專案採用雲端的架構,都是數位轉型中可能發展的趨勢。」

AI可望帶來突破改變

科技演進再加上全球人均壽命不斷增加,未來醫療照護的樣貌勢必也將與過去大不相同,根據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調查,全球人口健康管理(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市場,預估在2025年將上看到690億美元規模,尤其是透過對病患遠距監控以及資料的收集與儲存,將進一步驅動市場成長。而在科技與資料的輔助之下,未來將會更關注在健康維護與疾病預防等層面上,而且極有可能更進一步地推出個人化醫療。

林彥良觀察,就目前的應用層面來看,人工智慧(AI)將可望為醫療帶來突破性的創新改變,不管是健康預防、診斷治療或是復健照顧,AI能力將至關重要,「數位轉型有兩大核心,一是資料,另一則是運算資源,而這兩個核心搭配下,能取得最大利基點的便是人工智慧。」有了運算資源與資料,就能找出過去找不到的資訊,並且將它用於健康預防的預測、改善醫療作業流程,或是找到更細微的風險問題。

另外,5G也可能結合新興科技發展相關應用,舉例而言,網路頻寬對遠距醫療而言也相當重要,包含遠距手術與遠距診斷,基礎建設的提升對於醫療服務與品質也有所影響。而在臨床試驗部份,去中心化的試驗在近期也有所成效,過往必須到醫療院所才能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或者是資料提供的情況,現在則可以遠距直接交付一些相關的研究報告,對於研究資料的確認、臨床資料的收集以及加速藥品上市都有助益。

他指出,新冠疫情在遠距醫療的協助下得以改善臨床試驗,加速相關疫苗的產生,而遠距的病患也可以達到監控,避免接觸,這也可視為是轉型過程。「在疫情較為嚴峻期間,基於醫療量能的考量,希望染疫輕症病患在家休養,有些醫療院所會思考如何實現遠距監測與追蹤,之前也有許多醫院希望能夠將血氧機或是生命體徵觀測資料上傳儲存,以便讓醫生遠端來觀察狀況,這些無接觸服務相關的議題其實也都被熱烈討論。」

醫療轉型必須先有決策方向

即使沒有新冠肺炎的擾亂,面對全球高齡化趨勢,數位轉型也已成必要的發展。而台灣擁有良好的醫療體系與技術、完整的健保資料庫數據與處於領先地位的ICT產業,也可望智慧醫療發展上的一大助力。然而在實務上,醫療轉型依然有許多亟需克服的挑戰,其中之一便是資訊部門的角色定位。

林彥良認為,在醫療照護產業中,因為對於資訊部門誤解或不解,使得IT的角色定義不明,舉例而言,隨著資訊化能力大幅提升,在醫院中使用電腦或平板稀鬆平常。有許多年輕醫師還具備了撰寫程式與分析的能力,甚至在疫情期間,包含疫苗的施打率、PCR檢測情況的精美報表,有許多都出自於醫生的手筆。但即便如此,在醫療院所中,還是有多數人都認為資訊部門除了實體以外,應該把所有的事情都要包攬下來,簡單地說,只要接上電或跟數位有關的事項,都應該由資訊部門來處理。

勤業眾信醫療照護產業負責人林彥良觀察,就目前的應用層面來看,人工智慧(AI)可望為醫療帶來突破性的創新改變,不管是健康預防、診斷治療或是復健照顧,AI能力將至關重要。

「但是醫療轉型涉及不只是基礎架構,還包含許多醫療的專業細節,期望資訊部門可以把所有醫療轉型的案子都承包,並且建置出好用的系統讓醫師直接使用的想法,其實並不實際。」他提到,反而是期望資訊部門將系統管理好,讓醫生無後顧之憂地使用,或者委由資訊部門協助找到適合的合作夥伴,將各科室主任的想法實現創新,將是更關鍵的角色定位。

除此之外,溝通也是資訊部門面臨的挑戰之一。溝通指的是資訊部門沒有獲得足夠的「資源」來支持,這裡的資源不一定指的是預算或是人力,更包括高階主管的支持,畢竟醫師才是醫療院所營運的主力,而資訊部門關注的其實是系統。「數位轉型往往涉及了流程與作業的改變,萬一這個改變是只由懂得IT的資訊部門來提供,結果反而真正使用的人沒有參與其中,被改變的人也沒有參與其中,便會很難真正融入到業務流程之中。」林彥良繼續說明,即便資訊部門把一切都考量完善,把系統打造好,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支持,讓各個科室必須配合資訊部門加以實現,其實也很難有所突破,最終就是各科室自行尋求外界的合作與資源。「另外,有些醫療院所是直接交由資訊部門進行創新轉型,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醫療轉型還是必須由管理階層先決定全方位的策略方向,才是比較理想的作法。」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