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流程自動化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RPA IPA 人工智慧 機器學習

RPA數位勞動力全球市場看好 由上而下主導才能提升成功率

未來創新轉型利器 辦公自動化加速流程

2020-02-03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正在迅速地擴張市場版圖,現今幾乎在各行各業都有應用場景。不少調研機構也將RPA納入長期觀察的領域,Forrester預估,到了2023年,RPA的市場將增長到120億美元。

 

近幾年,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快速興起,同時也吸引了IT以及商業界的大幅關注。在相關技術的成熟以及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大力推動之下,RPA正在迅速地擴張市場版圖,現今幾乎在各行各業都有應用場景。不少調研機構也將RPA納入長期觀察的領域,根據Gartner調查,RPA是2018年營收成長最快的企業軟體類型,成長幅度高達63.1%,而2019年的總體營收將可望達到13億美元。2020年Gartner甚至將超級自動化(Hyperautomation)列為十大策略性科技趨勢之一。這項趨勢起源於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未來RPA將結合多種機器學習(ML)、套裝軟體與工具,以完成工作流程,可謂是RPA的進一步演進。 不只Gartner看好RPA發展動能,Forrester在2019年發表的RPA調查報告也預估,到了2023年,RPA的市場將增長到120億美元。相較2017年時,Forrester僅預估RPA市場在2021年可達29億美元,短短兩年間,市場需求激增近百億美元,也足以顯見RPA未來備受看好。

事實上,在2020年台灣市場的十大ICT趨勢預測中,IDC也將RPA列為一項主要的趨勢。IDC認為,隨者千禧世代成長,企業內逐漸面臨混合數位原生千禧世代與X世代員工的管理挑戰,加上企業內外部各類結構與非結構資訊爆炸增長,使得企業開始重視工作流程的智慧化與自動化。預期未來RPA將開始朝向與人工智慧結合的IPA(Intelligent Process Automation)發展,成為企業管理與創新轉型的利器,到了2024年全球企業將有20%的知識密集型人員將與IPA技術互動達成人機協作。

數位轉型前哨多供應商切入市場

平心而論,RPA是近兩、三年才在台受到大幅的關注,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成立RPA團隊,與各大主流供應商合作推展RPA,也成為一股主要的推動力,其著眼點是從流程優化的角度出發,協助企業開發自動化的能力,助力轉型。對於企業來說,RPA不只可帶來節省時間、人力成本的效益,更能結合認知科技與AI,進一步擴大自動化的應用層次。

依營收來看,2018年前四大供應商分別為UiPath、Automation Anywhere、Blue Prism以及NICE。(資料來源:Gartner)

然而,即便經過幾年耕耘,至今仍有不少企業並不熟悉RPA,以為有「機器人」字眼,就應該像迎賓機器人一樣具有實體的樣貌,或者是一個強壯的機器手臂,被賦予物理性的工作。其實,這些想像都不正確。機器人流程自動化並不是實體或機械型的機器人,而是一套可被部署在硬體或是虛擬機器上的軟體,目的是用來執行具有高重複與規則性的工作,例如複製、貼上,或是文件的搬移等等。由於能夠模仿人類執行大量重複性的工作任務,因此被視為業務流程自動化的一種工具,同時也因為它能代替人類執行這些大量且瑣碎的工作,在數位勞動力的議題中也常以「數位員工」來看待。

現階段,包含Automation Anywhere、Blue Prism、EdgeVerve、Kryon Systems、Kofax、NICE、Softomotive、UiPath、WorkFusion等等,均已提供RPA相關的解決方案。此外,SAP在2018年宣布進軍RPA領域、NTT DATA在日本也有很高的市佔率,而Micro Focus於去年也發表Micro Focus RPA方案,國內昕力資訊子品牌SysTalk.ai也在去年推出RPA服務。 由於RPA供應商在市場上互有消長,但就總體市佔率來看,目前仍是Automation Anywhere、Blue Prism、EdgeVerve、NICE以及UiPath這幾家的主力戰場,舉例來說,Gartenr在去年六月公布全球RPA軟體市場調查,前四名分別為UiPath、Automation Anywhere、Blue Prism以及NICE,這四家便佔了42%市場比重。而Forrester Wave則把Automation Anywhere、Blue Prism、EdgeVerve以及UiPath列為領導者。

結合AI是未來趨勢方向

值得留意的是,在許多解決方案中,或多或少都納入了AI模型。PGi樺鼎商業資訊資深顧問張凱瑞認為,讓RPA更具有智慧是目前各大廠商發展的策略方向。「就定義來看,RPA強調的是流程自動化,而IPA則是智能的流程自動化,簡單地說,當我們把AI模型放進RPA時,就能稱之為IPA。但是,RPA著眼的是整個大流程的自動化,而IPA則是在某個特定環境,讓AI來進行決策,然而,不管如何,IPA需要RPA來達到最大化的效益。」

Forrester Wave在2019年第四季的RPA調查中,將Automation Anywhere、Blue Prism、EdgeVerve以及UiPath列為領導者。

他舉例,具有AI模型的Chatbot能理解語義,知道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因此運用Chatbot建立一個智能客服,就能與人對話。但是即便Chatbot能夠回覆問題,當使用者表達他想要下單購買時,後續還是需要機器人依照固定的流程來下訂單,「這便是一種典型案例,RPA就像手,只會依設定好的規則來加以操作,而IPA則有腦,更適用於複雜的流程。」

IDC資深市場分析師呂孟蘋則解釋,技術演進會有一連串的脈絡,RPA也是如此。RPA是由業務流程自動化(BPA)納入自動化演化而來,而IPA則是由RPA加入人工智慧(AI)最終才會形成智能化的自動流程。「BPA的用意是在減少手動的工作,加入自動化後,開始納入系統間的連結,從而演化到RPA。隨著技術的演進, RPA也開始整合影像辨識,例如OCR技術,來加快整個效率與速度。而未來,RPA會再與人工智慧結合,透過機器學習來整合所有流程,甚至做到具有決策與分析的能力。」

由業務單位驅動IT部門協助

回顧RPA的發展演進,勤業眾信風險諮詢服務執行副總經理溫紹群認為,RPA的發展與大環境的背景有關,早期IT部門所採用LoadRunner,在概念上便與RPA非常近似,只是當時並不稱為RPA而是自動化測試工具。另外,網路爬文的應用,基本上也是透過自動抓取網頁內容的程式來執行,這也是早期RPA的用法之一。

「近三年來,在數位轉型以及IT工作負載日益加重的影響下,RPA被大幅地應用在業務流程。關鍵就在於資訊部門的人力與時間有限,既要參與轉型,又要兼顧維運,因此必須排列優先順序,先處理最緊急的需求,但也因為如此,需求單位往往需要等待大半年的時間,」溫紹群提到,坦白說,RPA的導入多數都是先從業務單位開始,而且許多案例都是因為需求單位無法再等待而決定先行評估,事實上,RPA並不是鎖定給具有資訊能力的使用者使用,在理想上,由熟悉流程的業務單位人員來撰寫RPA最為恰當,某個程度上也顛覆了企業看待解決方案的角度。

Automation Anywhere台灣區總經理傅孝淇也提到,在她過往的經驗中,確實有不少是使用者提出需求,由IT單位協助評估的案例,最終預算與決定權都還在使用者身上。「不過,這並不代表IT能夠置身事外,資訊部門還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為RPA是建立在IT基礎環境上,平台的管理與維運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她提到,RPA的精神是希望透過自動化減輕使用者的負擔,而不是等待顧問協助、建立專案、送簽呈、採購,這些其實相對耗時,也凸顯了RPA簡單、易用的一大特色。

由上而下主導提高成功率

對於企業而言,RPA不只能帶來改善業務成果、提高生產效率的優勢,也因為減少了人為的介入,更能降低出錯的機率以及敏感資料外洩的風險。而且只要事先依照需遵守的法規與標準做好設定,RPA便不會偏移指定的執行路徑,因此能有效控制。由於幾乎所有的RPA解決方案都提供了管理與監控機制,而且能依權限分責,因此在安全性方面也能夠到很好的管控,另外,也有助於改善流程,加速提供服務,進而提供更好的體驗。更重要的是,企業可以透過RPA來收集資料,為日後人工智慧應用的落實奠基。

南訊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資通事業部協理林坤亮解釋,加速數位轉型是RPA的優勢之一,原因在於,要做到自動化,前提是必須先將流程標準化,有了標準化的流程,才能產生與收集大量的結構化資料,作為企業進行數位分析、決策或是要導入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時的根基。「確實,許多企業內部流程非常複雜,標準化是企業在導入RPA時會面臨的一大挑戰,這也是為何RPA需要由上而下來主導,如果不動用公司的力量來驅動,流程標準化將難以實現,而沒有標準化RPA也很難成功。」

應用領域日益廣泛

經過幾年的推展,如今RPA的應用場景已從早期財會單位為主的應用擴展到各行各業,舉例來說,AI智慧的客服對話機器人,能理解語義也收集資料,但是遇到帳號申請這類的需求,後端就可以運用RPA來接手開立帳號;銀行希望員工使用資料,但資料不能落地,這些資料又分別存放在不同的伺服器內,就必須頻繁複製搬移,而且資料需要申請才能決定是否要提供,這些繁瑣流程都可以透過RPA執行;另外,在製造業,與SAP整合匯整報表也是常見的應用,零售業遇到週年慶這種大量電子化的流程,也能運用RPA,或者是應用在營業稅申報,可節省很多人力與時間。另外,在差旅申報上,可以透過OCR辨識軟體的整合,再透過RPA將資料輸入差旅申報系統,解決差旅申報上的繁瑣流程。

舉凡在辦公室能夠透過桌上型電腦或是筆記者電腦操作實現的作業,都是RPA能夠應用的範疇。(資料來源:勤業眾信)

簡單來說,舉凡在辦公室能夠透過桌上型電腦或是筆記者電腦操作實現的作業,例如登入網路/桌面應用、系統對系統的資料轉錄、開啟E-mail與附件、移動資料與資料夾、複製貼上、填寫表格、閱讀與編寫資料庫、蒐集社群媒體統計資料、從文件中(如PDF)擷取結構性資料、搜尋、上傳與核對資訊、協調資訊、執行計算、從網路上移除資料等等,都是RPA可應用的範疇。 雖然有許多工作流程都可以透過RPA來處理,但在一般的情況下,企業還是會考量投資報酬率(ROI),專家們也建議,先盤點公司各部門運用RPA的機會點,從最有效益的流程著手,小範圍地施行。在實際取得效益後,員工也才會更有信心,也才容易擴散到其他應用,否則員工很容易便以為RPA是企業用來取代員工的工具,在導入過程中就會面臨不小的抗拒。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