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s

效能佳閉源模型受青睞 Claude帶動編程首登殺手應用

流程Agent化/工具專用化 企業AI市場火熱拚變現

2025-09-26
Menlo Ventures最新的報告顯示,企業應用模型API支出從2024年的35億美元,成長至2025年的84億美元,正逐步將重心從模型開發轉向生產環境中的推論。而消費性AI市場部分,61%的美國成年人在過去六個月中使用過人工智慧,近五分之一的人每天都依賴AI協助。

隨著LLM模型的能力與經濟性持續演進,建立於基礎模型之上的系統、應用與產業也將同步轉變。根據Menlo Ventures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企業應用模型API支出從2024年的35億美元,成長至2025年的84億美元,正逐步將重心從模型開發轉向生產環境中的推論。

另外,在消費性AI市場部分,超過半數的美國成年人(61%)在過去六個月中使用過人工智慧,近五分之一的人每天都依賴AI協助。從全球來看,累計有17億至18億人使用過AI工具,其中每天有5億至6億人在使用當中。

企業對LLM API的支出攀升,又以程式碼生成為最

程式碼生成已成為AI首個爆發性應用。除了預訓練之外,基礎模型現在正沿著另一條軸線展開,以驗證器來進行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Verifiable Rewards,RLVR)。在2023年底,OpenAI仍掌握50%的企業LLM市場,但早期的優勢早已被侵蝕。如今,OpenAI的企業使用率僅剩25%,約為兩年前的一半。取而代之的Anthropic以32%的市占率成為企業AI市場的新龍頭,領先OpenAI與Google(20%),Meta的Llama(9%),而DeepSeek儘管年初推出備受矚目,但市占僅1%。進一步分析Anthropic迅速成長的關鍵成功因素可歸納為:

‧程式碼生成成為AI的第一個殺手級應用:Claude迅速成為開發者進行程式碼生成的首選,市占率達42%,為OpenAI(21%)的兩倍以上。在短短一年內,Claude將一個單一產品市場(GitHub Copilot)擴展為一個價值19億美元的生態系統,涵括整合開發環境(IDE)、AI應用程式工具,以及程式碼生成代理人等。

‧驗證器強化學習(RLVR)成為模型能力擴展的新途徑:2024年以前,擴大模型能力的主要方式是透過更多資料訓練更大規模的模型,但網路上可獲取作為訓練資料的規模已逼近上限。利用具可驗證獎勵機制的強化學習成為新的突破點,尤其是程式碼這類可進行確定性驗證的領域效果特別顯著。

‧將模型訓練為「代理」能大幅提升其應用價值:LLM最初被設計為一次性提供完整答案,然而讓模型能逐步思考、推理,並在多次互動中調用外部工具(即所謂的AI Agent),使其在實際應用上變得更具效益。2025年被稱為「AI Agent元年」,Anthropic率先推動模型透過MCP進行迭代優化與工具整合,大幅提升模型能力與客戶採用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開源模型持續進步以及可部署於私有雲或內部環境等優勢,其效能仍普遍落後於閉源模型約9至12個月,OpenAI及Anthropic便為主要代表業者。部署開源模型的技術複雜度,以及企業對於來自中國大陸模型的API採取保留態度(近期多數高效能的開源模型皆來自中國大陸),導致使用開源的市場占比停滯不前。另外,AI支出正從訓練轉向推論,74%的開發者表示,他們大多數的工作負載已轉為推論,相較一年前的48%有顯著提升。大型企業也緊隨其後,近半數(49%)表示其運算資源主要或幾乎全數用於推論,相較2024年大幅增加29%。

消費性AI與企業AI市場發展具異曲同工之妙

全球企業正如火如荼導入AI,若進一步與消費性市場進行比較,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AI技術如何從個人生活滲透至企業核心業務,更能洞察兩者在規模化應用、效能追求與市場競爭格局上的異同。

‧爆發性成長與主流採用:兩個市場皆呈現快速成長,並以驚人的速度進入主流應用。消費性AI在ChatGPT推出僅僅2年半內,全球用戶數已達17至18億人;企業對大型語言模型(LLM)API的支出則在六個月內呈倍數成長,反映AI已逐步融入企業核心業務功能。

‧預設選擇為通用型模型:兩個領域皆以通用型基礎模型為主要使用工具。消費者大多數任務會選擇ChatGPT或Gemini等較為普及的AI助理;企業則將預算集中於效能最佳的封閉式模型,如Anthropic Claude、Google Gemini與OpenAI等最新產品。一旦預設模型表現夠好,不論是消費者因使用習慣或便利性、企業因整合或生產力考量,顧客黏著度就會大幅提升,市場集中度也進而提高。

‧模型效能優先於其他考量:效能是核心差異化因素,不論是消費者或企業用戶,皆會選擇能完成任務的最佳模型,並在表現更優異的模型問世時快速升級。雖然成本仍是考量,但在追求無摩擦升級與最大生產力的企業情境下,效能比價格更為優先。

‧專業化工具的興起:雖然通用型AI仍主導市場,但兩個領域皆出現專業化、領域導向的AI工具。唯有當專業型AI在特定情境(如對消費者的健康、金融、家庭事務等;對企業的程式編碼、文件處理、產業垂直解決方案等)明顯優於預設選項時,才會被廣泛採用。未來在百工百業用AI的驅動下,產業專用型AI(Industry or Domain Specific AI)將更具成長潛力。

企業鎖定效能、消費者尋找信任,AI Agent將成為市場雙贏的突破口

企業應用及消費者兩大市場皆快速聚焦於效能卓越的通用型模型,並呈現「預設優先」的使用與供應商選擇行為,對於新功能的付費意願遠高於對價格優惠的追求。企業採用較為集中,供應商轉換並不頻繁,單一用戶價值更高且黏著度強,多數選擇在既有的供應商中升級至最新模型。

另一方面,消費性AI仍處於早期變現階段,用戶使用習慣逐漸加深,但付費轉換率仍低。除非有明顯優勢的專業體驗出現,否則用戶仍會偏好便利的通用型助手。新興消費性AI業者正在高頻率、高摩擦或高信任的用戶需求中尋找市場的切入點。異中求同的是,兩個市場皆從靜態LLM的輸出,轉向動態的Agentic AI工作流程,能自主推理、使用工具並執行多步驟操作的AI Agent模型,將成為解鎖下一波應用價值的關鍵。

<本文作者:朱南勳現任資策會MIC主任,專業於軟體與通訊產業研究,長期關注前瞻軟體應用與通訊技術發展趨勢。曾於緯創資通公司擔任產品經理、趨勢科技公司擔任市場競爭力研究員,負責新產品認證開發與國際電腦大廠專案,並曾任經濟部技術處5G辦公室副主任。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長期觀測高科技產業市場情報與發展趨勢,是臺灣資通訊產業與政府倚重的專業智庫。>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