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phere 7 VMware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Tanzu Kubernetes Grid PKS

Hypervisor延伸運行容器叢集 擴展開發實踐應用程式現代化

隨需啟用VM或容器 保障實體資源穩定性

2020-06-02
曾經引領實體伺服器演進為虛擬化(Hypervisor)風潮的VMware,在全球已建立超過半數以上佔有率的龐大帝國,近年來亦積極緊跟企業以數位化為目標的發展方向。面對開源陣營推動的雲端原生應用來勢洶洶,早在二年前,VMware除了攜手Google、Pivotal推出PKS(Pivotal Container Service),2018年更進一步併購Kubernetes新創公司Heptio,兩位Kubernetes專案共同創辦人Craig McLuckie與Joe Beda亦順勢加入VMware。

 

2018年更進一步併購Kubernetes新創公司Heptio,兩位Kubernetes專案共同創辦人Craig McLuckie與Joe Beda亦順勢加入VMware。除了2019年再出手直接買下Pivotal,另一起引起市場矚目的消息即為太平洋專案(Project Pacific),也就是日前甫發布的vSphere 7新版,納入Kubernetes(K8S)重構系統核心,可同時啟用容器與虛擬主機兩種異質技術的工作負載。

應用程式部署在雲端平台,或者採用雲端平台開發,兩者採用的方法不同。VMware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吳子強認為,開發可以在地端先完成後再部署到線上,但是對於公有雲服務供應商而言,更希望開發者用戶直接啟用虛擬主機執行任務,不僅資源必須付費,應用程式的撰寫亦可直接以API呼叫公有雲平台上已經具備的服務,自然會千方百計設法吸引開發人員採用。

企業願意在初期開發階段就訂閱公有雲平台,其中最重要因素是企業內部的維運與開發團隊。當開發團隊承接到新專案,需要採購新的軟體與硬體,過去只有實體環境或是虛擬化,尚未稱為私有雲時,通常得等待一段時間,現在則是自行刷卡立即可啟用,並且公有雲服務供應商還順勢提供琳瑯滿目的服務項目,只要以API呼叫即可整合運行,使得應用服務與公有雲平台的緊密程度逐漸增加。

專注發展自建部署雲方案

就VMware的定位來看,始終是專注於發展自建部署方案,日前發布的VCF(VMware Cloud Foundation)新版4.0,包含vSphere、NSX、vSAN,可增添VMware vSphere 7.0 with Kubernetes授權,完善超融合式基礎架構(HCI)技術堆疊,即可用於管理虛擬主機與調度容器的混合雲平台。

現階段三大主流的公有雲服務供應商皆已具備地端部署的方案。問題是,初期勢必只提供自家發展的平台得以連線接取,相關的功能機制亦有待逐步完整。吳子強指出,未來是多雲應用環境,沒有企業會僅採用單一公有雲。若公有雲供應商的地端方案僅能支援自家技術,企業恐得部署多家方案,畢竟公有雲的競爭態勢較為顯著,發展多雲應用不見得可吸引更多企業採用。VMware本就沒有提供雲端商業模式,技術研發的重點是以地端方案建構私有雲,並運用vMotion方式遷移到任意公有雲平台。

為了讓vMotion得以任意遷移,VMware攜手AWS提供的VMware Cloud on AWS,即可為企業混合雲架構增添彈性遷移等機制,讓地端的VMware虛擬主機可直接vMotion到AWS雲平台上運行,下一步會再擴展到Azure與Google。讓不同Hypervisor之間實踐相互遷移,主要在於技術層面的限制,此模式無法套用到如今盛行的容器環境。

系統納入Upstream緊跟社群版更新 

現階段容器環境最大的公約數即為開源陣營的K8S。吳子強觀察,為了符合商業應用環境需求,技術供應商通常得補強安全性、可管理性等能力,最終往往自成一格,難以相容於開源社群釋出的最新版。

K8S開源陣營的壯大主要是來自於建立全球回饋提交(Upstream)的成果,最後統一匯整後釋出更新,速度相當快,商業版能否跟得上K8S的Upstream已成重點。對廠商而言實際上並不容易,例如VMware、Google等,跟進Upstream意味著不太能依據應用需求細部調整,以免社群版本更新時發生不相容的狀況。

日前發布的Tanzu與VCF則是徹底改變,vSphere with Kubernetes的設計既可強化應用環境的可管理性、安全性,同時也有能力Upstream,若非如此,難以有其他方法可以補強目前版本的弱點,又能夠維持Upstream。

吳子強進一步說明,新版本的vSphere 7.0把Master Node與Worker Node分離,底層核心整合K8S,稱為Supervisor Cluster,則是類似Master Node的定位;上層亦設計提供TKG(Tanzu Kubernetes Grid)執行環境(Runtime),緊跟社群版本更新,稱為Guest Cluster,其定位類似Worker Node。整體環境中啟用的任何容器,不論在地端開發、從Google等公有雲平台拉回皆可運行。針對企業應用環境不足之處,可藉由VMware設計的TKG來輔助強化,便能跟進K8S社群版更新升級,讓開發團隊藉此撰寫程式再封裝為容器或虛擬主機,以便部署到不同雲端平台上運行。

就目前常見創建容器環境的方式來看,不外乎硬體主機上安裝Linux作業系統、啟用容器運行環境,這種裸機的做法已經可達到快速部署與啟用。若是vSphere環境部署Linux作業系統來啟用容器,多數人可能認為會耗用過多資源,但吳子強強調,「實際上,卻是低於8%。畢竟Supervisor Cluster是基於VMware最擅長的硬體虛擬化技術實作,自然較開源陣營更具優勢。」

Tanzu框架輔助打造現代化應用

前述的vSphere 7.0,是屬於VMware用以解決應用程式現代化的Tanzu框架,其中的執行階段;針對開發者在建置階段的需求亦提供VMware Tanzu Application Services、Spring Boot、VMware Tanzu Application Catalog;多雲管理平台則是Tanzu Mission Control負責。

欲打造現代化應用,首先得著手開發,建置階段著眼的三大類型皆屬於開發者工具,主要皆來自Pivotal既有技術,Application Services為Pivotal Cloud Foundry,包含RabbitMQ中介軟體、Tomcat網頁服務等項目。較特別的是Application Catalog,為應用程式商城所設計,來自VMware於2019年收購Bitnami取得的應用程式封裝技術,企業開發App可能需要MySQL、JBoss等,即可藉此進行封裝並且上架到雲端平台讓用戶下載。

VMware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吳子強認為,基於Hypervisor延伸到容器叢集環境,可運用既有發展成熟的技術解決與保障新型態應用的可靠度、安全性,實務上更具優勢。

底層的VCF屬於組合包,包含vSphere、NSX、vSAN、vRealize,以及可控管硬體的SDDC Manager,可視為私有雲相關工具的組合。既有的公有雲合作夥伴例如AWS,同樣也是基於vSphere環境運行,上層再增添TKG,只要容器遷移目的地平台是基於社群版釋出的K8S所打造,即可實現任意遷移。

針對已經建置vSphere的用戶,接下來無法避免會遇到容器應用需求,吳子強建議是建置新的環境,虛擬主機再動態遷移,最好不要在相同環境執行升級,尤其針對改版幅度較大的系統,最佳的做法是重新建置,可確保元件得以順暢運行。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