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場景應用 法規監理 數據 人工智慧 生態圈 開放銀行

法規遵循牽動資訊系統變革 佈局年輕世代與金融小白商機

兼顧傳統創新金融兩難 資料為科技運用基礎

2021-05-13
從農曆年前的GME事件便不難看出,這群成長在網路環境、以社群作為主要訊息傳遞與吸收來源的年輕人,金融上面的取向行為上完全不同。

 

從核心到體驗,從生態圈到法規遵循,從COVID-19到Bank 4.0,金融服務業面臨的挑戰並不限於傳統與數位的競爭,還包含了文化與創新服務的挑戰,而在這其中,更穿插了技術轉型與IT現代化所構成的業界軍備競賽,以及數位金融服務下所帶來的合規議題。回顧過去一年,從金融科技、場景應用、法規監理、數據與人工智慧、核心現代化,乃至於生態圈以及開放銀行,每個面向金融服務業都無法缺席。

資策會MIC數位轉型研究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李震華觀察,近期,監理科技以及保險業即將在2026年接軌國際財報準則17號公報(IFRS17)也受到大幅的關注,而這兩者廣義來說,都與法規或規範所帶來的變化有關。兆豐銀行自前案受罰後,已逐步完善整體洗錢防制架構藍圖,而在金管會的要求下,國內銀行也陸續落實反洗錢機制,但是如何從人工走向自動化,就需要仰賴監理科技的協助,以便做到即時反應。另外,接軌IFRS17對於保險業而言,首當其衝是會計準則的改變,原則上,如果準則改動,資訊系統勢必也要有所調整。

其他方面,隨著COVID-19加速消費者對數位化接受程度,在疫情前便已提供線上開戶服務的銀行,相比現在才打算追上腳步的銀行,很明顯地高下立判。而在核心轉換與生態圈的議題上,由於與外部串接的情況變多了,緊接著就是安全問題,而這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資訊安全的管控只會愈來愈嚴謹,而另一方面,因為環境變得更為複雜,在安全上也有更進一步的需求。舉例而言,當銀行系統與生態圈夥伴進行串接,如何確保銀行系統不會因為對方系統問題而受到牽連,導致系統運作癱瘓。「很明顯地,所有的牽動最終都會導向IT,但是金融服務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並不在此,關鍵是有太多的金融議題正頻繁地發生,而且彼此相互牽動,而這才是真正的困難之處。」他說。

新冠肺炎成就數位金融契機

近幾年,金融服務業力拚創新,大幅運用新興科技之餘,也與非金融的科技新創結盟,期能挖掘新營運模式,創造金融服務新價值。李震華認為,儘管有些創新因為沒有大量的環境,彰顯不出效益,並不見得能夠直接取代過去傳統的作法,但是這絕對是未來的趨勢,只不過還沒到轉捩點罷了。而關鍵並不在於銀行本身,而是環境的改變,尤其是使用者的改變將非常鮮明。

他提到,兩、三年前在談論千禧世代或Z世代對於金融市場影響時,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感受,因為年輕人幾乎不碰金融,但事實並非如此,而是因為沒有好的契機與切入點讓他們使用金融服務。這點在疫情之後非常明顯。農曆年前美國遊戲零售商GameStop(股票代號GME)在散戶號召之下,暴買使得股價狂飆,導致放空券商損失慘重, 從這起GME事件便不難看出,這群成長在網路環境的年輕人,以社群作為主要訊息傳遞與吸收來源,在金融上面的行為傾向完全不同。雖然現階段該世代並不是金融領域的主要族群,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一定會成為主流。「就金融服務業的立場來看,不可能等到這個族群成為主流了再來布局,否則將為時已晚。」

換言之,如何吸引年輕世代將是銀行面臨的一大挑戰,但更關鍵的是,能不能把人留住。舉例而言,台新Richart是年輕人最喜歡使用的數位帳戶,一開始被高利吸引,而率先取得優勢,但如何持續留住年輕客群,也是Richart未來亟需面對的課題。

而另一方面,金融服務業依然需要面對維持既有客戶群的挑戰,因為這才是金融市場現今的主力客群,當雙方都需要同時照顧時,也容易在銀行內部產生衝突,而獨立成立一個單位來因應年輕世代的需求與思維,也就成為金融服務業普遍的作法。

開放銀行帶來市場機會

著眼於數位轉型的潛力與未來,台灣有許多銀行紛紛展開行動,積極投入數位轉型。這些前段班們多是聚焦資料價值,而後延伸到人工智慧與資料分析,回到技術本身而言,李震華認為,技術本身只是「把菜炒好」的手段,食材(資料)才是關鍵。然而想要端出滿漢全席,還是有幾個層次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想辦法收集資料,其次才是清理/整理有效的資料,而這部份的難度最高。同時也要思考,這些資料能拿來做什麼?目前,台灣大大小小的金融機構其實都處於不同層次上,即使有了資料,領域知識與手法也會牽動到最後的成果,而呈現出差異。當然,有了資料,沒有廚師或是工具也無法端出好菜,「長遠來看,金融服務業勢必會走到雲化的那一步,特別是,幾家大型國際雲端服務供應商積極在台布局資料中心,倘若未來政府能有更多的開放,而雲端服務供應商也可以保證資料一定落地在台灣,那麼金融服務上雲將指日可待。」

伴隨著數位浪潮發展,全球的銀行正在從Bank 3.0朝向Bank 4.0進化,去年金管會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開放銀行(Open Banking)、資料共享也成一大話題。他舉例,所謂「金融小白」可能在購物網站上有很多的足跡,但是因為過去跟銀行沒有任何往來,很難取得金融服務的機會,關鍵就在於銀行並沒有金融小白的資料。而開放銀行正好可以為非金融機構與小型金融機構帶來機會,尤其是後者,更容易與第三方業者合作,或是串接各種服務來擴大市場。「很多中小型的金融機構反而覺得開放銀行是機會而非危險,就策略思維上,這樣的作法可以避免與大型金融機構在同一個賽道上比賽,另闢蹊徑反而有更多商機。當然,資料分享還是有些議題亟待克服,在歐洲、英國跟澳大利亞,為了打破僵固性,幾乎是強制性的要求分享資料,但目前台灣則是自由意願的作法。」

資策會MIC數位轉型研究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李震華觀察,近期,監理科技以及保險業即將在2026年接軌國際財報準則17號公報(IFRS17)受到大幅的關注,而這兩者都與法規或規範所帶來的變化有關。

同樣地,場景金融也存在著資料課題,因為光是金融機構本身,不同單位組織彼此之間的資料並不互通,而且基於一些規定限制也不能互通。但慢慢地,總會有些方法可以將資料去識別化而後使用。

「其實,要落實也很單純,要把資料權還給個人,由個人授權即可。」李震華解釋,概念就像是早年在手機可攜碼之前,號碼屬於電信公司,但概念上號碼應該屬於個人,後來可攜碼後號碼就改成跟著個人走一樣,當個人有了資料權,資料也可以帶著走。「從現階段來看,由於沒有商業誘因,也缺乏群體認知,整體發展還未成熟,但也許未來的數位原生代會更看重,而有不同的發展。當然,屆時就更考驗基礎環境是否到位了。」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