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 NFT 比特幣 金融服務 數位轉型 食品溯源 虛擬資產 供應鏈追蹤 NBA 資產管理

尋求創新、差異化與最佳化 解決自身問題進而造福客戶

從產業化邁向聯盟化 信任為區塊鏈發展關鍵

2021-11-02
區塊鏈自2009年發展至今已進入產業化朝向聯盟階段努力,但台灣市場的挑戰在於,對於區塊鏈的信任度仍然不夠,而且在使用者的習慣上,還沒有成為百分之百的必要元件,現今企業應用大部份都著重於要解決效率問題,與使用者的習慣並不太相關,急迫性也不高。

 

跨足企業區塊鏈應用市場以來,IBM在全球已累積許多區塊鏈實例,包含應用在旅行以及運輸領域的供應鏈追蹤、汽車維護;金融服務方面的身份認證與KYC、清算、貿易融資、借貸以及風險轉移與交易;零售跟消費者領域的食品供應鏈、奢侈品的追蹤;政府部門的資產管理,以及能源與公用事業上的碳交換追蹤。甚至在工業與生命科學方面,也有醫療/健康記錄以及供應鏈管理等應用。

事實上,IBM早在2015年便應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供應鏈金流系統,以解決自身部門應收帳款週期(AR Cycle)過長的問題。台灣IBM技術長莊士逸指出,當時,IBM融資部門(IGF)與許多伺服器與IT零件供應商往來頻繁,然而紙本發票(Paper Invoice)以及帳務處理作業卻無法那麼即時,一旦送件不完整就無法撥款,而這也成為IBM內部與供應商們在財務管理上的一大挑戰。「IBM有許多技術都是從自用做起,發現有價值後才推展給企業,而此次運用分散式帳本技術來記錄供應鏈上的各項廠商資料,效果非常顯著,大幅提升了資金的活用度。」

隨著應用案例經驗的累積,莊士逸歸納出,企業區塊鏈五個主要應用領域,包含資產管理、身份認證、溯源、金融產品(Financial Products)以及社會經濟協調(Socio-economic Cooperation)。其中,疫苗護照便是典型的數位身份的應用,而溯源的應用領域則非常廣泛,除了食品溯源之外,碳足跡追蹤也是其中一項應用領域,在概念上與供應鏈追蹤(Supply Chain Tracking)也非常接近。

去中心化思維已改變

根據Forbes一項針對全球區塊鏈前50大企業調查分析,不同的區塊鏈技術有各自的生態發展,在50家企業中有23家是使用Hyperledger Fabric方案,第二名廣泛被採用的是以太坊(Ethereum)技術。另外,這50家企業中與金融相關的產業就佔了21家,供應鏈相關有13家,跟身份認證相關的則有4家。顯示在業態上,企業區塊鏈常見應用於金融、供應鏈管理以及身份管理中。

他觀察,區塊鏈應用有三個切入點,一是新市場模式,也就是運用區塊鏈來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或是產品,來進行數位創新。舉例而言,NBA官方與Dapper Labs合作,打造NBA Top Shot交易平台,並且發行NFT虛擬球員卡「Moment」,甚至還可以舉辦競標,便是打破了過去NBA球迷們收藏球員卡的傳統模式。此外,還有一些數位創作的拍賣也創下高價,甚至有些孩子的創作在NFT平台上也有很大的迴響,這些都是透過數位創新的方式來找出新方向的典型案例。

另外兩個切入點則是營運差異化(Business Differentiation),以及最佳化市場效用(Market Utility)。「NBA案例其實已顯露出現今市場對於區塊鏈的想法已有些不同,」他解釋,過去的應用會著重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匿名以及分散式帳本與智慧合約等特性,例如比特幣就是運用去中心化的概念希望能夠跳過金融集中化監管,但是NBA Top Shot交易平台看似是去中心化的應用,實際上卻是由NBA官方推動,等同有一個監管單位在看照,這也意謂著,市場對於去中心化應用的概念已經有些改變,並不是一定要遵循去中心化、匿名的做法不可,「從使用者的保障與習慣上考量,可能還是需要有個『老大哥』看著比較安全。」

針對四大領域推動整合方案

從過去累積的經驗,IBM也針對供應鏈、食品溯源、貨櫃物流以及可信任的供應商管理等領域已整合的解決方案,舉例而言,IBM Food Trust便是透過許可、永久及共用記錄的食物系統資料,將食物供應的參與者連接起來,可以用來追蹤產品,例如透視上游或下游、檢視位置或狀態,以及驗證可靠性或安全性。另外,因為資料已經上鏈,因此可以協助優化資訊管理的效率、認證來源,並且確保真實性。若是想要有更深一步的洞察,例如庫存流程、平均停留時間、採收後時間等等,也可以透過Fresh Insights這項功能來加以實現。

莊士逸認為,每一個領域的應用場景要解決的問題都不太相同,以食品溯源為例,其可以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讓消費者能夠對食物的運送與管理有更清晰的瞭解,區塊鏈技術可以將原本缺乏透明度的環節呈現出來,其二是食品從生產端到加工端、製造端、餐廳到最後消費者手上,中間會經過很多大盤與中盤,而區塊鏈不只可以提升效率,還可以做到最大化利益,透過自動化流程去掉中間商的剝削,對生產者而言,將會有更高的獲利。 不過,他也提到,區塊鏈需要仰賴聯盟的力量,與夥伴結盟一同促進效率提升、成本節省,或是做到更自動化的支付。而且也需要多方投入來樹立產業的標準,雖然一開始是從創新的角度切入,但隨著愈來愈多人接受,慢慢就會形成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產生新的行業指引或是標準。

使用者信任度不足

從解決方案的成熟度與商業影響度來看,區塊鏈的成熟曲線需要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實驗階段(Experimentation),從小型專案著手進行一些創新應用的試行。之後會進入產業化(Industrialization)階段,在這個時期,慢慢會有中大型企業開始導入到自家的應用場域,新導入的先驅者透過複製以及解決方案的成熟,拉開與後段班的距離,同時也將最佳解決方案的案例慢慢地推廣,把影響力往外擴散。最後就會進入到聯盟(Consortia)階段,未來,會有愈來愈多企業以聯盟的方式,持續擴大影響力與推廣。

台灣IBM技術長莊士逸指出,從NBA官方打造NBA Top Shot交易平台,發行NFT虛擬球員卡「Moment」的案例來看,市場對於去中心化應用的概念已經有些改變,並不是一定要遵循去中心化、匿名的做法不可。

莊士逸指出,區塊鏈自2009年發展至今也經過了十多年,目前看來正在進入產業化往聯盟階段努力,但台灣市場的挑戰在於,對於區塊鏈的信任度仍然不夠,而且在使用者的習慣上,還沒有成為百分之百的必要元件,現今企業應用大部份都著重於要解決效率問題,與使用者的習慣並不太相關,急迫性也不高。舉例而言,保險合約、不動產的證明書,紙本或數位哪一個好?這是一個世代必須要沉澱與推動的概念,市場還是需要一點預備期,「但總體來說,隨著台灣企業不斷參考國外數位創新的成功案例,也願意在新事業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嘗試,慢慢地企業對於區塊鏈能夠做的事情就會愈來愈清晰,影響力也會慢慢展現出來。」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