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高密度低功耗 伺服器廠擁抱ARM平台

挾帶著成本與低功耗的優勢,ARM正在積極打造生態鏈,短短一年時間,ARM陣營更加壯大。美商應微特地在台發布64位元ARM伺服器晶片「X-Gene」,而Calxeda也結合伺服器設計業者展示設備。

近年來ARM架構處理器稱霸行動裝置與嵌入式應用,挾帶著成本與低功耗的優勢,ARM正在積極打造生態鏈,協同多家晶片設計業者,揮軍伺服器領域。

去年晶片業者Calxeda與Marvell才在台發表ARM-based伺服器參考設計,其中Marvell更與神達合作,以ARMv7 Marvell quad core SoC技術配合Ubuntu 12.04LTS平台作業系統,發表GFX伺服器。在4U的高度下,可配備8個ASX-1模組,單一系統可到256個核心。

短短一年時間,ARM陣營更加壯大。晶片業者美商應微(AppliedMicro)特地在台發布第一款64位元ARM伺服器晶片「X-Gene」,而Calxeda也結合伺服器設計業者,展示包括技嘉、研揚、鴻海,展出以Calxeda EnergyCore系統為基礎的設備。

但若說目前只有二線伺服器廠商與ARM合作以創造差異化產品價值,其實並不正確,因為一線伺服器品牌業者包括Dell與HP也在擁抱Intel之餘,開始投入ARM陣營的懷抱,例如4月正式在台灣上市的商用HP Moonshot系統,雖然發表時是Intel的處理器,但是在預計的規劃藍圖中,也會採用ARM架構。

開放架構 各顯神通

不同於x86通用伺服器將規格趨向一致,伺服器業者只要將主機板最佳化的作法,ARM陣營的理念則是由業者各顯神通,由於ARM只提供矽智財(IP),因此晶片製造業者必須以矽智財為基礎,各自研發處理器之後,再提供給硬體系統業者設計開發,因此每一家所設計出來的樣貌也不盡相同。

Calxeda擴大合作伙伴

就以Calxeda(嘉協達)來說,技嘉、研揚與鴻海所設計出的設備就各有不同定位。技嘉的作法是將嘉協達的EnergyCore處理器和EnergyCard模組嵌入於其H2C1伺服器中,目標是提供超高能效和可配置的平台,實現儲存和運算之間的完美平衡。這款2U高度的伺服器,可接受多達24個運算節點、24顆2.5吋硬碟以及80 Gbps的外部頻寬。


▲技嘉ARM-based伺服器可接受多達24個運算節點、24顆2.5吋硬碟以及80 Gbps的外部頻寬。

研揚與鴻海則是同樣主打儲存需求,研揚是在1U的機箱之內,提供2個運算節點、10顆3.5吋硬碟以及20 Gbps的外部頻寬。鴻海則在4U的高度下,可搭載60顆3.5吋硬碟(儲存容量可達240TB)、12個EnergyCore運算節點,以及100 Gbps總外部頻寬。


▲鴻海的儲存伺服器可在4U的高度下,搭載60顆3.5吋硬碟,總儲存容量高達240TB。

從規格面上看來或許與現下高密度設計的伺服器看似無異,但從伺服器本身的設計就有很大的不同,技嘉的設計較趨近通用型伺服器,不過處理器晶片是以直立式插在機箱內的基板上。另外,相較於通用型伺服器在1U高度下平均可承載4顆3.5吋硬碟的設計,研揚在同樣1U的高度下可搭載10顆硬碟就很有競爭力。


▲研揚的儲存伺服器可在1U的高度下,搭載10顆3.5吋硬碟。

美商應微率先從64位元切入

而今年神達也與美商應微合作發表7-Star伺服器。與去年發表的GFX伺服器不同的是,除了晶片從Marvell轉換至AppliedMicro,直接從32位元進入到64位元之外,7-Star伺服器的每一個節點只有1/3寬,而之前GFX伺服器的每一個節點則是半U的寬度。在硬碟顆數上,因為僅有1/3寬,因此7-Star伺服器每個節點只可安裝2顆2.5吋硬碟,而GFX伺服器則可容納到4顆2.5吋硬碟。

另外,7-Star伺服器每一個節點配有2個記憶體插槽,最多可容納18個伺服器節點。神達雲端運算產品事業群企業產品事業體總監張金堆表示,神達採用不同的晶片,看中的也是企業對於64位元的需求,「對企業來說,能夠直接進入64位元,當然是較好的選擇。」不過根據瞭解,7-Star伺服器未來還會再改版,產品設計也會持續優化,目前這款產品並沒有納入量產的產品線中。


▲7-Star伺服器可容納18個伺服器節點,每個節點只佔1/3寬。

雖然ARM的策略是採取開放的態度,邀請更多的晶片設計業者投入伺服器領域,以瓜分Intel在伺服器處理器獨大的市佔率,不過從伺服器設計的定位與方向,大致可看出這些產品多為鎖定特定應用,例如雲端相關產業的運用、網頁瀏覽、社群網路媒體等等,而且多為高密度設計,以低功耗為主要訴求,瞄準成本與節能議題。

不過,Intel身為伺服器處理器的老大哥,自然也不會拱手讓出市場,可預見的,雙方在微型伺服器領域仍有一番較勁,但除此之外,ARM-based伺服器要打入一般企業,眼前仍有不小的挑戰需要克服,特別是應用程式的支援度上,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