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Amazon AWS IaaS 混合雲 雲端 益科 資安 稽核

專家教戰Step by Step 六階段成功導入雲端

2015-03-05
不同的企業因其所處的環境不同,對於混合雲的考量也各有不同,但大致而言,接受混合雲的動機,不外乎是相中財務規劃、Time to Market、人力資源等優勢,而卻步的原因則主要會基於資訊安全與稽核考量。
唯有先瞭解企業的核心業務,知道各個應用服務的重要性,而後才能從技術面與功能面評斷應用服務是否適合搬遷至雲端。「這時要思考的是雲端環境提供的元件足夠建置這個應用服務嗎?能不能沿用舊有的管理工具還是需要打造新的管理工具?現有服務的License為何?AWS是否有支援,能不能轉移?」

他提到,實務上,益科通常會協助企業畫出Dependency Tree,以方便企業做出判定。簡單的分辨方法是將依賴度最小的應用搬遷到雲端環境上,因為也最容易。不過,這還必須全面性的評量,包括成本費用、現有軟體授權還可以使用多久,硬體年限為何,甚至最好也要把人力一併估算進去,以進行完整的評估。

接著是概念性驗證(POC)。由於雲端的特性之一是隨需取用,不像傳統採購模式,一次就要備足所有的環境與設備,因而也更有彈性。透過雲端低成本的優勢,企業不妨先行小規模的導入,實際動手操作與管理,一方面學習雲端操作管理應具有的基本知識,二方面也可檢視架構設計的完善度,甚至設定驗證目標,來確保可行性。

▲ 益科技術研發部部門經理鄭中樑指出,混合雲的好處在於可以幫助企業爭取時間,縮短上線前置作業。就算失敗的專案,都能帶來加速創新,也就是所謂「愈快的失敗,意謂著愈快的成功」。
「如果驗證可行,下一階段就進入到部署。」他提到,部署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資料的遷移,二是應用服務的遷移。在資料遷移之前,應該要先行瞭解現有的雲端服務業者提供了哪些儲存方案,以AWS為例,一般的儲存方案可能會採用S3,但如果遇到長期歸檔的需求,Glacier反而更為合適。至於應用服務的遷移則可能面臨兩種情況,一是全應用服務搬遷或者乾脆比照現有環境,在公有雲部署一模一樣的應用,或者採取混合雲模式,部份移轉到AWS。例如前端Web服務上雲端,後面重要的金流、ERP、BI就可以留在企業內部等等。

最後則是進入到最佳化。善用雲端服務業者所提供的功能來降低手動部署所可能造成的失誤,比方Auto Scaling、Automation等等,做到自動部署HA機制或是自動擴充運算效能,例如從兩個核心自動擴充到八個核心,而且服務不中斷。

「最佳化的面向,通常會包括架構、可靠度以及效率的優化,而這往往也涉及到如何最佳化成本。」鄭中樑提到,像是觀察系統負載以及使用量來調整運算資源的部署,又或者關掉不用的軟體授權等等,都是常見讓應用服務最佳化的作為。另外,效率的優化也是一個面向。例如設備監控,以往都是等到設備問題發生了,系統才發通知告知管理人員處理,倘若能夠做到設備發生問題時,由系統通知設備自行處理,IT人員也就更能減輕負擔,專心在核心價值的工作上。

思維轉換 搶修不再是第一順位

導入混合雲,IT管理人員還必須轉換舊有思維。尤其是同樣面對架構規劃、系統評估以及問題處理時,傳統的IT架構與雲端架構兩者的思維邏輯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鄭中樑以維修來舉例,過往IT人員遇到伺服器故障或系統中斷,總是會先想辦法找出問題,不管是網路、硬碟還是軟體,找到問題、解決它,然後再想辦法恢復運轉。原因就在於,企業內部在資源部署時,基於成本預算考量,通常都不會有備用的資源可以因應,也因此,在遇到問題之後,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才能重啟服務。「但是雲端強調的是如何在最快的時間內恢復服務,當同樣的問題出現時,IT人員首要做的事情不是急著找問題,而是第一時間先把故障的伺服器或中斷的系統離線,再開啟新機器加入正常服務。而這也是未來IT管理人員在管理混合雲架構時,需要調整的地方。」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