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verge Emerson Rittal 不斷電系統 DCIM 資料中心 PDU 機房 融合 台達

整合資訊建構機房智慧 提高透明度先定權責

2015-11-20
相較於過往IT與設施人員各自分工,資料互不分享的情況,DCIM能夠提供更自動化偵測,並且讓資料以更視覺化的樣貌呈現,同時有助於企業IT建構出智慧化的運轉模式。
兩大因素 企業觀望仍濃

DCIM發展至今,全球企業對於DCIM的接受度大有不同。相較於國外企業把DCIM視為一種戰略工具,並且認同軟體帶來的價值,精省電力之餘更能減少機電維運負擔,多數台灣企業則仍停留在Nice to have的階段。

成本考量

宋文龍認為,成本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這裡指的成本,不光只是DCIM的導入費用,而是包含了設施、設備汰換的改善費用,對於企業主而言,願不願意再投入更多的經費來進行設備改善,是企業接受DCIM解決方案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

他解釋,對於資料中心而言,DCIM是用來瞭解資料中心體質的第一步,但是要真正達到效益,例如設定PUE目標從2.5降到1.8,還是必須依靠汰換老舊且高耗能的設施、設備才行。「DCIM這一整套系統只能藉由資料的收集,找出問題點,倘若企業不打算汰換老舊且高耗能的設施、設備,實質上能改善的幅度並不會很高,而主管也不容易看到DCIM的效益。」

宋文龍接著說明,DCIM確實可以讓企業瞭解到資訊機房全面的環境,瞭解現有PUE值的表現,並且知道哪些設備要改善,又有哪些設備需要加強,但是經營者會進一步考慮,如果需要汰舊換新,需要投資多大的成本,冰水主機現今還堪用,但是置換一台較節能的冰水主機,一次要花上500萬、1,000萬是否值得?「反觀歐美企業則會考量中長期的經營,或許短期花費很大,但5年、10年下來卻有更好的效率。」

權限模糊不明

另一項原因,來自於人力配置。在台灣,仍有七成以上的企業維持將IT基礎架構與設施系統劃分為兩個不同部門的配置方式。從宏觀的視野來看,DCIM消弭傳統IT與設施人員合作鴻溝,確實立意良好,但此舉卻也可能造成某個程度上的權限混淆。雖然,許多DCIM解決方案已經在使用權限設定上強化,例如可以依照使用人員權限來設定,讓不同的人員管理與監控,但是最終哪個部門才是負責DCIM這一整套解決方案的單位,而哪一個部門又能取得最大的主導權,往往也產生了紛爭。

對此,台達關鍵基礎架構事業部資深業務經理林士基也分享個人經驗,他坦承,企業導入DCIM方案,成本固然是一道關卡,實務上確實還有權責區分上的難題。

「我們確實遇到過廠務端不願意分享電力系統、冰水主機等相關資料給IT部門的情況,最好的作法,就是讓雙方的中高階主管進行一次深度的溝通,IT主管可明確表達,取得資料只是為了確保系統的可用性,避免EOP(緊急應變計畫,Emergency Operations Plan)流程的錯誤。」林士基進一步說明,從營運的角度來看,IT與設施彼此環環相扣,如果IT人員能在第一時間就知道冰水主機已經跳機,那麼就可以即時地進行設備關機的動作,而且也才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否則等到水溫已經開始拉升或水流量已經不足再來反應就太晚了。

更何況,今日資料中心的電力成本已經不是常態性的費用支出,IT部門必須為電力成本負責,同樣地,要計算能源使用效率,就必須有電力系統、冰水主機等相關資料,否則IT人員只能知道後端設備的用電量,前端從市電到機房設備這段,電力到底損失多少也無法估算。如此一來,根本無從掌握可靠性。「當然,責任歸屬依舊在廠務身上,IT人員並不會僭越廠務的權責,而有了這些資料,IT部門也才能比較,究竟這一世代建置的資料中心與使用下世代新技術所建置的資料中心,例如面積、耗電量以及相關基礎設施改變後,有沒有變化與差異。」他說。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