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verge Emerson Rittal 不斷電系統 DCIM 資料中心 PDU 機房 融合 台達

整合資訊建構機房智慧 提高透明度先定權責

2015-11-20
相較於過往IT與設施人員各自分工,資料互不分享的情況,DCIM能夠提供更自動化偵測,並且讓資料以更視覺化的樣貌呈現,同時有助於企業IT建構出智慧化的運轉模式。
因應技術發展,IT基礎架構打破傳統既有型態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尤其當IT趨勢走向虛擬化、雲端化之後,運用「融合(Converge)」概念,進而推出新型態的解決方案,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事實上,將兩個或多個涇渭分明的市場相互連結加以融合的概念,並不只限於IT基礎架構本身,從資料中心的角度來看,基礎架構與設施系統也正走向融合,而消弭傳統IT與設施人員合作鴻溝的關鍵工具,正是近年來在資料中心管理盛起的DCIM(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DCIM指的是「資料中心基礎架構管理」,包含資料中心所有看得到的IT設備(如伺服器、儲存以及網路交換器)以及設施元件(如PDU配電裝置、精密空調、UPS不斷電系統等等),都有相對應的工具來監控、管理與控制,以察覺運行狀態、電力能耗、剩餘容量等資訊。更進一步地,這些訊息還能用來分析促進決策制定或是用來改善資訊機房,成為貫徹規劃(Plan)、執行(Do)、查核(Check)與行動(Action)過程的依據。

建構智慧運轉模式

台達關鍵基礎架構事業部資深業務經理林士基指出,IT技術日新月異,更高密度的設備架構與運轉率、虛擬與實體動態轉移等變化,在在都讓資訊機房面臨更甚以往的嚴苛挑戰。而另一方面,能源議題以及總體成本掌控要求也讓企業必須更謹慎地看待電力能耗的表現,使得資訊機房必須更靈活地因應各種需求。

▲ 台達關鍵基礎架構事業部資深業務經理林士基指出,IT技術日新月異,資訊機房也面臨更嚴苛挑戰。傳統企業分設IT部門以及設施管理部門來各司其職,雖然有利於管理與區分權責,但卻也增加了部門之間的溝通成本以及營運上的風險。
「傳統企業分設IT部門以及設施管理部門來各司其職,雖然有利於管理與區分權責,但卻也增加了部門之間的溝通成本以及營運上的風險。」他提到,DCIM發展的起因正是於此,IT部門與設施兩方都各自發展更高效的解決方案,但是維運與溝通卻沒有跟上步伐,也由於沒有足夠即時透明的資訊與自動化機制來協助,致使資訊機房的營運風險不斷提升。

例如,虛擬化技術愈來愈普遍之後,企業運用虛擬化來最大化地使用伺服器內的運算資源,或者使用vMotion即時遷移功能來動態調整工作負載都相當常見。但是基於權責的劃分,IT人員並不會察覺到,原先規劃的製冷力其實並不足以支撐這樣的運作,直到VM移轉之後,機櫃因為承載了太多伺服器的工作負載而造成熱點,才發覺事態嚴重。又或者,一台機櫃原本設計為供電6KW,但是即使IT部門在機櫃內放滿IT設備,也才用不到3KW。但設施管理人員申請電力時,卻是以6KW計算申請,無形中白白支付了許多電力費用。

「上述案例其實是有辦法避免的。之所以會有這些現象,起因是因為IT部門與設施人員沒有進行良好的溝通所致,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為設施管理人員既有的工具不足,造成資訊落差。」林士基解釋,DCIM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把IT端以及設施端的資料收集後,匯流在一個統一的UI介面中呈現。相較於過往IT與設施人員各自分工,資料互不分享的情況,DCIM能夠提供更自動化偵測,並且讓資料以更視覺化的樣貌呈現,同時有助於企業建構出智慧化的運轉模式。

供應商湧進DCIM市場

融合了IT與設施人員雙方的需求,藉由透明化的資訊,企業得以進一步優化資料中心的能耗、改進績效,最小化整體擁有成本(TCO)支出,同時還能夠更靈活地運用電力、冷卻空調與空間,因而深受企業注目。國際機房認證機構Uptime Institute曾進行一份調查指出,至2020年,DCIM市場將可上看75億美元,對於企業而言,藉由基礎設施的規劃、小規模系統重新配置或是小幅流程的變更,將能省下約數十?萬美元的能源與營運成本支出。

▲台灣艾默生網絡能源技術顧問張志銘指出,DCIM市場並沒有統一的定義與標準,因而造就了供應商非常熱絡的情況。但從全球DCIM產業發展來看,大致可以歸納為資產管理以及環境控制兩大陣營。
明顯地,DCIM在降低TCO方面,有其存在的價值。而經過市場多年推展,愈來愈多的供應商也紛紛湧入DCIM市場,例如Emerson、施耐德電機、台達、CA、Sunbird(原為Raritan,日前才從瑞力登獨立)、Panduit、Nlyte、FieldView、美國康普(iTRACS)、Siemens以及Rittal等等,都已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

台灣艾默生網絡能源技術顧問張志銘指出,DCIM市場並沒有統一的定義與標準,因而造就了供應商非常熱絡的情況。但從全球DCIM產業發展來看,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大陣營,一是鎖定資產管理,軟體業者是這塊市場主要的投入者,而另一部分則是從機電設施領域出發,主要聚焦在環境控制需求。而大型供應商如Emerson、施耐德電機等所推出的解決方案,則在這兩者之外,還會再延伸到其他面向,例如流程管理也被內含在整體解決方案之中。近年來,佈線業者藉由併購或自行開發出DCIM方案,也被視為是DCIM的供應商之一。

三層架構 感測、收集、分析

藉由不斷地收集資料中心資產、基礎設施以及相關設備的運行狀態,DCIM能夠將取得的數位化資料加以分析成有意義的資訊,不過,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在整體架構上有完善的設計。而在多數的解決方案中,通常會包含感測層、控制層以及分析管理層等三個層次。

產出數位化資料的第一步,就是偵測。作法上,通常是在被監控的設備上安裝感測器,或者如果企業導入了智慧型的設備或裝置,具有內建自動感測機制,能夠自動地擷取資料,那麼就不需額外採購、安裝感測器來監控。針對不同的功能模組,各家業者都會訂定收集的資料項目,例如冰水主機(Chiller)可能就會包含進水與回水溫度、泵浦轉速、運行模式以及電源的消耗等等,而電力方面,像是電壓、電流、功率等等資訊也是必備。

控制層主要是收集感測器所擷取到的資料,而最後真正進入到分析層次,提供有用的數據,以加速企業決策的關鍵,則會是在分析管理層。威圖資深技術工程師宋文龍指出,資訊機房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體系,為了因應企業不同需求,IT基礎架構可能採納多個品牌解決方案,設施元件也是如此,在不同的品牌之下,資訊的互通性就很重要。「威圖的RiZone方案不僅能監測自有品牌的產品,也能兼容其他品牌業者的解決方案,只要該設備或裝置支援SNMP,就能相互通訊。」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