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轉型 智慧醫院 以病患為中心 人工智慧 機器人 電子病歷資料交換

高齡少子化與政策法規驅動 資通訊新技術升火待發

醫療智慧轉型需求高 以病患為中心貫通資料

2023-08-07
歷經數年疫情催化,數位轉型已成醫療院所的現在進行式,不管是醫療機器人(Medical Robotics)、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應用、遠距醫療或是智慧病房、穿戴式智慧裝置,乃至於新一代電子病歷資料交換格式與永續發展相關應用,都可見不少醫療院所積極投入,目的即是希望藉此打造智慧醫院,提供以病患為中心且能跨域合作的最佳照護體驗。

勤業眾信在《2023醫療照護產業展望》報告中也提到,醫療照護產業正處於形塑未來的重要轉捩點,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醫療照護產業環境與發展產生變革,不僅改變生活和就醫模式,也推進遠距醫療照護、加速醫療照護產業的數位轉型,同時也更加重視永續發展。

緯謙科技副總經理羅傳璽觀察,在疫後時代,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課題,是驅動台灣醫療院所智慧轉型的二股重要推力,「台灣已然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化將導致醫療照護需求量不斷增加,但在此同時,少子化造成勞動力緊縮,投入醫護職場的人力勢必將有所縮減,簡言之,人口不對稱使得醫療產業結構受到嚴重衝擊,同時也加劇醫療產業面臨的挑戰。」這也是為何過去幾年,醫療院所導入新科技時,大多鎖定臨床應用,目的即是希望藉由新技術的引入來減少重複或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工作,以減緩目前醫療領域面臨的困境。

「此外,醫療院所也開始關注病患資料的統整,」他指出,傳統建置的資訊系統往往是孤島式的架構,使得醫療資訊內容的取得片斷且不連續,若想打造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服務,勢必得讓資料橫向貫穿,因此,如何將資料收集、統整,再以病患為中心的角度進而發散出各項應用服務內容,也是目前醫院關注的轉型方向之一。

從服務品質到建築硬體智慧醫院涵蓋更全面

根據歐盟網路與資訊安全局(ENISA)定義,智慧醫院(Smart Hospital)指的是運用建立與醫院內部資產互連的ICT環境,特別是基於物聯網(IoT)構建的優化和自動化流程,來改善現有的流程並且引進新功能的醫院。在此定義下,醫療院所變得「智慧」的關鍵即在於打造並運用有意義互連的系統與裝置,從而實現全面性的智慧化。

而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則提到,智慧醫院是利用資通訊技術在患者安全、療護品質、成本效益和以患者為中心等方面創造新價值和見解的醫療機構,並以量化的方式提供給患者和醫務人員。其可能應用的ICT技術包含位置識別及追蹤技術、高速通訊網路、物聯網、行動醫療、人工智慧、機器人、延展實境(XR)和遠距醫療等。

顯然,針對「智慧醫院」的定義,目前仍沒有明確且一致的說法。不過,相較專注運用資通訊科技(ICT)來促進醫療或健康相關領域的「智慧醫療」,智慧醫院的涵蓋範疇無疑將會更為廣泛,包含提升服務品質、降低醫療成本,甚至部分醫院還將智慧建築與智慧資產管理納入其範疇,諸如能源管理或藉由感測器自動監測藥物、病床使用狀況等都被包含在內。

對醫療院所而言,除了專注提升臨床的精準度與效率外,與醫院生態系統及照護服務進行整合也在中長期的規劃之內,藉由建立橫跨院區、診間建立更廣泛的生態系,以簡化病患就診流程,提供最妥善的照護並且提高住院滿意度。在此同時,醫護相關人員也能藉由科技與醫療的結合,減少工作負擔、降低誤失,對於醫務行政管理也有助益。

科技助力轉型醫院更具智慧

其實,台灣已有不少醫療院所都積極往智慧醫院邁進,例如長庚醫院於2020年完成「長庚即時通(team+ Pro)」,便是將其應用在長庚醫療體系的十個院區之中,不僅全面翻轉院內的溝通模式,也強化院內人員具備快速因應緊急事件的韌性與能力。藉此協作平台,長庚醫院將所有員工資料一次收整,一鍵就能找到想要聯絡的對象,而且也應用在醫療場域大幅提升疫調速度近九成,同時還應用到檢驗異常通知、危急值∕危險值通知與處置回覆以及醫療評鑑場景上。

而台大醫院與台灣微軟在近期共同發表混合實境應用於創傷醫學的突破成果,也是很典型的案例,這套藉由重組3D電腦斷層影像、標註病灶、轉換成全息影像物件(Stereoscopic Hologram)投影的作法,不僅可用於遠距會診,弭平偏鄉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也能用來克服以往2D影像教學的困境,包括肋骨骨折、氣胸、肺挫傷、頸部以及胸腰椎橫凸骨折、髖骨骨折,脾臟損傷與肝臟損傷、創傷腦出血、顱顏骨折等等,都能從3D影像中更清楚地學習。而且還可用來強化與病患及家屬溝通,加速取得共識。

遠傳電信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協理陳國正認為,醫院數位轉型並非只涉及到技術領域,而是原來的模式在導入數位化後,能不能產生質變或創新,以便對服務、成本或醫療品質等層面有所提升,才是醫療院所真正在意之處。

資料交換涉及政策法規

陳國正提到,現今的醫療已經走到整合式的醫療照護,全人照護並不是只有在某一家院所治療才是完整的治療,而可能是跨醫院、機構與服務,例如從專科醫療到社區的家庭醫師,甚至到居家長照,而在整個流程中,資料的交換就有其必要性,而這也會涉及到政策與法規上的限制與要求。

舉例而言,衛生福利部於去年七月公告新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開放醫療院所委外建置電子病歷資訊系統,並可以使用雲端服務來處理電子病歷資料,同時建置電子病歷交換平台,以便全面推動無紙化;另外,因應新冠疫情,衛福部也放寬原有《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適用範圍,讓居家檢疫或隔離者成為得以通訊診療的對象;儘管疫情已然趨緩,衛福部仍持續研擬修正辦法,以擴大適用情境,並且放寬開立處方限制。

「由此也不難想見,政策法規也是影響智慧醫院發展的因素之一,甚至醫院採用的物聯網裝置有沒有通過FDA的認證,也會攸關創新構想能否落地。」陳國正說明,有些創新的物聯網裝置被歸屬於醫療器材,實務上也確曾遇過技術已經準備好,但是因為還沒通過FDA認證,致使無法推動到市場的情況。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