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 CBAM 淨零排放 碳權交易所 節能減碳 能源管理 SaaS雲端訂閱

碳盤查為供應鏈資格關鍵 釐清需求才能事半功倍

奠定企業減碳基礎 數位工具助精確碳帳本

2023-09-25
全球暖化日益嚴峻,異常的氣候變遷正促使世界各國加速淨零排放腳步,從策略及法規面積極應對不斷攀升的溫室氣體排放。毫無疑問,碳有價時代已經來臨,當「減碳」已然成為全球共識,碳盤查資訊揭露也勢將成為企業亟須正視的課題。

全球暖化日益嚴峻,異常的氣候變遷正促使世界各國加速淨零排放腳步,從策略及法規面積極應對不斷攀升的溫室氣體排放。不管是國內金管會、環保署(已改制為環境部)規範,還是品牌商對供應鏈要求,抑或是即將上路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毫無疑問,碳有價時代已經來臨,當「減碳」已然成為全球共識,碳盤查資訊揭露也勢將成為企業亟須正視的課題。

叡揚資訊雲端及巨資事業群產品總監田欣指出,碳盤查雖然僅是ESG永續議題中的一小部分,卻是企業節能減碳的重要基礎,同時也因為其最可量化、實踐與可要求的特性,因而備受矚目。「不過,我們同時也觀察到,現今仍有不少企業面臨不知道該從何著手的挑戰。雖然已認知到ESG永續課題的重要性,卻還不清楚ESG與碳盤查之間的關聯性,以致於無法釐清導致風險與壓力日益高漲的真正因素,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決策與行動。」

「從實務面來看,企業首要之務還是得先釐清盤查的需求,」他提到,唯有企業釐清壓力是源自於供應鏈要求、歐盟CBAM試行,抑或是受到金管會、環保署規範,才能下定正確的決策。原因在於,不同的驅動力背後反映的需求以及對應的規範並不一致,改善的重點與方式也有所不同。雖然目前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工具可以協助企業達到節能減碳,甚至進一步落實淨零排放目標,但若是不清楚需求,企業很可能每個面向都有些涉獵,實際上卻做了很多無效之功。

數位應用落差導致碳帳本不精確

根據資誠(PwC)近期公布的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台灣有七成以上的企業已進行減少碳排放的計畫,其中金融服務產業落實的腳步最快,47%的金融領袖均表示已完成相關計畫,而正在進行中的企業同樣也有近五成。其次為能源及公共資源產業,有57%企業正在進行中,另外已完成計畫的也有28%。

不過,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陳世祥提到,儘管調研資料中顯示,多數企業已認知到ESG永續的重要性並且會針對相關議題進行投資,但依據資誠過去輔導企業的經驗來看,在數位化的應用其實有相當明顯的落差。即使是資本額在100億以上的大型企業,現今大部分還是採用人工來收集碳排資料,僅有不到兩成的企業透過數位工具來協助。

「碳排放的計算邏輯其實很簡單,只須將排放源與排放係數相乘就可得出碳排放量,問題是,光是排放源就分成範疇一、範疇二跟範疇三,而且不同的國家別,排放係數並不同,」他舉例,同樣的生產用電,在台灣的排放係數跟英國的排放係數就差了2.5倍,然而在以人工作業的環境中,企業為了容易整理,往往會採大數法則,結果就是計算出來的碳排與實際產生的碳排放量不符,而且有很大差異。 

「根據我們的經驗,兩者的落差足足可到20%至30%之多。」陳世祥舉例,某電子組裝業過去習慣以人工來蒐集資料,而且完全採經濟法則來估算,經計算後碳排放量為81.7萬公噸,而後資誠採用數位平台直接蒐集跟自動化整理,結果卻僅有63.1萬公噸,足足差了18.6萬公噸。」陳世祥坦言,其實很多企業並沒有意識到碳帳本精確度的重要性,這種情況著實令人擔心。

企業進展不一著眼挑戰各異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到2030年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1.5℃以內的可能性只有40%到60%。這意謂著,世界各國的氣候行動勢必仍將持續加速。而金管會也在今年發布2023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持續擴大永續資訊揭露範圍,到了2025年,即使資本額在20億元以下之上市櫃公司,也須編製永續報告書。

伊雲谷ESG CSR Expert企業永續顧問吳衍諭觀察,現今不同類型的企業聚焦的方向不同,面臨的挑戰也有所差異,以大型企業為例,部分企業會期待有更大型的ESG平台。特別是不少100億以上的大型企業在過去幾年就已累積碳盤查或碳管理的經驗,如歐萊德(O’right)很早便推出有碳足跡標籤的產品;另外,有些電子業也超越了金管會規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因此對於這些企業而言,更希望能有一個大型的ESG平台,能協助他們進行管理,並且擴大將水、廢棄物或是循環經濟等多種指標都納進來。

「另一個面向是聚焦在供應鏈碳盤查,並且希望能有一個系統來協助管理供應商碳排。」他繼續說明,對於最大碳排來源屬於範疇三的企業來說,供應商的碳排會加總在企業自身的碳排表現上,在此情況下,供應鏈的碳盤查才是關注焦點。這類型的企業會要求供應商提供相關資料,如果供應商沒有經驗的話,還得輔導供應商做出結果並且呈現出來。倘若供應商已做碳盤查,企業也希望能夠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反觀中型企業較符合金管會的路徑,會優先做好自身的碳盤查,並且思考如何利用數位工具來減低碳盤查時的誤差,並且提升正確性。「至於中小型企業因為沒有接觸過這個議題,對於他們而言,最大的困難點反而是內部人員想法的限制,由於沒有預期未來ESG永續可能會成為一項趨勢,因此往往不知道該如何進行,相對就會延宕到行動的決策。」吳衍諭說。

缺乏中長期計畫 

隨著國際趨勢、法規加速推進淨零排放,ESG永續也成為近兩年來的新顯學,對於企業而言,節能減碳已是箭在弦上。精誠資訊數位永續事業部資深協理劉勝登指出,在實現碳中和之前,企業須經過碳盤查、碳計算、碳驗證、碳減量以及碳抵換等過程,而盤查就是企業的碳健康檢查,一如減重前的身體檢查,唯有了解熱點在哪裡,例如冷卻設備用電過高或是源自於供應鏈的碳排,才能知道該從何著手。

而台灣許多產業身居全球供應鏈重要的代工角色,無可避免一定會遇到品牌商對供應鏈碳排數據的蒐集與揭露要求,面對不減碳就沒有訂單的壓力,碳盤查已經與企業營運存續息息相關。然而企業完成第三方確信僅僅只是取得了供應鏈的門票,在碳盤查之後,還有碳減量、生產材料轉換,以及逐年降低的減碳目標策略。

「ESG永續需要長期的推動,且持續不斷地改善,因此除了數位平台的協助之外,每一項專案都有顧問參與一同協助,並且提供企業長期的建議與規劃,過程中也會一直持續地陪伴企業並且了解當下的困境,提供相關的資訊協助。」他強調,企業ESG永續的進程並不是做完組織型碳排查即可,每個階段都是環環相扣,但無論如何,碳盤查是企業第一步,有了一整年下來經濟活動碳排放量的依據,才是知道能否繼續取得供應鏈資格的關鍵。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