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 ESG 永續發展 碳中和 節能減碳 碳盤查 碳揭露

減排優先從溫室氣體著手 綠色新政攸關獲利生存

氣候能源驅動淨零浪潮 IT助力化永續為企業基因

2022-07-11
隨著國際環境標準與相關法令規範、品牌客戶對供應鏈廠商要求,以及利害關係人/股東、金融法規等要求,這幾年,企業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淨零轉型已成企業不得不正視的課題。這也是為何SDGs、ESG、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碳中和(Carbon Neutral)、減碳轉型等字眼成為熱門關鍵字的原因。

全球氣候變遷、能源匱乏問題日益嚴重成為淨零浪潮的主要驅動因素,如何打造一個永續(Sustainability)未來,也成為全球關切的目標。2015年,聯合國永續高峰會(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mmit)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橫跨經濟、社會與環境三大面向,提出了包含消除貧窮、性別平等、可負擔的潔淨能源以及氣候行動等17項核心目標以及169項細項指標。

而台灣也於2021年宣布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國發會在近期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中,已提到將建構科技研發及氣候法制等兩大面向的基礎環境,從能源、產業、生活以及社會等四大面向,逐步實現2050淨零排放之永續社會。

綠色革命攸關企業生存

不只台灣,各國也在加速低碳轉型,例如歐盟即將在明年開徵的碳稅便是綠色新政的一環。由歐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要求進口產品依碳含量繳交CBAM憑證,第一階段試行期間將納管水泥、化學肥料、鋼鐵、鋁、電力等五大產業,預計在2026年將全面生效;又如加拿大政府將碳稅大幅調升,預計到2030年,每噸溫室氣體收取的碳稅將達到170元加幣。這些藉由碳關稅機制來迫使企業正視減碳議題的作法勢必導致成本增加,而台灣產業又是以出口為導向,也將深受影響。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指出,國際間推動淨零排放已有二、三十年之久,例如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便是規範人為排放之溫室氣體數量,以期減少溫室氣體所帶來的影響,更早之前,還有歐盟三大環保指令,如EuP/ErP耗能產品生態設計指令、歐盟廢棄電子電機設備指令WEEE以及限制鉛、汞、鎘、六價鉻等有害限用物質比例的RoHS,雖然是針對硬體產品,但這些指令同樣也是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事實上,台灣許多高碳排產業如水泥、鋼鐵業等早就意識到碳盤查與減碳的重要性,並且加以具體落實。另外高科技產業應對的腳步也相對較快。」

台灣IBM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副合夥人游復興指出,ESG是全公司都必須關注的課題,因為只要有企業活動就會有「碳」產生,企業內部要如何運作才能達到真正的減碳,除了策略規劃之外,IT也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他提到,淨零排放與企業生存息息相關。從國際角度來看,這不僅關乎環境保護,更是政治與經濟競爭手段。政治上各國想擺脫被有豐沛自然資源國家的箝制,特別是歐盟希望能掌握發球權,而經濟上淨零排放也攸關企業能否順利貸款、融資。「去年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達成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中,全球要有共同的碳交易市場以及逐步減煤、減碳都是其中的重點,而金融機構是碳交易市場的交易者以及資金的提供者,當資金從燃煤、高碳排行業撤出,很明顯地任何國家與企業都將受到影響。」

內化永續DNA從源頭根本轉型

顯然地,在這波綠色革命中,淨零排放已成為國際競賽,幾乎所有產業都須面對永續發展與淨零潮流所帶來的挑戰,當企業紛紛將節能減碳列入重要指標,如何淨零轉型將是企業營運的新顯學。

SAP全球副總裁、台灣總經理陳志惟觀察,法規以及供應鏈要求是促使台灣企業落實低碳轉型的兩大驅動力。

今年3月金管會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訂定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資本額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及鋼鐵、水泥業須在2023年進行盤查揭露,2025年將納入資本額50億至10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到2027年全體上市櫃公司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且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

另外,為提升企業永續發展,金管會在「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中,也要求實收資本額達20億元之上市櫃公司自2023年起應編製並申報永續報告書,同時考量國際投資人及產業鏈日益重視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相關議題,將納入國際相關準則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SASB(美國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之準則參考,以強化永續報告書揭露資訊。

另一方面,由國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共同發起的氣候倡議行動RE100,也在國際品牌大廠的加入下,掀起供應鏈使用再生能源以及強化減碳的跟進效應。

「在國際品牌廠的ESG發展策略下,身處於供應鏈一環的台廠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他認為,ESG不只是關於永續報告,而應該成為企業的DNA,讓企業的所有業務活動都能做到永續,這也是SAP想要協助企業達成的策略目標之一。「如果能成為企業的DNA,在產品設計初期就會朝向節能低碳的方向研發,從一開始就會有不同的行動方針。」

溫室氣體排放優先著手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公布的氣候調查報告,為了避免氣候變化帶來嚴重影響,各國必須在205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降至零排放。對此,已有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正在制定或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BSI台灣分公司企業服務部協理張嘉倫解釋,早期台灣規範排放量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GHG)主要有六種,包含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以及六氟化硫(SF6),104年多了三氟化氮(NF3),共計為七種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會吸收太陽的輻射,將太陽熱能保留在地球中,造成地球暖化,也稱作「溫室效應」,若沒有溫室氣體,地球溫度就會降至零下,人類將難以生存,然而,人為活動也會造成大量溫室氣體的產生,進而加快全球暖化。

「在標準和方法學中,這七種溫室氣體會經過公式轉換成二氧化碳當量,讓一般大眾較易理解,也因此,當企業把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出來後,最終就會談到碳管理與碳排放。」然而,她也提醒,淨零排放與碳中和並不是等號。碳中和指的是企業所排放的碳,以自我減量或是跟外部抵換(如購買碳權)抵銷排放量,也就是正與負相抵達成平衡。而淨零排放指的是企業所排放的碳,自我減量後再將剩餘的部份,利用自有的負碳技術(如植林或碳捕捉)的方式清零。

此外,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分為組織型與產品型,產品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一般會以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來表示。另依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排放源可分為範疇一、範疇二及範疇三,主要是用來界定直接排放源與間接排放源。張嘉倫指出,不管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哪一種類型,企業盤查完後,就會產生數據,依據數據的高低企業便可判斷排放量的多寡,並且採取不同的減量手段。「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標準,必須依產業來進行不同規劃。」

釐清方案類別才能契合需求

從ESG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淨零排放與碳中和均只能算是在環境保護領域所做的舉措。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以及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最早是在2004年聯合國發布的《Who Cares Wins》報告中被提出。其提供了可量化的指標,以瞭解企業在此環境、社會以及公司治理層面下的實踐成果。而在ESG涵蓋的範圍之中,環境主要是針對氣候、天然資源、污染以及廢棄物等防治與控制,其中也包含了溫室氣體排放。

台灣 IBM諮詢副合夥人游復興指出,ESG是全公司都必須關注的課題,因為只要有企業活動就會有「碳」產生,企業內部要如何運作才能達到真正的減碳,除了策略規劃之外,IT也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舉例而言,聯合國推的TCFD、SASB等標準與規範目前都還在發展與演進中,若想滿足這些機構要求,數據必須要配合變動,以人工作業勢必愈來愈繁瑣,而且也很難即時因應,如何找到合適的平台,能夠協助自動化管理,從數據收集一直到產生報告,是企業現今面臨的挑戰之一。

台灣IBM永續軟體資深技術顧問林裕隆則觀察,企業永續發展成熟度決定其永續發展旅程,每一家企業的成熟度不同,因此在永續的議題中,企業想要的目標也都不同,一般而言,企業成熟度會經過合規、優化、重塑創新與引領等四個階段。所謂重塑創新指的是將綠色理念融入管理框架中,重塑服務模式,建立協助永續發展的新平台與服務。而引領指的是帶領永續轉型並拓展推動至生態體系的協作創新,建構全新的綠色產業體系和零碳經濟體系。

他提到,有些企業會先達到合規的要求,然後才進行優化,但也有企業選擇先優化整個企業的生產力,再回過頭來引入合規的需求,這兩者並沒有誰先誰後的限制,但不管如何,合規與優化之後,最終才會進行重塑創新以及引領。

「為了協助企業實現ESG,目前市場上也提供了許多平台與解決方案,大致上可分為三類,」游復興解釋,一是永續策略與客戶體驗,主要著重在永續發展策略以及管理規劃,新商業模式的規劃以及永續客戶體驗也算在這個類別之中。二是氣候風險與ESG報告,主要著重在績效管理以及風險量化,最後是低碳營運,主要是針對ESG行動方案,例如碳排放追蹤或是碳管理等等,「由於每家企業的腳步不同,而解決方案的目的也不同,這也是為何企業應該先釐清解決方案類型的原因,如此一來才能更容易對應企業需求。」

檢視IT架構排放量

ESG範圍涉及環境、社會以及治理,許多業界專家也都建議,成立一個專責的部門有其必要,以便能夠納管企業部門組織的作為以及進程,包含節能減碳的計畫以及成效。對於IT而言,不只是需要協助引進相關的工具、平台,針對資料中心乃至於IT基礎架構的碳排放量勢必也必須有所管控。

VMware台灣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吳子強指出,虛擬化、超融合基礎架構、容器以及虛擬桌面VDI都能在節能減碳的路徑上助企業一臂之力,但除此之外,企業也需要能源使用以及碳足跡的可視化,對此VMware在最近發布的vRealize 8.6中已增加了碳管理,讓企業得以量化工作負載以及虛擬化減少碳足跡成效。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