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雲 多雲 雙軸轉型 多雲管理 ESG 綠色永續

上雲首要選定框架與標準 AI管理平台助精準費用管控

動態調節資源效益成本 跨雲管理循序有策略

2022-10-03
隨著企業使用的雲端服務供應商愈多,企業架構也愈益複雜。上雲並非一蹴可幾,即便企業願景是100%上雲,可能也要耗時三、五年,再加上雲端新技術愈來愈多,管理團隊不可能對各種技術都非常熟悉,而現代化維運在其中便扮演著關鍵角色。

為了協助企業加速上雲之旅,Kyndryl(勤達睿)在近期宣布與思科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雙方正在致力於開發私有雲、網路及邊緣運算、軟體定義網路解決方案,以及多重廣域網路等服務,透過差異化的在地部署與邊緣解決方案,以及端到端雲端託管服務,來加速數位化及雲端轉型,日前也正式榮獲思科全球金牌整合合作夥伴(Cisco Global Gold Integrator)認證。此外,Kyndryl也已與甲骨文建立合作關係,成為甲骨文雲基礎架構(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OCI)的關鍵交付合作夥伴,協助企業利用甲骨文的技術實現現代化,並且將應用程式和資料庫轉移到雲端。

Kyndryl勤達睿台灣總經理黃文聰觀察,過去一年以來,企業上雲腳步加速,即使是金融業,也開始制定上雲策略擁抱雲端,包含富邦金控、國泰金控都已經公開並且大力推行到子公司,而且有不少企業尋求Kyndryl介紹並且提供上雲的考量建議。顯然,企業對上雲已有不同思維看法,並且進一步推動雲端蓬勃發展。

「事實上,ESG(環境、社會、治理)議題也與雲端有關。」他提到,從外在天氣因素到全球政府的共識政策,在這場綠色永續的變革中,企業早已無法置身事外,若是不擁抱ESG,很可能因此而失去競爭力。舉例而言,企業傳統資訊機房主要承載伺服器、儲存以及網路的運行,基於業務持續營運的考量,可能會有2座甚至3座機房配置,從電力的需求來看,都是非常耗能的設施。而雲端可以協助企業慢慢地將地端的機房進行收斂,藉由技術將工作負載遷移上雲,如此一來,機房的能耗就可以逐漸減少。「雖然ESG與上雲不見然有絕對的關係,但卻是讓企業願意上雲的驅動力之一。」

訂定上雲計畫有標準才能執行

根據Flexera公布的2022年雲狀態(Flexera 2022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調查,高達89%的受訪者已擁有多雲策略,而最常見的組合是各種公有雲與私有雲的混合雲。此外,在雲端環境中運行超過25%工作負載的重度使用企業已高達63%,另外輕度使用的企業也從19%降到14%,顯然地,企業正在積極邁向雲端旅程。

然而,隨著企業使用的雲端服務供應商愈多,企業架構也愈益複雜。黃文聰認為,上雲是整個IT營運模式轉向現代化維運(Modern Ops)的改變,在過程中,企業在一開始便應該做好上雲的計畫,包含Cloud Foundation的架構為何、哪些應用程式要上雲、組織調整應該如何做、維運該如何改變以因應新的雲地混合雲模式。「在我們過去的經驗中,不少企業並沒有想清楚要如何上雲,尤其上雲後,企業將遇到不同的新開放技術,環境也因此變得更複雜。」

他提到,上雲就像蓋房子,不能邊蓋邊想,而是在蓋房子之前就要先畫出設計圖,是一層層往上蓋,還是先把所有支架架好再漸次疊加,如果沒有一套制度與做法,邊做邊改的風險將非常高。換言之,企業應該要先從公司治理面訂定清楚的上雲框架,然後考量有哪些應用可以上雲,而上雲的技術又該如何選擇等等。甚至考量上雲的先後順序,「一般評估標準會分為四個象限,以上雲的複雜度以及商務價值來進行區分,容易搬遷且商務價值高的應用可能是第一優先。第二可能是商務價值高,可是難度較大的應用或是容易搬遷但商務價值沒那麼高等等,每家企業選擇並不一樣,但是一定要訂出標準,如此才有辦法分階段施行。」

接下來,企業要成立負責上雲的組織。原因在於,上雲並非一蹴可幾,即便企業願景是100%上雲,可能也要耗時三、五年,再加雲端技術推陳出新,管理團隊不可能對各種技術都非常熟悉,而現代化維運在其中便扮演著關鍵角色。過程中甚至還會涉及到自動化,例如運用基礎架構即程式(Infrastructure as Code,IaC)的概念,將管理機制全部轉變成Code的方式,以自動化模式來管理。除了加快部署速度、減少人為錯誤外,企業也能透過自動化建立標準,不會因為部署人員不同、資料中心不同,而造成維運困擾。

舉例而言,一樣都是建置雲端容器化平台,企業內部A團隊選擇Azure Red Hat OpenShift(ARO)這類PaaS平台,而B團隊因為熟悉AWS介面,打算以IaaS方式部署運行。當這兩組團隊完成應用程式開發後,交由維運團隊來管理時,維運團隊就會覺得很棘手。黃文聰認為,以現今的技術成熟度而言,企業不會上不了雲,只是時間與投入成本問題,但重點是上雲後如何確定系統有統一化、自動化的管理,否則即使上雲,還是與地端一樣無法對資源有效管控。

MCMP落實跨雲管理

混合多雲基礎架構可以為企業提高競爭力,但同時也帶來了複雜的IT環境,企業需要一套方法來加以簡化,對此,Kyndryl提供了多雲管理平台(Multi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MCMP)來協助企業部署、優化成本,落實跨雲環境管理。目前MCMP共提供4個功能模組,包含Consumption、DevOps、Operations以及Governance等4個Console。其中,Governance涵蓋了FinOps、Security以及Compliance。

黃文聰認為,現代化維運的前提是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管理平台,以協助企業做到成本管控,舉例而言,企業常見運用雲端打造測試環境,但是專案過後,往往忘記取消,導致系統持續運行造成浪費。若是能藉由自動化機制,時間一到就通知負責人取消訂閱,或是主動關閉系統,如此一來就能有效地管理成本。

Kyndryl勤達睿台灣總經理黃文聰認為,隨著混合多雲環境愈來愈複雜,企業也愈來愈難以用人工來進行生命週期的管理與設定,但是藉由雲端管理平台,很容易便能做到雲端資源的整合,透過AI收集資料、優化,最後透過自動化做到回應。

又如,不同的雲服務供應商有各自的計價方式,藉由即時AI分析,可協助企業選擇最適合的環境,像是簡單的測試系統因只需要使用兩周,又沒有服務層級(SLA)的要求,就會選擇最便宜的方案,並且在兩周後自動關閉。而FinOps功能主要是透過AI來計算,若是採用某朵雲後,從部署到服務的整個生命週期用量是否合理,需要多少成本費用。而且這項功能能夠看到散落在三朵雲或五朵雲的應用服務,其資源使用率以及成本為何,得知有哪些資源沒有好好地被使用。

另外,藉由日誌資料的收集,加以分析後,若有某系統以往的使用率都是八成,但過去兩周掉到只剩下一成時,管理人員可以進系統查看,若是這些資源真的沒有被使用,便可以考慮縮小資源或是停止運行,以進一步做到成本的精省。

他提到,隨著混合多雲環境愈來愈複雜,企業也愈來愈難以用人工來進行生命週期的管理與設定,但是藉由雲端管理平台,很容易便能做到雲端資源的整合,透過AI收集資料、優化,最後透過自動化做到回應。「雲端管理平台的用意即是透過更多的可視化數據,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分析,以取得更多的洞察,並且自動化地即時調整,如此才能做到投入的每一分錢都是企業所需。」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