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協定 RIP IGRP 路由器 網路

中型網路環境 IGRP路由衡量設定技巧

2013-01-30
小型網路的最佳選擇是採用RIP路由協定,但RIP路由協定只支援15個路由器設備。若是超過這個上限,該如何選擇呢?為此,本文將介紹適用於中型網路的路由協定—IGRP。
雖然IGRP路由協定的衡量標準有這麼多,但是IGRP路由協定預設只會根據網路頻寬與網路延遲來決定網路路徑的好壞。而IGRP路由協定預設的計算公式為:


其值越小,代表這條網路路徑越好。在這個公式中,Bandwidth的單位是kbps,而Delay則是各段延遲時間的總和,單位是Micro-Second。

IGRP路由協定的設定

接著介紹使用IGRP路由協定時所必須執行的指令與相關知識。先講解如何設定並套用IGRP路由協定,再說明如何顯示Routing Table內的資料,以便檢視目前IGRP路由協定的設定狀況。以下都會透過範例進行解說,讓讀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吸收到相關的知識。

IGRP路由協定的基本設定

以下面的網路架構圖為例來說明。圖中有A、B和C三台路由器,以及四段網路區段,分別是172.16.1.0/24、10.1.1.0/24、10.2.2.0/24和192.168.1.0/24。


假設要將A、B和C這三台路由器都設定成使用IGRP路由協定,則設定流程如下。

步驟一:啟用IGRP路由協定

一開始,先啟用IGRP路由協定,所以必須執行以下這個指令:


這個指令的關鍵字是router igrp,而後面所接的100是指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AS)的代號,router igrp這個指令一旦執行,就會開始建立IGRP路由協定的運作程式。要注意的是,這個指令一定要指定自治系統的編號,不過,這個自治系統的編號可以不用經過註冊(Registered)。而所有位於同一個自治系統的路由器都必須指定同一個自治系統編號,如此一來,這些路由器才會互相交換路由資訊。

一個自治系統指的是所有處於同樣的管理網域(Administrative Domain)下所有網路的集合,而一個管理網域指的是主機、路由器與內部連接網路的集合,而這個集合是歸屬於同樣的管理下運作。

有些路由協定是運作在同一個自治系統中,而某些路由協定則是運作在不同的自治系統之間,若以運作於自治系統的內部與外部來區分路由協定,可以分成內部路由協定(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與外部路由協定(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EGP)。

屬於內部路由協定的路由協定包含RIPv1、RIPv2、IGRP、EIGRP及OSPF,而屬於外部路由協定的路由協定則有BGP。

步驟二:設定鄰近的網段

接著,再執行下列這個指令來選擇所鄰近的網段有哪些。若要設定路由器A的相鄰網段,而因為路由器A附近的網段如下圖所示,所以執行如下的指令:



這個指令與設定RIP路由協定時是一樣的。此指令的關鍵字是network,後面接著Major網路遮罩。10.1.1.0網段因為是Class A,所以其Major網路遮罩為10.0.0.0,而172.16.1.0網段因為是Class B網段,所以其Major網路遮罩為172.16.0.0。同樣地,路由器B所鄰近的網段如下圖所示:


因為路由器B的兩端連接的網段為10.1.1.0和10.2.2.0,這兩個網段都屬於Class A,而且其Major的網路遮罩都是10.0.0.0,所以對於路由器B而言,只需要執行一筆指令即可:


最後,路由器C旁邊的網段如下圖所示。


因為路由器C兩邊所接的網段為10.2.2.0和192.168.1.0,與前面兩台路由器設備類似,其設定指令如下所示:


看到這裡,想必各位讀者已經可以清楚了解如何設定使用IGRP路由協定。不過要稍微注意的是,Cisco IOS在12.3以後的版本已經不支援IGRP路由協定,都改用EIGRP路由協定。

顯示Routing Table

到這裡為止,已經知道如何啟用IGRP路由協定以及設定鄰近的網段,以便讓路由器知道要如何交換路由資訊,但是,現在還無法確定這些設定動作真的都可以正常運作,因此接著介紹如何顯示並確認這些設定值,以確保運作無虞。

由於免不了需要檢視目前路由器運作中Routing Table的內容,因此若要檢視其內容,可以使用show ip route指令。假設要顯示剛剛範例中路由器A的Routing Table,則相關指令如下:


請注意,這裡的show ip route指令是在Privilege Mode上執行的,其實,show這個指令經常會使用,因此各位可以記下來,只要是show指令,都一定是在Priviledge Mode上執行。其執行結果如下所示: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