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定義 資料中心 伺服器 融合雲 SDN HP 雲端

融合雲實踐已近在眼前

2013-07-25
混合雲縱為大勢所趨,也確實蘊含諸多效益,但企業在實際導入的過程中,往往仍在資源配置、服務水平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的管理暨制定等方面,遭遇莫大挑戰。
最顯而易見的難題是,企業必須因應特定雲端服務供應商提供的API,大費周章地撰寫連接器程式(Connector),才能產生一個可用於資源及SLA管理的中間介面,讓資料中心得與該公有雲服務順利連結。然此一連結關係仍侷限在一對一型態,企業若非投資開發眾多Connector,就只能接軌單一或極少數公有雲服務,在資源調度格局依然備受限制。

其次,混合雲的優勢之一,即是訴求企業可以善用公有雲資源,滿足應用開發與測試需求。但事實上,礙於內外部環境之歧異,企業欲將源自於公有雲的開發成果,搬回資料中心上線,仍需耗時費工加以調整或修改,才能適應其資料中心環境,難免衍生額外投資負擔。

對此,筆者認為,當務之急,企業宜稍加調整其看待混合雲的思維,切莫沿襲過往Silo式的定義方式,來詮釋公有雲、私有雲、傳統IT架構等不同資源池的配置之道,而應力求三者之間的緊密融合,最根本的解決做法,即是促使各個資源池,均能奠基在相同的「技術堆疊」(Technology Stack),採用一套兼具開放性與標準化特質的融合雲架構(Framework)。

一旦有了這個足以化異求同的架構,即使不同的資源池、不同的技術來源,彼此都嫻熟於相同的溝通語言,足以確保資訊或資料交換的順暢性。再者,因為這些多元化環節,均承襲一體適用的指導原則,所以對於安全、效能、可用度等不同構面的衡量標準,皆能保持一致性,並無任何偏差。如此一來,企業即可按照個別應用的生命週期,以及工作負載(Workload)的尖離峰分布狀況;靈活啟用公有雲、私有雲或傳統IT架構的資源。

在此同時,亦能植基於標準化API,產生一組足以貫穿眾多公有雲服務的連接器,利於選擇優質的服務供應商,以期與內部資料中心環境之間,形成最完美的互動與匹配,把混合雲應用價值提升至極致境界。

融合雲理念看似無限美好,但難免有人好奇,這究竟只是一個尚待琢磨的未來願景?或是已可付諸實踐的現在進行式?筆者認為,後者即為正解!主因在於,伴隨OpenStack與CloudStack等組織的努力,成功策動諸多大廠予以支持,其中涵蓋了IT產品的提供者,以及公有雲服務的供應商。而市場上業已開始出現訴諸於共通Technology Stack的解決方案,值此時刻,企業不妨慎選相關供應商作為技術夥伴,藉此建立真正暢行無阻的混合雲應用環境,順勢創造最大的商業價值。

(本文作者現任HP惠普科技雲端運算總監)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