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虛擬化迷思 從管理出發 打造效率IT

2009-12-03
在IDC最新一季針對全球伺服器虛擬化所進行的追蹤報告中指出,在2009年Q2所出貨的伺服器中,已虛擬化的伺服器已經逐年增加到佔了16.5%的比重。IDC在這份報告中也提到,企業內部老舊的伺服器正逐漸出現一股汰換潮,而這也帶動了企業實施伺服器虛擬化的意願,未來的幾個月將會有浮現一輪基礎架構的更新周期。虛擬化已經成為企業部署新伺服器時,考量的重要因素。
然而,企業在導入虛擬化時卻容易落入一種管理層面的障礙。Dell專業服務技術經理馬天睿指出,台灣企業虛擬化規模大約是500台伺服器以下居多,從技術上分析,對目前市場主流的虛擬化軟體解決方案而言,並不存在技術上的導入難題,當然,技術有技術的成本,而成本向來就是一個議題,但是現今企業已經可以輕鬆地找出一個符合企業需求的虛擬化解決方案,「但是我們卻觀察到,一個比較像是管理層面的障礙。」

穩定IT的邏輯框架

▲Dell專業服務技術經理馬天睿指出,現今企業已經可以輕鬆地找出一個符合企業需求的虛擬化解決方案,但卻出現一個管理層面的障礙。
一般而言,企業的IT基礎架構可以分成幾個階段,首先是Stable IT(穩定的IT),然後才會進入Efficiency IT(有效率的IT),最後發展成為有影響力,成熟且有架構性的IT。但現今台灣有規模、同時擁有完整的IT建置與組織的企業,比較多還是停留在穩定IT的層次。如果企業的IT基礎架構還停留在Stable的階段下,如何移動到有效率的企業情境,便是一個挑戰。

馬天睿指出,處於Stable IT階段無法發揮虛擬化的好處,反而會出現許多技術上的瓶頸,尤其是受限在成本時,多半會採取非正統方式的技術,這並不是指運作上不可行,而是會遭受較多的困難,需要花較多力氣克服。

「企業之所以要建構Stable IT就表示該企業的IT架構是不穩定的,也因為在不穩定的狀態下,技術人員相對就會被重視,而且具有發言權。當主管把虛擬化的議題交給技術人員時,就會發現,技術人員把技術層次的需求提昇到極致,因此在每個專案執行時,會因為某些特殊的功能選擇A技術,另外的功能需求就採用B技術,造成IT架構內同時存在著好幾種技術。」

換句話說,企業在IT的架構中並不會只採用某一種虛擬化技術,而是針對不同的應用,同時存在數種不同的虛擬化技術,或許是為了測試那一種虛擬化技術最符合企業需求,但這樣同時卻造成了管理上的複雜度。

IT架構 愈簡單愈好

「這也是Dell在虛擬化的導入過程中第一步就宣導要簡單化的原因。」馬天睿表示,整個世界的演進正在朝向一個簡單化的趨勢,Dell也為簡單化設計了進程,首先是標準化、集中化,然後才是自動化,事實上這是有順序性的。

從字面上來看,簡單化的意思就是「減量」,從進程上來看也是如此,標準化是總類的減量、集中化是數量的減量,自動化是程序的減量,這是世界的潮流。如果一開始就選擇了三種虛擬化標準,後續企業將很難進行集中化,因為在集中化時,每一個IT孤島都會有一道無形的牆在阻擋。「企業當然有選擇使用那一種虛擬化技術的權利,但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愈簡單自然就不複雜。」

從管理看待營運需求

Stable IT與Efficiency IT在導入虛擬化最大的不同處在於Efficiency IT在一開始就會知道要從管理層面來看待。今日企業的基礎架構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效率,是全部一起考量?還是只考慮當下?

馬天睿發現,多數的企業在每個階段所選擇的解決方案是不同的,可能第一階段覺得XenServer最合適就選Citrix的解決方案,下個階段覺得Hyper-V較合適就選微軟的解決方案,但是全然沒有通盤考量企業策略。「事實上,如果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內部的IT環境就不會存在多重技術的現象,反而會選到一個合適的技術,並且能夠隨著企業的營運需求而成長。反之,若是直接採取單純的技術導向,就會出現永遠追隨著新技術跑的現象。」

他舉例說明,如果企業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省錢,那麼虛擬化軟體就該只選擇最基本的版本來導入,沒有華麗的功能但是可以快速地達到集中化,做到這一步,企業就能享受到節省成本的好處。順利運行之後,如果需要高階功能,再來虛擬導入化軟體進階版本,例如VMotion等等功能。如果一開始就不想放棄所有的技術,直接把高階功能納進來,那麼就會導致企業在初期就要採購高階版軟體,反而把所有的預算都花在授權費上。或者在評估後因為某廠牌的授權費很貴,就想方設法用一些競爭性產品來取代,這些作法反而本末倒置,也很容易在導入的過程中問題叢生。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