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無限激增 服務不容停擺
迎向儲存大挑戰

2009-07-03
在這個經濟情勢尚未明朗的時刻,企業正在尋求有效的營運模式,並且從各種面向精簡瘦身,提振企業競爭力。現今企業儲存仍然問題重重,但各式的儲存解決方案在IT主管眼中就像垂吊在驢子眼前的食物,雖然迫切需要,卻始終看得見吃不著。
「在這個當下,企業儲存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IT預算。」EMC解決方案總監李百飛一針見血地指出。  

這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不論企業規模大小,都面臨著IT投資預算縮減的挑戰,必須以「最少的資源,作最多的事」。IT人員必須在現有的資源中,讓基礎架構為使用者提供滿意服務以取得最大的營收來維繫營運。  

但另一方面接踵而來的是,使用者還在不斷創造更多的「資料」以滿足工作上的需要。根據IDC對全球儲存資料量的調查預測,全球的數位資料量將從2003年的5EB,成長到2008年已達487EB,預估2012年將逼近2500EB,增加的速度相當驚人。換句話說,「因為資料而衍生的儲存問題」將會持續成為IT人員管理上的包袱。  

即使多數企業在IT預算大幅縮減,「迎向儲存大挑戰」專題仍然以現今企業儲存面臨那些困境為主軸邀請多位專家提出見解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希望藉由這些專業的觀念能夠在「減輕痛點」上有所助益,並且帶來積極的效益。

企業儲存管理大不易 資料的掌控度決定勝算

▲EMC解決方案總監李百飛就直言,資料管理是企業日常運作中最容易發生瓶頸的地方,因為涉及空間、效能以及環境變動等管理哲學,需要更有智慧地判斷。
根據2009年5月IDC最新發表的調查研究顯示,去年(2008年)人類總共生產了多達487EB(Exabyte)的數位資料。如果把這些資料都印成書面紙本,足以滿滿覆蓋地球表面8次,若疊起來則可以在地球與冥王星之間來回排列10趟。

而且增長的速度非常驚人,只需要3週的時間就可以堆積到太陽系最邊緣的星球,這個速度比史上最快的火箭推進器還要快20倍—美國太空總署於2006年發射的New Horizons太空船花了13個月才飛抵冥王星。

從科技的角度來看,技術演進的確為文明帶來深遠的影響。大多數企業皆已將公司內部的工作流程和文件電子化,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文件往返。這加速了工作時效,但同時也以超快的速度累積源源不絕的非結構化資料,包括了電子郵件、視訊、網路內容以及辦公室文件。

數位內容的擴張,來自於每一位使用電腦科技的個體,或許也可以視為資料量爆炸的始作俑者。面對這項事實,企業當然必須應付龐大的資料儲存需求,因為商業營運溝通正大量依賴電子化,光是個人每天往返的電子郵件中就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商業內容,然而資料儲存的重要性激增,但卻絕不只是單純買顆硬碟存放那麼簡單。

空間、效能與環境變動的 管理哲學

許多業界資深的專業人士在回答企業儲存現今面臨的挑戰時,有志一同地鎖定「資料量」的管理、分配與集中化。這似乎成為企業所遭遇儲存挑戰的最大宗,所有問題的癥結點都環繞在「Data」上。來自於資料激增而衍生出來的問題不勝枚舉,就以企業儲存的基本功—備份來說,以往企業還能接受IT管理人員暫停系統運作來備份資料,但如今在全年無休的營運機制下,根本就不允許有停機時間,但是每天新增的資料愈來愈多,企業若是無法做好資料備份,更難以保證維持永續營運。

▲日立數據系統台灣區總經理劉淑芬認為,除了要解決立即的儲存需求之外,企業也苦於缺乏好用方便的管理工具來管理儲存系統,IT人員往往花費太多時間人力在處理效能瓶頸或應付突發狀況。
EMC解決方案總監李百飛就直言,資料管理是企業日常運作中最容易發生瓶頸的地方,因為涉及空間、效能以及環境變動等管理哲學,需要更有智慧地判斷。「系統成長多快,資料儲存管理的問題就有多頻繁。企業資料增長,必然會帶來容量擴增的需求,若是原來的系統不足以承載,那麼效能的調校以及必要時進階儲存管理設備而導致資料移轉的需求就很容易牽一髮而動全身,有時候即使IT人員企圖想要做些改變,卻有心無力,想動也動不了,這才是真挑戰。」

容量分配是一項學問與藝術

NetApp台灣區技術總監姜群分析,現今企業儲存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分配。他認為,容量多寡的分配已經堪稱是一種學問或藝術,過去的儲存空間設計,考量單一系統的運作以及預期增長的空間,往往會先購買比實際需求空間容量還多的儲存容量,但是傳統的作法就好像房子的隔間,隔局底定後便無法變動,除非打掉重新設計,但此時企業就得面臨停機的問題。

「這就是儲存設備使用率往往偏低的原因,雖然空間容量很多,但實際上使用的空間只有二至三成。而且一旦分配過大,當初預先買的硬碟機就會空轉耗電,甚至還會有資料中心的租金支出,更何況閒置空間也是企業背負的成本之一。事實上,依照硬碟降價的速度,未來同樣的價錢絕對可以買到更多的容量。」

姜群認為,只要在空間分配時不做實體切割,就可避免將來在空間變動時的麻煩,而且最好能夠動態地調配,讓所有的可用空間都能共用。這就好像是伺服器虛擬化前與虛擬化後的寫照,過去企業因為個別應用服務而購買的伺服器常常各自獨立,但也隨著伺服器的效能不斷提升,造成每台伺服器的使用率不高,無形中浪費了許多資源,但虛擬化後,中央處理器與記憶體就能共享,儲存設備也能做到這樣的資源共用。

用最少的資源,作最多的事

▲NetApp台灣區技術總監姜群分析,現今企業儲存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分配。
不論企業規模大小都面臨著IT預算縮減的挑戰,必須以「最少的資源,做最多的事」。但企業資料量卻不會因此而停滯,相反的,數位資料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成長。

日立數據系統台灣區總經理劉淑芬認為,除了要解決立即的儲存需求之外,企業也苦於缺乏好用方便的管理工具來管理儲存系統,IT人員往往花費太多時間人力在處理效能瓶頸或應付突發狀況。但這與企業的期待相反,企業希望能充分發揮系統效能、確保系統與資料的可用度,以及大幅降低管理儲存系統的人力及企業營運成本。

「對於小型企業而言,持續攀升的資料量和緊縮的IT預算可能是企業主最為顯著的痛點。對於中大型企業而言,要如何管理日益複雜的儲存環境,並且確保資料存取和系統的可靠度也是棘手的難題,然而,不論企業規模也都面臨到非結構性資料暴增的挑戰。」

當然,異質系統以及片段式的資料防護所帶來的複雜度,也足以讓IT人員感到壓力備增,特別是經濟情勢不明朗的時刻,資料持續大幅成長,支援的人力與資源卻沒有增加,管理人員經常疲於奔命。

「一直到現在,企業仍然習慣以ROI(Return on Investment)用來衡量投資報酬率的基準,但實際上ROA(Return on Assets)總資產報酬率更能反映出實際的系統運用狀況。不像ROI只評估單一的建置方案,ROA用更全面的方式包括從人力、儲存過程以及基礎架構到整個儲存系統等面向來檢視IT資產報酬率。這才是更精確衡量儲存投資的方式。」劉淑芬指出。

管控企業儲存容量

▲普安亞太區業務處總經理吳志成指出在這波金融風暴之後,企業更嚴肅地看待資訊開支,儘管每年企業資料量都會增長,但是IT預算卻有限,管理人員必須想方設法管控整個企業儲存的容量,而不是一直維持50%以下的使用率。
走訪過無數企業客戶,普安亞太區業務處總經理吳志成看到了企業普遍存在的痛點。以往IT管理人員不敢讓儲存設備維持滿載,很大的原因是採購流程費時,遇到臨時狀況需要擴充時,無法立即支援,因此在採購之初便會先行預估儲存成長空間。「但是這種作法不再被許可。在這波金融風暴之後,企業更嚴肅地看待資訊開支,儘管每年企業資料量都會增長,但是IT預算卻有限,管理人員必須想方設法管控整個企業儲存的容量,而不是一直維持50%以下的使用率。」

其次,企業有時會面臨系統停機的問題,原因是需要進行資料搬移。一旦企業有愈來愈大的比例將營運相關的資料放置在儲存空間中,系統停機也就成為不能忍受的事情,因為任何的營運中斷都將可能是損失,IT人員必須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造成系統停機的原因還有可能來自於不可抗拒的因素,此時就需要將備份資料還原。雖然還原不過就是從磁帶或是系統中把備份的資料倒回去,但這涉及到時間以及資料可用性的問題。停機愈久,企業恢復對外服務所需的時間就愈長,造成的損失也更大。」

企業正在尋求各式的解決方案來減輕儲存方面的痛點。吳志成以國外的例子來形容這股推向先進技術的力量。他說,在歐美,許多e化程度很高的大型企業,例如政府機構、軍方或是醫療單位,對於數位化資料有很深的依賴性,多數的企業已經經營超過二十個年頭,累積下來的資料自然非常龐大,而這些資料很可能散佈在年份不等的儲存設備之中,有些舊的機種,有些則是新買的設備。

「他們發現,存放在舊機種中的資料搬移到先進的設備需要很高的難度,但只要克服這一點,移到先進設備成本卻都比以往要來得低,因為硬碟的空間變得更大,過去需要一堆設備才能存放的空間,但是現在卻只要很少量就可以了。這就是動力的所在。」

統合管理是王道

「資料」造成了IT管理人員在儲存方面的挑戰,卻同時也為企業帶來營利的契機。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理想的境界當然是能夠讓新系統與舊設備透過共同的平台達到統一管理的目的,同時降低儲存的負擔。

目前儲存領域廠商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案,從資料的高可用性、激增的容量需求、資料安全、集中整合與虛擬化、法規遵循及環境節能等議題都有相當的著墨,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會針對相關的技術概要地說明。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