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流程自動化 RPA UiPath 數位分身 Digital Twin

數位轉型多階段RPA均能助益 基本三組件可分開授權購買

從繁瑣工作負載中解放 卓越中心串起環節

2020-02-04
隨著企業積極尋求能夠提高營運效率,同時能將舊有系統與新的應用程式和數位化業務整合的方法,RPA的市場不斷擴大。2019年Gartner首次發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軟體魔力象限,RPA的市場收入在2018年成長了63%,上看8.46億美元。雖然市場規模並不算大,但是卻是成長最快的軟體類型。

 

如果從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的發展脈絡來看,數年前,RPA僅只是新興技術之一,名不見經傳。然而,隨著企業積極尋求能夠提高營運效率,同時能將舊有系統與新的應用程式和數位化業務整合的方法,RPA的市場不斷擴大。2019年Gartner首次發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軟體魔力象限,RPA的市場收入在2018年增長了63%,上看8.46億美元。雖然市場規模並不算大,但是卻是增長最快的軟體。 全球知名RPA軟體公司UiPath在這份調查報告中也獲Gartner評選為領導者,這家成立於2005年,一開始是以構建自動化腳本起家的企業,在2012年正式轉向RPA後便快速擴張。2017年開始拓展亞洲、歐洲以及美國市場,雖然台灣還沒正式成立辦公室,但通路卻早已佈局,PGi 樺鼎商業資訊便是其中之一。

樺鼎商業資訊解決方案銷售經理陳慧玲指出,企業在數位轉型過程中會面臨許多階段,而RPA在每個階段中都能提供一些助益。舉例來說,Gartner曾經指出企業數位轉型有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重視基礎建設,在這個階段,員工可能需要從多個Excel表格中匯整出報表,而且每周都要花上兩天來執行,在這樣的情境下,RPA可用來協助減輕資料整理的負擔。進入第二階段後,企業開始採購系統,一旦系統變多,重複性的工作就會出現,舉例來說,管理人員很可能要在多個系統輸入重複性資料,這時就很適合讓RPA來代勞。

第三階段,進入到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流程整合,RPA可以在系統與系統之間擔任串接的角色,讓流程完整自動化。第四階段,企業開始創新發展,業務模型隨之改變,到了最後第五階段,企業需要更好的決策與聰明的判斷,開始擁抱人工智慧(AI)。「RPA還能與AI整合,納入AI判斷進行決策,甚至讓企業用來打造試驗場域。」她提到,在數位轉型中,RPA可能是一個小角色,但是它能很快地實現企業的下一步。例如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是近期熱門的話題,如何映射(Mirror)環境,建立一個分身,便是關鍵一環。RPA只要設定好標準作業程序(SOP),便可以運用資料去執行或分析,很快就能得到成果。

依應用場景搭配授權

RPA是一種新型態的自動化模式,透過模擬人類行為,能自動執行具邏輯規則性、高重複性作業流程,本身即是一套軟體技術。目前在企業端的應用愈來愈廣泛,像是財務與會計的採購付款、訂單的建檔與報價管理或是銀行對帳、跨公司整合報表;法務部門的合約管理與審核、知識產權的收集與資料處理、證據的揭示與調查;人資的招募與員工到/離職、薪酬獎勵與福利行政、員工查詢;供應鏈的庫存管理、供需計畫、發票與合約管理、工單管理、退貨處理、貨源管理等等。RPA也能用在應用程式測試、基礎架構管理以及日常維護與監控等IT服務上。

現階段,UiPath的RPA解決方案基本包含了UiPath Studio視覺化流程設計、UiPath Robot執行機器人以及Orchestrator管理中控台。顧名思義,UiPath Studio主要是用來開發工作流程,使用者能夠用拖拉的方式來設計自動化流程,而Robot執行機器人則可以大規模的部署與擴展,根據自動化的程度,可分為半自動化機器人(Attended)與全自動化機器人(Unattended),半自動化機器人需要人工參與任務,而全自動化機器人無須人工操作,可最大限度提高各種後台活動的成本與效能收益。至於Orchestrator管理中控台,則是用於控制、排程、監控整個數位勞動力,還可進行分析效能。

樺鼎商業資訊資深顧問張凱瑞指出,Studio、Robot、Orchestrator目前採分開授權計費,大部份的使用者都是先瞭解功能後,再來討論應用場景與授權搭配。舉例而言,企業是否需要為每一個人都配置一套Studio來開發流程,抑或可以共用?當機器人愈來愈多時,企業是否需要加以部署、排程、監控或是管理等等?

「在與企業溝通的過程中,經常發現用戶對RPA存在一些誤解,例如以為導入RPA後,企業就會裁員,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完全正確的觀念,RPA確實可以節省成本與人力,就他的經驗,幾乎沒有遇到裁員的案例,原因是現今的企業大多都是人力吃緊的狀態,幾乎沒有滿員過,而RPA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已經超載的工作量。」他進一步說明,舉例而言,IT單位每天都會收到很多需求,很多時候在使用者提供申請的當下,負責人員手上可能已經累積了100張單子需要處理,往往必須等候三天至五天,才能獲得解決。假設這100張單子中有70張屬於制式的處理需求,這時就可以透過RPA來加速,如此,使用者很快就能得到回覆,滿意度也會跟著提升。而IT人員也能有更多的時間來解決帳號被鎖無法作業等特殊狀況,而不是把時間都用在70%的例行處理中。

由小而大成功機率較高

不同於一般的軟體方案部署,RPA通常都需要有高階主管的支持。原因在於,使用者並不熟悉工具開發,而IT人員則不清楚流程,若是要雙方一起協作,高階主管的支持便很重要,因為光靠IT人員並無法達成。

樺鼎商業資訊資深顧問張凱瑞(左)指出,使用者以為導入RPA後,企業就會裁員,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完全正確的觀念,RPA確實可以節省成本與人力,但就他的經驗,幾乎沒有遇到裁員的案例,有些企業甚至還因此增員。右為樺鼎商業資訊解決方案銷售經理陳慧玲。

另外,張凱瑞也建議,企業應該先從小範圍開始實踐,等到成效出現時,自然就會擴散到其他部門,這種作法的成功機率非常高,而且通常馬上就能實作上線。從使用者角度來看,通常使用者在沒有看到RPA的優勢之前,例如更好的成效或減輕了工作負擔,多半都會有所抗拒,可是一導入發現可以減輕50%的負擔,就會更願意運用,同時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而這樣的氛圍也會影響到其他部門,形成一個正面循環。 

「有時候一定也會遇到無法把流程描述清楚的使用者,UiPath提供的視覺化的方式正好能成為使用者與IT的溝通橋樑,在訪談時大致把流程畫出來,加速了開發。等到這個流程上線了,使用者已經對這個流程有所理解,也有能力動手修改,這時IT便可以退居到協助的角色,換言之,就是IT與使用者一同協作,如此一來,IT減輕了負擔,而使用者也有機會回頭審視,過去設計的流程是否有改善的空間,能不能微調。若有改善的空間,使用者又有能力來使用這些工具,就會持續微調流程,過程中都是在建立使用者的自信心,」陳慧玲指出,當事情愈做愈好,而且擴展到一定程度時,管理階層或高階主管應該要站出來,成立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CoE)去協助與帶領,將組織與環節串起來,讓IT與使用者同時發揮最大的效益。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