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 IoT 資料分析 邊際運算 區塊鏈 開放資料 數據銀行

產業攻防力爭資料主導權 數據可交易流通甚至有銀行

數據為王已成大勢所趨 掌握資料即掌握未來商機

2020-06-30
智慧行動裝置普及,加上物聯網(IoT)相關技術趨於成熟,各種數據資料快速累積,如何分析數據資料,以進一步提供智慧化服務,已成為業者關注的焦點,而業者間數據資料取得攻防戰也已浮上抬面。

 

在智慧行動裝置普及,加上物聯網(IoT)相關技術趨於成熟,帶動應用持續擴大,各種數據資料快速累積下,如何從感測器等各終端裝置收集分析數據資料,萃取價值,以進一步提供智慧化服務,成為業者關注的焦點。而其能否落實,關鍵在於掌握的數據資料是否完整有效,因此各業者間數據資料取得的攻防戰已浮上抬面。

平台業者佔絕對優勢

由於個別感測器、智慧型手機等終端裝置的數據資料,無法分析出完整意義,現有的網路服務、IoT系統大多以裝置取得使用者的活動或環境的變化等數據,再經由網路傳送到雲端伺服器。因此,特定的雲端服務或平台業者擁有絕對優勢,享有數據分析後大部分的附加價值。除統稱「GAFA」的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等代表性平台業者之外,其他業者相關應用案例亦比比皆是。

舉例而言,日本行動通訊服務業者NTT DOCOMO旗下的DOCOMO Insight Marketing,透過收集日本近9千萬智慧型手機用戶,連線至基地台的數據,分析500公尺範圍的網格或特定地區的人口分布與流動狀況。相關分析的應用相當多元,包括調查環境變化前後的人流變動狀況,例如分析高速公路和新幹線通車對人群流動性的影響、音樂會或體育賽事觀眾的屬性變化,並直接連結到銷售量的預測數據,提供動態定價等加值服務。

邊際運算、區塊鏈 改變集中化局面

各種服務平台或系統收集的數據資料,集中至雲端,乃由於可減少多個終端裝置間的資通訊設備投資或重複處理之情形,有利於降低系統成本、耗電量等。然而,過度雲端化亦可能造成不利的狀況,以IoT系統為例,若裝置端需進行即時處理時,網路延遲就會變成問題。

因此,邊際運算概念以及標榜去中心化之區塊鏈技術興起,預期將改變以雲端為主的架構,進一步促進數據流通機制的形成。在IoT系統中,「邊際」通常指位於伺服器與感測器終端裝置之間的閘道器,在裝置端加入AI等功能提升後,將不再需要閘道器,而由多台終端裝置中,有一台具備資料解析或網路連接功能的架構取代,亦即終端裝置直接扮演「邊際」端裝置。

裝置端除本身感測器的數據之外,也可收集其他裝置的感測器數據,數據收集不再為雲端平台業者所獨佔。此外,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架構,可用在感測器數據的分散記錄,而不需雲端的伺服器,一旦成形,產生數據的感測器終端裝置之價值將相對提高。

金融業吹起數據資料開放風潮

金融科技興起,近來開放銀行的話題在業界引發熱烈討論。開放銀行概念就是銀行將金融資料的所有權回歸客戶端。該制度的落實始於英國,2016年由政府主導技術規格,制定開放銀行的API標準,並且規定在客戶同意的前提下,銀行就必須透過統一的API介接,將資料授權給其他業者使用,以改善客戶的服務體驗。

臺灣亦由金管會主導,分為「公開資料查詢」、「消費者資料查詢」、「交易面資訊」三階段,推動開放銀行,並委託財金公司制訂API標準。第一階段之「公開資料查詢」已於2019年9月上線,開放的API類型,包含存款、貸款、投資理財、其他銀行服務四大類。在「開放API平台」上,第三方服務業者可看到參與銀行上架的API,選用所需API開發各種跨銀行的服務。例如,過去民眾需要進入個別銀行網站查詢,現在民眾只要下載第三方業者的App,即可直接進行跨行的利率、信用卡、匯率等資訊比較。

因應車聯網發展 汽車業亟欲掌握數據

在AI技術的快速進展下,自動駕駛與車聯網應用被視為IoT未來主要應用領域之一,產生之相關數據量龐大,在整體IoT數據中,佔有很高的比例。而數據的掌握將是影響AI技術進一步精進的關鍵,為了不讓IT業界取得主導權,目前汽車業界已就「數據取得」展開激烈的攻防戰。

Toyota在集團內部推動數據的取得與解析作業;Honda亦與Google合作,以確實掌握重要數據。Audi、BMW、Daimler等三家德國車廠則透過投資的德商HERE推動數據開放化。HERE主要經營汽車相關的數據服務事業,目前主要針對汽車相關企業,提供導航系統用的地圖資料,未來計畫進一步針對需要位置服務的物流或健康照護等相關業者提供位置資訊,期能讓客戶自行組合內部數據與HERE的地圖資料,以獲得萃取更高的數據價值。

由於HERE採行的收費方式是提供顧客資料,而其本身需要的數據也將從外部購入,亦即此商業模式是以數據資料能夠廣泛流通為前提。目前在汽車業界亦已出現推動數據開放化的徵兆。

建立數據市場流通機制為趨勢

在數據資料開放的風潮下,建立市場流通與收費機制將成為未來趨勢,以個人資料為例,透過健康照護裝置提供生理數據時,可以選擇除姓名以外全部提供,或只提供心跳與血壓數據等。對應收費方面,也可設定提供給企業就收費,提供大學研究用則免費等。若此機制成形,將衍生出所謂「數據銀行」(Data bank)的業者,提供數據資料代管服務,讓個人提供的數據資料創造價值,如同錢存在銀行會生出利息,累積的數據資料也會產生收益。 

<本文作者:周維忠,現任資策會MIC資深研究總監,專業於資訊應用相關技術及基礎環境與市場趨勢研究,長期深度觀察資訊應用新興技術發展、創新服務模式與市場競爭態勢。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長期觀測紀錄高科技產業市場情報及發展趨勢,是臺灣資通訊產業最重要的軍師,也是政府倚重的專業智庫。更多資訊請參閱官網 https://mic.iii.org.tw/>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