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主機靠攏混合雲 再次轉型續擔營運重任

2020-02-11
上集講述了幾十年間發生的三波資訊科技變革,企業大型主機面對這些巨大的市場衝擊,出人意表地不但未被淘汰而更顯重要,但面對接下來的幾十年,大型主機該如何尋求成功轉型找尋自身定位,繼續發展下去呢?本文將給出明確的答案。

 

大型主機穩定、安全、快速的特性,一直是企業營運的強力後盾。但是,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加上營運成本如影隨形,對大型主機的發展,有如一股陰霾揮之不去。

安然挺過了PC革命、網際網路的商業應用、雲端崛起等三波變革,大型主機的未來,也未必能夠樂觀以待,必須尋求轉型才能繼續存活。

「雲端」被譽為資訊基礎架構服務的未來,AWS、Google這類的雲服務商稱為「公有雲」,若是建構在企業自家機房的話則是「私有雲」。

而「混合雲」涵蓋了傳統機房裡的主機、私有雲以及外部的公有雲,對此,企業大型主機或許可以從中找到自身未來的定位。

大型主機轉型  化身混合雲

企業主機在面對「雲」和開放系統的挑戰時,如何像上集所提的第一幕和第二幕一樣應變得宜以及與時俱進,大型主機才可能保有持續成長的契機?以下將討論大型主機轉型混合雲的種類與比較。

關於主機轉型,前陣子和許多企業負責資訊相關主管們有過較深層的討論和對話,大家都有一些共識,這裡把它歸納整理如下:

1. 大型主機在特定行業仍有其價值,短期內並不會消失或被取代。

2. 雖然現行主機的運行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面對未來3年、5年,或是更長遠的策略挑戰,企業必須提早思考下一階段資訊戰略和佈局未來。

3. 轉型並不是把主機換掉就稱為轉型,而是在滿足業務需要、成本效益、安全穩定之間要有一個架構平衡點。

4. 「混合雲」是現階段大家可接受的主機轉型方案之一,既兼顧原本的主機架構,也新增科技進步元素,最重要的它是一種漸進式的逐步移轉,慢慢拆解主機功能往新平台移動的方式,可確保營運不中斷的風險可控。另外,人員的能力與人力也可逐步與時俱進,避免知識斷層產生的科技風險。

5. 最後一點最有趣,資訊長們大多認為其實主機轉型到開放性平台和雲端不一定就有較好的整體成本效益,因為原本只需要管理主機即可的事,現在要分散到許多的系統,其整合和管理的相關人力和成本大多被低估,有個好處是每年編列資訊預算時,「主機」廠商不再一枝獨秀,需要特別向內部稽核單位解釋和說明。

選擇適合主機轉型方式

企業如何選擇最適合的主機轉型方式?這可能是很簡單的問題,但仔細考慮其中環節,卻又錯綜複雜。

模式一:直接採購新系統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一個現代化的系統直接取代傳統主機不就好了嗎?可是事情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因為存在了數十年的大型主機應用系統充滿了過往企業的策略模型、業務邏輯、管理手段,甚至對客戶的合約承諾等,都不是一個新的系統馬上就具備,所以通常這類的新系統都必須客製。

然而,這類型的轉型風險在於新系統對既有流程與運作模式改變實在太大,新舊兩套系統可能從設計概念、資料架構、前台服務與後台管理的出發點都不一樣,再加上數十年來的沉痾,已經沒有人講得清楚資料架構邏輯為何,強推新系統一步到位式的上線,極有可能是災難一場。

模式二:Re-Host到開放平台

在驅動企業進行主機轉型的幾個重要因素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型主機的總持有成本,相對其他開放性系統來得比較高,也沒有選擇替代性;主機廠商說漲價就漲價,說要升級就得升版,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這讓企業逐漸累積了對擁有大型主機的質疑。這時候市場上就會出現一些虛擬化的解決方案,號稱可以在開放平台上模擬主機的運行,這樣一來,企業就不再需要大型主機硬體,應用系統也不必改,可以直接模擬運行在x86硬體架構上,類似平常的x86電腦上再開一個虛擬主機環境,如圖1所示。

圖1  Re-Host方式示意圖。

乍看之下的確如此,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原本選擇大型主機的初衷,就是大型主機的安全、效能、可靠性與穩定度,以及便於管理的整體架構與服務,如今反而為了成本而將企業核心交易系統遷移到一個更為不穩定及可靠的虛擬系統,況且轉型就是要擁有耳目一新的新應用系統,這種虛擬方式還是舊系統架構,根本無法滿足業務新需求和創新。

在兩岸三地中,這類虛擬系統在複雜以及需要快速即時的企業核心應用系統中的POC(Proof of Concept)幾乎都以失敗收場,例如銀行核心帳務系統等,介面過多和複雜的即時交易系統也不適合,因為這種轉型方法耗費的測試人力和資源成本幾乎等同重新改寫。另外,相關成本也從大型主機費用轉移到虛擬主機的軟體費用而已,起碼在台灣還沒聽過有一家企業會採用這種方式進行轉型。

綜合這類稱為Re-Host的轉型方式,可能的風險如下:

1. 無法立即享受到現代化程式帶來的所有優勢。

2. 將花費大量現有人員與時間,用於「清理」與「測試」轉換後的程式碼,以確定該程式碼能正常運作。

3. 舊有應用系統之維護和強化作業,在轉換為Re-Host後的程式碼管理工具,可能很複雜(Re-Host程式修改工具邏輯繁瑣,且Compiler出錯時將難以自行解決,如有第三方程式將更是無法配合)。

4. 難以測試出業務流程的完整度、處理效能速度、平台可靠性,以及安全架構潛在風險。

5. Re-Host轉換完後的資料架構依然老舊,在新平台的架構下將更難以管理。

模式三:Re-Architect應用系統

現階段主機轉型有另一個專有名詞稱為「主機現代化」,現代化指的是將傳統主機SOE的部分往開放性和敏捷性較高的雲平台逐步遷移,遷移的過程中,除了要解決現有的主機問題外,同時也要新增功能滿足企業未來可能的需求,開發工具以Java等現代化高階程式語言以及外部關聯性資料庫,取代原本的主機的組合語言、COBOL以及VSAM、ISM等資料架構。這種作法是目前在交易複雜、大量且快速嚴謹的金融產業中最為普遍的大型主機轉型方式,會採用這種方式也是考慮到如何無縫接軌地轉型和兼顧營運風險。

近年來,由於企業服務系統的管道越來越發達、連結主機資訊介面的種類和頻率都相對地提高,這讓主機資源成為一大負擔,例如手機App的查詢類交易在某些尖峰時期暴增,Chatbot的7×24小時互動功能也會占用主機系統資源,更別說某些企業促銷活動的時段或特殊活動時,主機資源幾乎被查詢類交易所占據,這對真正要進行對企業有營收幫助的活動交易來說是很不樂見的。

例如,查詢商品幾乎用掉了主機80%的系統資源,只剩下20%的資源提供給下單採購的交易活動,類似的資源排擠是資訊從業人員最不想看到的,因為進來查詢看熱鬧的多,成交的數量卻因為資源排擠一直等待無法快速完成交易,造成主機資源成為瓶頸的現象,這也是主機資源買再多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況且還得要考慮平常買這麼多的主機資源其實也是一種浪費。

所以,市場開始有把SOE查詢類交易從主機往外搬到私有雲平台的想法,這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方式,原因如下:第一,主機不必再額外增加資源,另外也可以同時取得雲平台彈性和現代化等多項優點解決新的業務需求,如圖2所示,主機內所有功能將被部分解構到雲平台,在雲平台上實現敏捷與大量的資源需求,也是近10年來主機客戶轉型最為成功與最多客戶採用的方法。

圖2  主機混合雲架構圖。

在中國大陸,許多銀行客戶採用此方法在雙十一的節日中大量承載了尖峰交易所需的系統查詢資源,讓主機資源可以服務更多的實質營收交易,不但節省主機資源成本更可增加更多的收益。在許多亞洲領先的商業銀行中,利用此混合模式加速了數位銀行科技與服務的推陳出新,將金融服務創新邁向新的里程碑,也拉大了與競爭者的差距。

總結來說,Re-Architect的優點包含了以下幾點:

1. 可善用企業現有人力與資源,逐步完成人力與能力的轉型。

2. 性能優化、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兼具敏捷效率。

3. 提供現代化的用戶體驗。

4. 建立全新的資料架構,真正符合新一代的業務需求。

5. 時間與資源成本的節約。

6. 更易於維運的開放新平台。

挺過科技變化衝擊大型主機持續增長

原本在20年前,許多人都以為大型主機已經岌岌可危,沒想到它依然挺過一波又一波的科技變化衝擊與市場殘酷的選擇,根據Allied Market Research在2017年針對全球主機市場的調查,預計到2025年全球主機市場規模將達到29億6百萬美元,而且從2018年至202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約為4.3%,這個成長規模相比其他商用伺服器在雲端的競爭分食之下,算是很亮眼了。

以下綜合分析大型主機為何持續增長?它又將在雲端世界裡扮演何種角色?

在企業中大型主機多用於處理關鍵任務的應用系統,這些應用系統亦需要處理大量數據。所以,利用大型主機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來處理與儲存大量資訊的能力是被這些企業所肯定,再加上數位化轉型和行動化資訊的持續增長趨勢,即使利用「混合雲」的做法將部分功能遷移至雲平台,但是大型主機在SOR穩態部分的系統功能,仍然是企業客戶最多的選擇,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大型主機仍將在數年後繼續蓬勃發展。這方面的主要觀察包括:

1. 大型主機變得更強大:這是大型主機持續保有競爭優勢的最大因素,在單一機器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和速度這方面,除了特定的雲端運算外,大型主機的算力資源早已遙遙領先其他類型的商用服務器。

2. 大型主機支援多種作業系統:大型主機利用LPAR支援z/OS和Linux等多種作業系統的能力是另一個強大的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型主機也預告將來能夠採用更多樣化的作業系統以迎合主機雲的到來。

3. 大型主機適應新技術趨勢:隨著CI/CD持續交付和Docker等創新應用重塑了資訊組織在軟體開發和部署的模式,大型主機也已經跟上了這一波DevOps和Agile的步伐。另外,大量部署雲端Container的能力也是一般雲端伺服器難以類比的。

4. 「混合雲」的整合與創新能力:大型主機在混合雲的角色透過同步整合等工具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因此主機穩態的SOR整合敏態的雲端SOE架構已經成為企業的新標準應用架構。利用此架構讓企業在推動業務創新以及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時,亦可截長補短縮短整體開發時間,最重要的是,可以讓企業技術人員重新思考開發的創新方式與新技術的賦能。

2019年9月IBM剛剛發表了新一代的大型主機z15,如圖3所示,這是IBM公司第15代的大型主機平台,同時也是一個工程奇蹟,z15每天最多可處理1萬億個Web作業,支援大數據庫,並可擴展到240萬個Linux容器Container,z15可以協助企業透過原生雲的開發加速數位化轉型,確保高可用運行並實現端到端數據保護和身分驗證。而z15的最大差異其實是在強化客戶資訊隱私和安全方面,因為基於資訊加密原則的需要,z15可在企業內部、私有雲、公共雲或混合雲環境中的任何地方執行加密,以解決「資訊隱私護照」和「即時恢復」的需求。

圖3  IBM z15大型主機。

此外,z15還為原生雲的應用系統開發提供了獨特的功能,可協助客戶實現主機雲應用系統的現代化,建構管理,並安全地整合最重要的關鍵作業負載。當然,拿z15這類大型主機來當雲端使用,看起來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成本效益需要好好地估算就是了。

而今講到主機,很多人聯想到的都是「價格不菲」的電腦設備,尤其在雲端運算盛行,基礎架構取代性多元的今日,幾乎很少人在談論主機和它的定位,但是身為資訊人,學習資訊系統、使用資訊系統絕對不能不認識大型主機,即使在雲端架構普及的今天,仍要花費相當的氣力和整合數量眾多的軟硬體才能與一台主機的性能、效能與安全管理相提並論,更何況主機的LPAR架構更是雲端資源分享式服務的始祖,所以主機的價值真的不是用價格可以衡量的,它一定是企業核心應用系統服務不可缺少的一環。

無論企業是否有大型主機,面對未來的雲端趨勢,企業仍然需要制訂合宜且可落地的雲端戰略,以便面對接踵而來的經營挑戰。

根據IBV的調查,在2021年有98%的受訪機構將採用混合雲的架構,企業必須深思如何利用「混合雲」架構在大型主機與雲架構之間尋求服務功能的彈性與可靠、規劃主機SOR來提供穩定與安全的服務、整合雲端SOE來實現快速交付原則、設計共用或共享平台避免資源重複,以及減少未來維護相關成本。

結語

「大風起兮雲飛揚」,這是二千多年前的劉邦在宣告新時代的到來,時間跨度來到二千多年後的今天,飛揚的雲端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科技趨勢,相信主機雲成為普遍性雲端資源的那天也會很快地到來。

<本文作者:林翰為IBM公司雲端應用系統開發創新事業群副總經理,應用系統服務經驗約23年,專長在於應用系統策略規劃、轉型規劃、系統流程優化、大型資訊系統規劃與導入、系統測試、雲端系統轉型規劃與執行。專長領域在交通運輸業與銀行業。>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