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用vSphere FT容錯機制 享受VM超高可用性運行

vSphere FT高可用性機制能夠協助企業保護VM虛擬主機的服務和應用程式,讓服務不中斷、重要資料不遺失。本文將先介紹vSphere FT的運作架構,然後提供最佳作法,並進行相關的效能測試。

虛擬化解決方案推陳出新,VMware虛擬化平台的最新版本VMware vSphere 6.0,已經在2015年3月時正式發行。之後,在2015年9月時推出VMware vSphere 6.0 Update 1(簡稱6.0 U1),此版本中主要增強功能為VAIO、停用SSLv3支援、支援VSAN 6.0 Update 1跨地理位置之叢集運作架構。

接著,在2015年10月時推出VMware vSphere 6.0 Update 1a(簡稱6.0 U1a)版本,並在2016年1月時推出VMware vSphere 6.0 Update 1b(簡稱6.0 U1b)版本,主要為修正虛擬化平台ESXi與Active Directory之間Kerberos通訊,以及低延遲VM虛擬主機會獨佔運算核心的修正。

現在,最新的VMware vSphere 6.0 Update 2(簡稱6.0 U2)版本,已經於2016年3月時正式推出,此版本當中的重要增強功能及修正如下:

‧高速乙太網路:從ESXi 6.0 U2版本開始,ESXi虛擬化平台支援25Gbps和50Gbps乙太網路。

‧VMware Host Client:採用HTML 5技術的VMware Host Client(由VMware Labs當中的Embedded Host Client演化而來),可以用於連線管理「單台」ESXi主機,例如建立VM虛擬主機、調整虛擬網路、儲存資源等等。同時,VMware也正式宣告舊有的vSphere C# Client將不會在下一版本的vSphere中出現。

‧VMware VSAN 6.2:最新的VMware Virtual SAN 6.2版本,正式與ESXi 6.0 Update 2版本綁定在一起。因此,當企業及組織將底層虛擬化平台升級為ESXi 6.0 U2版本時,便能直接建構VMware VSAN 6.2軟體定義儲存運作環境。

‧VAIO支援IPv6網路環境:在純IPv6網路環境中,ESXi 6.0 U2運作環境中的VAIO(vSphere APIs for I/O Filtering)已經支援VASA Provider。同時,也正式支援VMIOF 1.0與1.1版本。

‧停止支援AMD部分處理器:目前在vSphere 5.x版本中,支援的AMD Opteron 12xx、22xx、82xx系列處理器,從vSphere 6.0 U2開始將不再繼續支援。

‧VCSA外部資料庫:在未來的主要版本中,VMware將不支援採用Oracle 11g和12g當成VCSA(vCenter Server Appliance)的外部資料庫。

‧修正VXLAN與Netflow問題:在先前版本中,於VXLAN網路虛擬化運作環境內啟用Netflow功能時,可能導致ESXi發生PSOD的問題已經解決。

‧新版VMware Tools:在ESXi 6.0 U2版本中,VMware Tools將採用最新的10.0.6版本,並解決先前版本中在IGMP運作環境的問題。

當企業或組織將vSphere ESXi虛擬化平台升級至最新的ESXi 6.0 U2版本之後。倘若,vCenter Server與vSphere Web Client發生故障無法使用時,管理人員只需要透過內建的VMware Host Client機制,開啟瀏覽器並在網址欄鍵入「https:///ui」,便可以連線至單台ESXi主機進行管理作業(圖1),而無須依靠必須額外安裝的舊有vSphere C# Client。


▲圖1 VMware Host Client操作示意圖。(圖片來源:VMware vSphere Blog - vSphere 6.0 Update 2 - What's New)

認識vSphere FT運作架構

VMware vSphere FT(Fault Tolerance)運作機制,在於能夠提供VM虛擬主機中運作服務或應用程式高可用性。

當運作在ESXi虛擬化平台上的VM虛擬主機啟用vSphere FT特色功能之後,原本所運作的ESXi虛擬化平台發生硬體故障事件時,vSphere FT機制將會以類似vSphere vMotion的遷移技術,讓身處於另一台ESXi虛擬化平台上的次要VM虛擬主機立即接手原有VM虛擬主機的服務和應用程式。

簡單來說,啟用vSphere FT機制後的VM虛擬主機,將能夠在「主機層級(Host Level)」的部分達到零停機時間(Zero Downtime)、零資料遺失(Zero Data Loss)、零連線遺失(Zero Connection Loss)的目的。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