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防疫 口罩 資料管理 實名制 個資保護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防疫工具也涉及資訊管理

從口罩實名制看個資保護 科技與隱私界限受爭論

2020-04-14
口罩是防疫工具,也涉及資訊管理,若要管制,其解決方式之一即為實名制,以有效管控供需平衡及分配正義。過往提到實名制,難免會引發個資保護與言論自由的爭論,在疫情蔓延之際,一切以防疫順時鐘為優先,而這樣的做法是否適當,通常也是要等到潮水退了,大家才能平心靜氣地檢視是非對錯。

 

新冠肺炎是今年(2020)橫掃全球的黑天鵝事件。新冠肺炎自中國武漢爆發後蔓延開來,疫情持續升高,引起各國震驚並加強防疫措施。台灣亦積極防疫,其中也包括了農曆過年後推出的口罩實名制政策與口罩地圖機制。雖然還是有人抱怨:「跑了多家藥房就是買不到口罩」,有的藥房還張貼告示:「不要相信網路報的存量,請以現場為準」,但台灣的口罩政策仍受到多國讚揚,在這場新冠肺炎作戰中,除了看到人性的善與惡外,也看到資訊管理在防疫的重要性。

口罩實名制的應用與反思

口罩是防疫工具,也涉及資訊管理,包括供需數量、對象及分配之公平。如放任不管制,則可能爆發民眾搶購囤積,導致很多人買不到口罩,而引發大規模恐慌效應。若要管制,除徵用口罩之外,更要確保人人都有機會領,且只能定期適量以免供不應求,其解決方式之一即為實名制,以有效管控供需平衡及分配正義。過往提到實名制,難免會引發個資保護與言論自由的爭論,但在疫情蔓延之際,為了防疫之公共利益與促進民眾健康,似乎「非常時期,非常手段」的教條變得無限上綱,一切以防疫順時鐘為優先,而這樣的做法是否適當,通常也是要等到潮水退了,大家才能平心靜氣地檢視是非對錯。

今年2月推出的口罩實名制是以民眾自健保特約藥局購買限量口罩時須憑健保卡來運作,藥師刷卡後即知客戶身分以及是否於7天內重複購買限量口罩等重要資訊,此可有效管控口罩分配數量,但還是造成藥房外大排長龍及上班族買不到口罩的民怨。而3月12日推出的口罩實名制2.0則是開放網上預購超商取貨,其身分認證方式即為可插卡使用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或是不插卡,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進行手機認證。

由於口罩實名制產生相當功效,這就引發實名制是否宜廣泛應用作為政府管制手段的思考。除無人機之實名管制規劃之外,過往在網路管理上特別是針對假消息、假新聞的散布,曾有採取實名制的倡議,也有部分國家採取此手段,但在國內還是引起箝制言論自由以及侵害個資的疑慮。一種折衷方案是「前台匿名,後台實名」,也就是使用者應向網站服務管理者提供「實名認證」,惟其發文與評論,仍可以匿名方式為之。如有匿名者之言論涉嫌違法,如誹謗、造謠等,司法機關得透過網站留存的使用者資料追究其法律責任。正值新冠肺炎蔓延之際,關於疫情的謠言也滿天飛,而有管制假消息的必要,值得探究實名制更廣泛與細膩的適當做法。

口罩地圖與開放資料

關於口罩地圖機制,則是將衛福部建置的「防疫口罩管控系統」所掌控的健保特約藥局登錄進貨及購買資訊所顯示各藥局的口罩庫存量,釋出到政府開放資料平台,再由民間科技社群據此建置可以顯示各藥局口罩供給狀況的口罩地圖,包括使用者周遭的特約藥局、即時口罩數量及導航路線等資訊,讓民眾得以按圖索驥,更有效率地找到適合的藥局,增加買到口罩的機會。至於有藥房張貼告示說:「不要相信網路報的存量,請以現場為準」,可能是因為許多藥房採取先領號碼牌的前置作業方式,導致即使口罩地圖顯示有存量,但人到場時,藥局會說號碼牌發完了,即使還有口罩,也是留給已領到號碼牌的民眾。因此如果能將號碼牌發送的資訊也同步更新,或許更能優化口罩地圖的功效。

誠然,在大數據(Big Data)時代,開放資料(Open Data)是世界潮流,有助於業者開發創新產品衍生加值型資訊,亦可促進民眾生活便利與社會福祉。我國也積極推動開放資料,從政府做起,如健保署將民眾之個人健保資料提供予國家衛生研究院建置「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及衛福部建置「衛生福利資料科學中心」之利用,俾促進國內全民健保相關研究以提升醫療衛生發展,不過還是引發個資保護的爭議。至於民間機構是否開放資料供他人加值運用,則屬個別業者的商業決定,而最近在開放銀行的趨勢下,正開展銀行業者開放資料的多元應用。

在這次防疫大戰,民眾健保就醫資料與出入境紀錄資料兩個政府資料庫也打通任督二脈,讓醫師得於民眾門診時以健保卡連結其出入境資料之旅遊史,而能有效進行相關防疫通報與因應作為。不過,這種開放資料只在公部門與醫療院所進行,並未開放給社會周知,因其涉及個資隱私保護。或有人主張為有效防疫,應將病例代號之接觸史與生活路徑等資料對外開放,民間科技社群則得據以製作疫情地圖,避免踩到地雷。但此舉恐會侵犯病患之個資隱私,也可能造成歧視的不公平待遇,仍須探尋更周延的解決方案。

瘟疫考驗人性與科技

防疫工作上會遇到許多資訊管理的問題,例如疫情調查。而隱匿疫情是人性,搶購防疫物資以自保也是。

操縱篩檢標準與人數範圍,雖可暫時美化國家疫情,但卻可能突然豬羊變色一發不可收拾,而疑似受到感染的病患也可能會隱瞞病情,害怕被貼標籤汙名化,反倒增加疫情擴大的風險。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謬寫的《瘟疫》一書描寫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人們陷入恐慌並坐困愁城,而今日的新冠肺炎也造成人心惶惶,人與人之間發生信任危機,有人希望能揭開病患面紗公諸於世,避之唯恐不及,但卻可能違反個資法及傳染病防治法。

惟在高度監控的國家為有效控制疫情,則可能由國家機器與民間機器合作,彼此開放資料而創造出得以監控民眾身體健康狀況的數位碼,若要搭乘交通工具或出入特定場所需掃碼通關,如此則能確實落實居家隔離與檢疫,且避免身體健康亮黃紅燈的民眾到處趴趴走。但身處在老大哥正在看著你的社會之中,監控無所不在,個資隱私也亮起了黃紅燈,到底身體健康與靈魂自由哪個重要?值得吾人深思。

<本文作者:陳佑寰,目前為執業律師。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碩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專攻領域為智慧財產權法、高科技產業議題及資訊法等。>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