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eniusONE Unifi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daptive Session Intelligence Network Performance Monitor Deep packet inspection Network Instruments Packet Flow Switch NetScout Observ 效能管理 NPM APM DPI ASI PFS NI

結合APM與NPM機制 快速解除應用效能瓶頸

2014-12-22
為了維持IT基礎架構的正常運行,管理者多數需仰賴工具協助監看,當發生問題時得以及時告警,以便盡速排除。基於以往專業分工的人力配置,應用程式部門與網路部門大多分屬兩組不同團隊,各自以網路效能管理(Network Performance Monitor,NPM)、應用程式效能管理(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APM)工具輔助監控。
就目前的網路管理(Network Management)領域來看,NetScout亞洲業務發展經理鄭凱介說明,大致可細分為四種不同技術類別,分別是:錯誤管理、伺服器管理、安全管理、效能管理,各有不同解決方案提供者。錯誤管理指的是網路節點發生故障或離線,會主動告警通知;伺服器管理關注的是CPU、執行程序等運作狀態;安全管理則是防火牆等資安機制。

從IT維運管理的角度而言,大多會先建置錯誤管理機制,之後才陸續添加伺服器與安全管理。鄭凱介認為,若只是觀察單一管理工具平台產出的資訊,其實難以反應出真實應用狀態,而必須從網路到伺服器群組,對整個應用服務遞送過程的效能表現,皆必須有所掌握。當網管人員接收到使用者反映網路連線效能變慢時,才得以釐清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

DPI封包解析 專利ASI擷取效能資訊

擅長效能管理領域的NetScout,提供的nGeniusONE Unifi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解決方案,可融合網路與應用程式效能資訊,呈現端到端的完整資訊。底層運用的是深度封包檢測(Deep Packet Inspection,DPI)技術,如同監控攝影機般在網路上不斷錄製流量活動、問題狀況等資訊,再通過NetScout的ASI(Adaptive Session Intelligence)專利技術進行資料擷取,解析出網路與應用程式效能指標值,例如資料庫Query指令等,無須安裝代理程式,將網路與應用程式流量轉換成簡單可檢視的圖形介面。

NetScout台灣區技術顧問陳建宏舉例,像是網路銀行服務,使用者經網頁登入系統後,可查看帳戶餘額、股票進出記錄、存提款記錄等,但其實該網頁本身只是前端入口,當用戶操作點選個別功能時,會自動連結到其他專屬提供服務的伺服器系統或資料庫系統,為確保操作行為觸發的連線傳遞品質,即必須建立記錄檢視的機制,至於詳細程度可依照企業端需求而定。

主要運行方式是透過PFS(Packet Flow Switch)設備,部署為In-line或TAP模式進行流量接取。「其實Port Mirror是最常見的建置模式,但網路上有很多設備需要監看,Mirror會受到實體連接埠支援數量的限制。因此建議可透過In-line架構的PFS設備複製完整流量,再傳遞給工具解析。」陳建宏強調。

「其實解析封包後資料保存不難,問題在於儲存的資料必須經過整理與過濾,才有利用價值。」鄭凱介說,例如Http封包中包含的圖片、影像、文字等非必要資訊,皆不會被保留。因此儘管網路封包流量大,經由ASI技術取出應用服務效能相關的資訊,並不致佔用過大空間。


▲NetScout nGeniusONE以專利技術ASI(Adaptive Session Intelligence),取出封包內效能相關的資訊,提供網路維運與系統管理團隊,於儀表板上自行切換檢視。(資料來源:www.netscout.com)

ASI技術可擷取的效能資料內容亦包含資料庫系統,例如針對Oracle資料庫的Connect指令,即可發現Request延遲(Latency)或失敗的資訊,並且經由累計失敗次數,及其事件內容判斷問題原因,完全無需安裝代理程式。

陳建宏進一步說明,其實概念上資料庫系統為伺服器,網頁伺服器等則皆為Client,同時連接至資料庫可能會產生不同結果,此時即可經由封包擷取與分析,得知資料庫回應狀態、產生的錯誤代碼、回傳碼(Return Code)等資訊,不需額外安裝代理程式也可掌握。

詳加記錄封包內容 排除效能問題兼存證

另一家同時具有網路與應用程式效能分析技術的廠商Network Instruments(NI),解決方案架構是透過Observer Reporting Server彙總底層封包資訊,以圖形化介面呈現,讓管理者一目了然網路流量使用狀態。

至於資料的來源,瑞奇數碼技術經理林凱銘說明,大致分為兩種應用情境。首先是提供網管人員短時間的故障排除工具Observer軟體,例如當使用者反映網路很慢,即可帶著已安裝Observer工具的筆記型電腦,找到該使用者連接的網路交換器,透過Port Mirror連接埠收取封包,來查找問題;另一種則是建置在骨幹網路的GigaStor設備,擁有大型儲存空間以長期記錄封包內容,當儲存空間不夠用時則自動覆寫舊資料。外點網路則可透過Probe設備收取流量,再回傳至GigaStor保存。


▲Network Instruments內建的MultiHop分析機制,可在Observer Reporting Server圖形介面上指出瓶頸位置。(資料來源:www.networkinstruments.com)

只要透過Mirror方式建置封包擷取與分析機制,無法避免會遭遇流量過大導致封包遺失的狀況,對此GigaStor設備上搭配的是NI自行研發設計的Gen2網路擷取卡,內嵌專屬CPU與記憶體處理網路封包,以解決此問題。

其實網路封包記錄發展已相當成熟,林凱銘觀察,就功能面來看各家廠商的差異已不大,因此客戶反而較關注操作介面需能簡易上手,以及分析報表資訊的豐富程度。「網路流量檢測方式可說是NI的特色之一。網管人員可經由時間導覽軸,選擇尖峰流量的區間,進一步細看流量最多的IP位址、通訊協定等資訊。此外,以MultiHop分析機制來釐清網路瓶頸位置,亦是NI的特點,可透過Probe蒐集各個網段的封包,交給GigaStor全數匯總並產生分析圖表,以找出造成網路壅塞的環節。」

由於NI的封包擷取技術除了表頭,更重要的是可收取Payload,也就是資料內容欄位,例如使用者瀏覽的網頁、郵件附件外發的檔案內容等,皆可詳加記錄。「因此在台灣的企業用戶亦常將NI方案應用於側錄,作為日後萬一遇到訴訟案件時的呈堂證供。」林凱銘說。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