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votal Container Service Google Cloud Platform Oracle Cloud Machine AWS Storage Gateway IBM Cloud Private AWS Snowball Edge AWS Snowmobile Cloud-Native Azure Stack IDC

遠交近攻助企業跨越門檻 混合雲應用不必再雙主修

2017-12-14
儘管雲端服務日益普及,但雲端原生(Cloud-native)的資訊應用,因不相容、不能延續廣大企業過去多年來的資訊投資,長期而言雲端原生終將全面到來,但在此之前的短中期內,企業仍須讓既有資訊系統與雲端環境接軌,逐步漸進地轉移,因而需要混合雲(Hybrid Cloud)方案。
有關混合雲的實踐方法,最初讓在地端與雲端間,透過程式介面的呼叫來協同運作,但應用開發者必須同時熟悉兩端的資訊系統,或資訊團隊得會議協調溝通,方能順利介接。

然IDC觀察,近一、二年來資訊技術業者正嘗試用「技術再包裝」或「技術策略聯盟」方式,來減輕企業實現混合雲的心力與難度,開發者只要熟悉原有一端的系統及技術,即有機會實現混合雲應用,團隊人員不再需要兩端知識與能力兼具。

以技術再包裝而言,原有在雲端上執行的資訊系統與環境,開始搬遷到企業自有機房內,許多企業過往之所以抗拒使用雲端服務,主要在於系統反應速度、資訊安全等顧慮,然而系統一旦在自家機房,即可自主掌握反應速度與資訊安全。如Oracle於2016年提出的Oracle Cloud Machine(OCM),或IBM於2017年發表的IBM Cloud Private(ICP)均是此種作法。

同樣地,就在2017年中Microsoft也提出Azure Stack,將原有在雲端上的Azure IaaS、PaaS服務,以整機櫃方式搬遷到企業機房內,但虛擬機器、儲存空間的使用方式及計價模式等,仍比照雲端上的Azure服務,甚至可使用與Azure雲端服務相同的應用程式市集。

原生雲端服務供應商拓展技術聯盟

相對於Oracle、Microsoft、IBM等在地端資訊系統起家的資訊技術大廠,Amazon、Google則是從雲端環境原生起家的資訊技術大廠,由於已站在資訊環境發展的相對前沿位置,Amazon、Google並不重視在地端商務資訊系統的發展,僅少數發展可提。

例如Amazon有AWS Storage Gateway(閘道器),允許企業用戶以在地端的方式使用遠端的S3儲存服務,有較快的存取反應,並由Gateway進行在地端與雲端間的資料同步,或為了能將資訊系統能轉移搬遷到雲端,AWS提供運送路途中的權宜方案,如AWS Snowmobile貨櫃車運算、AWS Snowball Edge手提箱運算等。

Google方面亦同,2009年Google推出裝設於企業端搜尋專用機Google Search Appliance,供企業快速搜尋自有檔案與文件,但此一在地端硬體確定在2016停售,2019年則全面停止(包含售後支援服務也停)。相對於企業用在地端方案,Google甚可能較重視消費性資訊硬體產品,如Android系列、Chrome系列等。

如此而言,Amazon、Google理應全心衝刺雲端技術發展,但實際上Amazon、Google也開始強化在地端的方案,原因是Public IaaS雲端服務市場雖仍持續強勁成長,然成長率也有轉緩跡象,為持續保有高成長力道,Amazon、Google也嘗試提出混合雲的接軌方案,進一步刺激企業採行雲端服務。

不過,Amazon、Google已不適合回頭發展自有的全新在地端資訊系統,如此將投資巨大,且難以與在地端技術已高度成熟的Oracle、Microsoft、IBM等業者競爭,是投報率低、吃力不討好的作法。

因此,Amazon、Google轉而與其他在地端資訊大廠合作,締結技術聯盟,使原有在地端的資訊系統也能在雲端使用,例如去年AWS與虛擬化軟體大廠VMware合作,提出VMware Cloud on AWS,可在AWS機房內執行VMware(vSphere)虛擬機器。VMware亦與IBM簽約,IBM全球機房可支援VMware虛擬機器的不停機搬遷轉移服務。

雲端偕同地端 共築多雲平台應用

2017年6月,Google宣布與超融合軟體大廠Nutanix合作,使Nutanix Enterprise Cloud OS、Nutanix Calm以及Nutanix Xi等可與Google的GCP(Google Cloud Platform)連結運作;進一步地,VMware在2017年VMworld例行年會上宣布,旗下子公司Pivotal與Google合作,推出Pivotal Container Service(PKS)容器雲端服務,此均顯示雲端資訊業者與在地端資訊業者正積極合作。

由於VMware、Nutanix業務高度集中於在地端,為盡可能避免對現行業務造成衝擊,因而選擇與原生雲端業者合作。VMware過往曾嘗試發展自有的Public IaaS服務vCloud Air,但最終選擇拋售,轉加強與全球性、各國在地性的雲端服務商合作,專注在虛擬技術軍火商的角色,不再親自投身戰場。 由此可知,資訊技術業者期望讓企業用戶,只需具備原有已熟悉的在地端或雲端資訊技能知識,即可將資訊系統任意轉移到另一端,或同時佈建於兩端,或輕易地與另一端協同一體化運作,以此促使企業加速採行混合雲,為達此目標,因而有了技術再包裝、商業聯盟等行動。


▲在地端與雲端資訊大廠締結技術聯盟,降低資訊系統上雲所需的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從在地端系統延伸發展到雲端服務的業者,已不盡然以在地端技術為優先,而是許多新技術已率先在雲端上先行開通,獲取用戶的意見反應,經一番淬鍊成熟後,再複製轉移到傳統的在地端,此已有「雲端優先(Cloud First)」的概念與實踐,以此加快提升技術競爭力,業者若堅持優先維護既有在地端業務與市場,反可能不利長期技術競爭。

最後,現階段的混合雲方案是否已是終極演化型態?答案可能為否,上述的方案多數為業者專屬技術,但自由軟體、開放原始碼軟體的技術也在雲端上積極開展,即便已有高盛名、高普及的AWS S3物件儲存服務,也逐漸難以忽略另一物件儲存技術OpenStack Swift,前者為業者專屬,後者為開放標準。

雖然有些業者的雲端服務也修改自開放原始碼軟體,如AWS的EC2修改自Xen,資料倉儲雲端服務也引用PostgreSQL,但終究有些差異,在作業系統、資訊系統持續雲端化的發展下,預估混合雲仍需持續精進演化才能合乎眾人期望。

<本文作者:郭思偉,IDC台灣區企業應用研究部資深市場分析師。>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