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智慧分析隨企業轉型 自助服務降低進入門檻

隨著企業商業型態的轉變,以往主要提供高層管理決策參考所建置的商業智慧與分析工具,開始逐漸轉向基於大數據平台,提供自助服務分析(Self-Service Analytics),讓第一線的業務單位(Line-of-Business)也能藉此快速掌握市場脈動,以便及時因應。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於今年初發布的年度調查報告顯示,持續位於「領導象限」的商業智慧與分析工具業者,主要為Tableau、Qlik、Microsoft Power BI,過去熟知的SAP、SAS、Oracle等供應商卻未被列入,由此不難看出市場的區隔與轉變。

Tableau無須建立Cube 直接拖拉設計報表

Tableau代理商精誠資訊產品行銷事業部資安協理詹伊正指出,傳統商業智慧方案廠商仍舊持續且穩固地發展資料倉儲方案技術,但是現在企業端的應用需求,是希望能夠擴大資料價值,讓人人隨時皆可運用,而非僅限於專家。如此一來,工作流程就不再是以往由業務單位提需求、IT部門主導報表實作樣式,而是回歸到產生數據、或相關的部門員工。因此以簡單方式達到商業分析,成為現在應用發展趨勢,其中主要牽涉到資料的取得、運用、視覺化呈現等方面的產品設計,而Tableau正是該領域的佼佼者,可說是精誠資訊引進國內市場的主因。

其實精誠資訊已累積多年資料分析的知識與經驗,早在2008年即看好Operation Intelligence(智慧化維運)的趨勢。詹伊正說明,IT環境每天會產生相當多的Log檔案,當問題發生時,以往通常必須逐一檢查Log內容,相當缺乏效率,因此當時便引進了Splunk,是精誠資訊首度代理資料分析方案,統一收容機器產生的Log,並且運用大數據平台,快速地指出問題根源。

不僅IT維運需要從龐大的Log中找到智慧,商業營運的需求驅動力更強。只是談到商業智慧,多數會聯想到以往需動輒一年以上才能夠建置完成資料倉儲系統,所有的資料必須經過ETL(Extract-Transform-Load)轉換並且正規化,載入到預先設計的多維度的資料模型(Cube),再透過商業智慧工具撈取、產生報表。而報表中的分析數據與呈現方式,勢必得由IT部門協助設計,無法即時產出。

「但現在市場型態是『以快打慢』,要以最快的時間運用數據資料來洞察、分析市場,才能符合高層管理決策需求。因此數據資料應該還給產生者本人執行分析與管理,即使是老闆也可運用簡單的視覺化工具實作分析。」詹伊正說。現在的市場競爭者不僅同業,亦可能來自各種不同領域,競爭只會更趨激烈,數據分析的速度也必須跟上腳步,以便讓營運管理決策更有效率。


▲Tableau 10新版提供多種不同資料庫連線支援,以及非結構化樣式。(資料來源:https://goo.gl/pYZ322)

精誠資訊智慧服務行銷處顧問吳季有說明,Tableau特點是憑著直覺執行數據分析,例如,描述一段簡單的商業邏輯後,分析即自動完成,速度是以秒為計算單位。甚至Tableau有提供智能選項,使用者不需要知道圖表該如何呈現,只要掌握分析的三個維度、兩種度量,Tableau亦可自動繪製圖表;或是針對特定的分析維度與度量數值,提出最佳表達方式的建議。由於Tableau不再需要事先定義Cube即可實作,讓使用者得以直覺地執行資料分析。

「不論是Tableau或傳統商業智慧工具,面對龐大的非結構化資料,仍舊需要經過正規化後匯入資料庫,以便於分析。因應大數據應用趨勢,Tableau亦可支援Hadoop等新興平台。」吳季有說。在Tableau 10.0新版本中,亦納入今年併購取得德國資料處理廠商Hyper的技術,內建的資料分群機制已具備統計分析能力,過去可能需要學習統計知識,例如決策樹、K平均法(K-means)等,搭配IT相關技能,才得以實作資料分組或分群,Tableau則提供滑鼠拖拉方式即可達到相同目的。

QlikView內建QIX引擎 提升資料處理效率

另一家在Gartner年度調查報告中同樣表現突出的Qlik旗下產品線QlikView,代理商奇唯科技產品代理技術處協理廖培智認為,有別於Tableau較擅長於視覺化呈現,Qlik強調的是全功能平台。也就是從初期資料的整理,Qlik即已內建ETL處理工具,稱為Connector,不論是結構與非結構化檔案皆可處理,可說是Qlik主要核心優勢;當資料開始被運用時,亦可透過Qlik內建的In-memory技術,快速地在記憶體中載入資料運算分析,免除I/O存取效能不彰的問題。

廖培智進一步說明,Qlik主要是透過QIX(Qlik Indexing Engine)代理程式執行實作,基於引擎特有的Association機制,即可產生類似Cube效果,不需要自行建置。由此可發現,Qlik本身已具備如同資料倉儲與資料庫的能力,且在記憶體內執行,以確保大量資料同時存取的速度。

至於使用者最在意的視覺化呈現,當然Qlik也不斷精進,除了有儀表板呈現,亦有多數企業需要在固定時間產出稽核報表的樣本,Qlik可依據不同部門所需的資料型態,派送給終端用戶。「Qlik為了讓使用者得以基於自己職務的角度來檢視與分析資料,在最新的3.0版本中,當使用者納入需要執行分析的資料表,內容會以泡泡圖示呈現,使用者可點選讓泡泡圖彼此碰撞,Qlik會主動確認關聯性,並產出圖表指出相似的欄位名稱,提供合併分析的建議。因此使用者即使不知道分析所需的資料模型,也可藉此關聯相關資料,再透過Association方式呈現。」

就普通規模的企業營運環境而言,其實不必要、也沒有龐大預算建置資料倉儲,只是為了提供商業智慧分析能力。多數企業只是想把日常營運的數據快速地轉換成有用的資訊,因此Qlik認為應該予以簡化,也就是以Connector機制介接所有資料。奇唯科技加值代理部產品經理張晉康說明,若公司內部已經有SAP、Oracle等資料庫系統,Qlik提供的Connector,即可直接匯出資料庫表單,並且已取得資料庫原廠的驗證;至於外部的資料,例如本土企業常見的Salesforce.com,Qlik亦有提供Connector,得以直接從該雲端服務平台中載入資料至Qlik檔案資源池。

「Qlik認為,Connector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建立資料介接,但不同的欄位描述可能代表相同的資料,例如記錄姓名的欄位,不同系統皆有各自名稱,在彙整資料時自然無法辨識,因此才需要ETL協助處理來達到一致性。而Connector的目的性同樣如此,只是改採以Mapping方式。」廖培智補充。在進入到商業分析階段之前,先具備辨識資料意涵的能力,才得以從後續的分析中取得精準、有用的資料。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