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very Point Objective Recovery Time Objective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Backup Windows Data Center Softlayer 復原時間目標 服務層級協議 基礎架構即服務 Amazon Cloud 第三平台 備份窗口 社群媒體 復原點目標 平台即服務 軟體即服務 Azure 災難備援 IaaS PaaS SaaS AWS IBM 行動化 RTO RPO SLA 雲端 DR 機房 微軟 中華

面對災難有備無患 雲端復原方案具優勢

2016-04-13
在第三平台帶動下呈指數性增長的資料、過於冗長的備份窗口(Backup Windows),以及因應行動化、雲端、Web應用服務的發展趨勢而生的新型態關鍵應用,正在不斷改變企業對備份以及災難備援的要求。傳統的備份與災難復原方法逐漸跟不上新型態的應用需求,面對快速的業務發展,需要更高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更快的資料存取回應。
隨著社群媒體、行動化等趨勢的發展,企業的資訊系統已經愈來愈傾向全年無休的不中斷營運,而無論是否為7×24運作的關鍵系統,要達到持續營運的狀態,必須有良好配套機制,萬一系統上Patch失敗、硬體出現故障、駭客攻擊、惡意程式入侵致使所有檔案加密,又或者遇上了地震、淹水、火警等天然災害,如何確保資訊系統的服務能夠不受影響?

多年來,IT產業不斷強調備份(Backup)與災難復原(Disaster Recovery,DR)概念,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讓企業內部的系統與資料,能有最佳的保護措施,藉由合理的手段與方法,盡可能地縮短系統中斷的復原時間,並且降低營運中斷所造成的資料損失。

IT部門基於風險管理的理由,必須規劃與執行相關的方案,以便確保關鍵應用能在災難發生時,服務運行無虞。但是備份與災難復原推展多年,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企業主認為這是一份沒有價值的投資與工作。這往往也導致了一個現象,當IT部門在爭取預算時,企業主或預算審核者,總是以成本太高為由,打了回票,最後只給予少少的預算來執行。也因為如此,過去,不少IT部門只能以低於合理的預算打造備份與災難復原機制。

成本與使用率是推展關卡

▲安碁資訊電子化服務事業群產品企劃部產品副理陳學耕指出,多年以來,企業成本預算一直是IT部門在規劃災難復原方案時,難以跨越的關卡。
安碁資訊電子化服務事業群電子化巨架構服務事業單位產品企劃部產品副理陳學耕觀察,多年以來,企業成本預算一直是IT部門在規劃災難復原方案時,難以跨越的關卡,就以異地備援機制來說,理想的方案是採用Active- Active(雙活)架構,企業在租用或自建資料中心後,在異地打造與本地資料中心一模一樣的IT基礎架構,並且備足網路頻寬,以便抄寫資料同步傳輸。如此,才能夠在災難發生時,第一時間執行自動切換,以便讓服務一如往常地運行,做到真正零停機(Zero Downtime)的終極目標。

但多數企業並沒有如此充沛的資源,也因此,作法上,往住會採取折衷方式,例如在所有系統中挑選關鍵系統備援或是找出一個可承受的「集縮比」來規劃Active-Standby備援中心,就算最低限度,也會將資料備份在遠端,萬一真的遇上天災人禍,還能人工重新架設好環境,復原從遠端運送或傳輸回來的資料,以便繼續提供營運與服務。

「但不管企業打算採取哪種異地備援方案,初期一次性的高昂投資,再加上多數企業平時的備援中心均處於閒置狀態,一年用不到一次的低使用率往往也是造成企業主在決策時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他提到,所幸,近年來隨著雲端服務成熟與普及,現今已能視為On-Demand服務,而用多少付多少的優勢,也使得異地備援機制變得更容易施行。一方面,資料分存兩地得以分散風險,而另一方面以租代買,企業也不必一次投入大量成本,重新建置IT基礎架構,企業更容易落實災難復原策略,成為遠端備份以及異地備援的新選項。

混合運用成主流

受到第三平台帶動,資料呈指數性增長,備份窗口(Backup Windows)愈來愈冗長,以及因應行動化、雲端、Web應用服務的發展趨勢而生的新型態應用,正在不斷改變企業對備份以及災難備援的要求。傳統的備份與災難復原方法逐漸跟不上新型態的應用需求,面對快速的業務發展,需要更高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更快的資料存取回應,也因此,找尋能夠提供高自動化機制的解決方案,用以改善服務層級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並且提供關鍵應用所需的可用性以及對成本的掌握度,已成為企業必要的任務。

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雲平台行銷經理馮立偉指出,全球已經有許多企業開始採用公有雲來部署備份以及災難復原方案,並且也得到節省儲存成本、提高IT生產力以及靈活性、滿足備份與災難復原要求的成效。「根據我們的觀察,未來,至少是1~2年,混合本地資料中心與公有雲的運作型態,將會成為台灣企業主要的應用模式,在雲端上部署備份與異地備援的接受度也會跟著日漸普及。」

原因在於,雲端服務能夠解決企業在成本、技術以及維護上的問題。他以備份為例解釋,早期異地備份作法,是將資料存放在硬碟或是磁帶中,然而,磁帶存放了5、6年後,存放資料的媒介因年代久遠可能出現產生問題,而隨著資料的急遽增長,儲存設備也必須不斷地擴充,「採用雲端服務之後,企業不必先行採購磁帶機或儲存設備,雲端就是一個無限大的資源池,需要多少空間都可以直接擴充,而且安全性與穩定度都可信任,更重要的是,用多少付多少,連自建資料中心的成本與維護負擔都全部省卻。」

除此之外,IT部門相當頭疼的DR演練,如今再也不用夜間加班,也毋須再安排人力前往異地Site執行演練計畫,在雲端上,隨時都能進行演練,驗證雲端服務是否能夠接手,提供一模一樣的服務。馮立偉提到,過往,企業縱使自建了備援中心,在不影響正常營運服務的前提下,一年只能演練1至2次,真正遇到災難發生時,很難確保服務能順利銜接,「這是IT管理人員相當擔心的一件事,如今在雲端上,不僅平時就能演練,而且雲端業者還會提供操作介面,讓IT人員設定好還原的計畫,如此一來,只要按下一個Button,就可自動化執行,不用人工介入。」

事前仍需完善規劃

幾乎所有的調查報告都顯示,市場對雲端服務的接受度已從早期試水溫階段,正式進入高速增長期,市調機構IDC更觀察到,企業正在思考,如何運用混合雲模式來因應數位化轉型。根據IDC於2015年度針對台灣企業進行雲端相關的抽樣調查顯示,目前還有三成的企業尚未部署雲端相關方案,但是在未來的12個月中,超過85%的企業都會開始進行雲端相關的部署與投入,正式邁入一個快速的成長期。

而為了提升企業採用率,雲端服務業者多半也會設計自助式的入口網站以及標準化的服務目錄,以便協助企業能夠很輕易地利用雲端的特性,自動交付服務。台灣IBM全球資訊科技服務事業部資訊系統規劃顧問歐瑤章指出,雲端備份以及異地備援服務確實有助於協助企業落實災難復原策略,現今多數的雲端服務業者不僅在價格上力求提供給企業最高的性價比,在自助式的入口網站也盡量簡單化,同時按月付款的機制,更能讓企業從過往需要一次性編列的軟硬體建置資本支出(CAPEX)變成經常性的費用支出(OPEX),對於企業而言,不但能夠預防災難發生的風險,企業資金的運用也更有彈性。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